自然切入 无痕渗透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应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个人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达到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明确文章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优势,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最终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一不是作者思想感情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教得也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筹,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杜甫在《望岳》中描绘了泰山的雄奇旷阔的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流云、飞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喷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蓬勃向上的豁达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拨,让学生反复吟诵,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地是广阔的。在马思聪委婉低沉的《思乡曲》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赤子之情;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我通过《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梵高,感受画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我让学生在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却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宽阔旷达的胸襟。
  有人认为,只有议论、抒情等文学作品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其实不然,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中国石拱桥》渗透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由衷赞颂。教学时,我不是孤立地分析语言现象,而是处处联系这一点,紧紧扣住这一点。仅从作者用词的角度看,赞叹之词也是贯穿全文的。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揭示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施工技术的优良。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非凡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二、适时渗透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儿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要德育渗透,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这位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其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马说》一课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我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我再问:“如果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即使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这些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教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三、寓教于情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和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和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境界,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使学生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在讲《荔枝蜜》一课时,抓住作者开始“不再喜欢蜜蜂”,继而为之“动了情”,以至后来心灵“不禁一颤”,直至梦里“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没有语文,德育就如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将是只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只是渗透了德育。令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树立了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逐渐完善、发展、成熟起来,为提高全民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了艺术构思与传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唯美画卷!
其他文献
虽然接任班主任工作不过一个半月,我却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其次还要讲究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我个人认为班级的科学管理集中体现在“严”“细”“恒”和“做好表率”上。  首先,我认为,“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我的具体做法是: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以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细心的呵护、不
期刊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星、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众所周知,高考主要测试的是考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具体到高考化学试题,则是将测试重点集中放在考生是否具有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广泛情境中去的能力,以预测考生将来能够学会什么的可能性。探究式教学方法既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期刊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掐指细算,和我的71个孩子认识,都快100天了。这期间,我担任高一(4)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及该班班主任管理工作。作为一名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我唯一比别人见长的就是责任心和热情,除此之外,我只有虚心请教老教师,然后再结合班里的具体情况边学边用边琢磨,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其间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我自己最能体会了。下面我就从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方面对这一阶段的工作
期刊
我从事英语教学十年,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会碰到一些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并且每个班里“优”“困”“两极分化”现象出现得越来越早,人数也趋于增多。这也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们最头疼的事。如何转化这个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了一些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
期刊
“从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正午的太阳为什么能测时间?梨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卫星为什么会上天等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真理和创造的欲望,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课题入手,发现问题,自己质疑    课题是教材资源的浓
期刊
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孩子虽然年幼,但合作的重要程度对他们却丝毫不减,无论是拥有现时的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欧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  今日身边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但他们将来要适应的终是充满挑战的社会,有责任感的父母应
期刊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是不争事实,“写作训练”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较普遍的一大难点,而学生不爱学语文更令众多语文教师头疼不已。下大工夫“研究”写作教法的不乏其人——或强调积累,或强调训练,或强调技巧……其中确有真知灼见,但收效却难尽如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切中肯綮!多读书就意味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尤其要多读名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
期刊
又是半个学期匆匆而过,我在感叹时间逝去之快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回忆,希望过去的一切能成为永恒,无论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而回忆中更多的是反思,希望过去的一切能成为今天的起点和明天的经验。回头想想,进入高三半学期以来我感受最深的便是与学生的交流中语言的巨大作用。语言是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不仅是用来传递信息,而且也是用来沟通感情的。在班主任与学生的交往中,班主任语言的魅力在于能够吸引
期刊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把握严与宽的尺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太宽,班级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学生学习纪律松散,不能形成好的学风,班级管理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如果管得太严,学生会死气沉沉,班级没有活力,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就不能得到提高,甚至会使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产生对立,学生对班主任的管理阳奉阴违,严重的甚至会使班主任无法开展正常的管理工作。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把握严与宽的度呢?  
期刊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正如俗语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足可设疑激趣、启迪思维、创设情境、活跃气氛,犹如一把开启新课的金钥匙,为课堂的精彩纷呈奠定基础。那么,导语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概括性原则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铺桥引路、开启思维、诱发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而不是正式讲授课程。因此,导语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当概括,言简意赅,不能随意发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