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补式”阅读中“主”的层面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19609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补充式”阅读的补充,是对哪方面进行补充?当然是诗文的“主”的层面。诗文“主”的层面可以分为思想内容和结构框架两个方面。思想内容方面要把握好诗文的主要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而把握诗文的主旨;结构方面就是要把握诗文的主线和主体结构等。只有“主”的层面读得准确、透彻,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好诗文,这样再和补充部分结合起来,才能更为充分有效地解读诗文。
   关键词 “主补式”阅读;“主”的层面;内容;结构
  所谓的“主”,就是主要的。我们通常说的主语、主角、主线、主题、主旋律、主导等,无不体现出事物中含有“主”的一方。同样诗文中也有“主”,指整篇文章或整本书中的主要部分, 其特征是在文章或整本书中处于主要地位,其表达的特点是正面、直接、显性的。
   有主必有次,“次”是对主的“补充” ,称之为“补”的层面,“主”“次”是相对存在的。既有对诗文或整本书中“主”的部分阅读,也有“补”的阅读,将这两部分的阅读结合起来,笔者称之为“主补式”阅读。为什么要进行探究?从教学实践的感受来说,“主补式”阅读有助于对诗文进行充分阅读:对文章中“主”的层面的阅读,有助于读准、读出诗文或整本书中的主要部分;对文章中“补”的层面阅读,有助于读全、读细、读深、读出味道。
   下面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具体探究诗文中“主”的层面。
   一、品鉴透诗文主要内容,“主”“补”才能水乳交融
   (一)明确诗文的表达对象,正面和侧面相互补充
   诗文中对对象的表达,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需要正面和侧面结合。
   1.明确主要对象是补充阅读的前提
   我们在解读诗句的时候,往往还是不能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断章取义,仅仅理解字面,抛开了主要的表达对象。明确诗文表达的对象,是“补充”阅读的前提;“补充”阅读是对对象特点、特征的强化。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盡,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整首诗除了最后一句,写到了“更上一层楼”,字面上没有写鹳雀楼,其实又都是在写鹳雀楼,一二两句是登楼所见之景,可以见出楼高,这样更美,但容易误读,这就要求抓住题目,明确表达的对象。
   2.正面表达是补充阅读的根基
   对主要对象的表达是正面的,它是主要部分,它是进行补充阅读的根基。一般来说正面表达点出了表达对象的特点、特征,当然有的需要分析、概括。比如写人,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可以获得表达对象的很直观的印象;比如《陌上桑》中的陈述对象罗敷,正面写她的诗句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秦氏有好女”,这一个“好”字,就对罗敷的形象进行了概括,而对罗敷的行为举止、肖像衣着的描写,更是极写罗敷之美。
   3.侧面表达是对“主”层面的补充
   诗文中有对“主”层面的补充部分,是侧面表达,侧面表达拓展了表达的路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侧面是对正面的补充,强化了表达对象的特点、特征。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陌生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所描写的行者不行、耕者不耕、锄者不锄、少年在意自己,都指向了罗敷之美,这就是对前面表述的补充和强化。
   (二)认准诗文的主要对象,主要和次要相互补充
   诗文中会出现多个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特别是整本书,里面的人物更是繁复,比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大小小有四百多个。对于多个对象,只要能够抓住主要对象,就能够迅速找到关键和核心,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做到纲举目张,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1.题目显示主要对象,主要和次要相互补充
   首先可以通过题目,找出主要对象,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目,关键点、重点、主要的,表达的主要对象也不例外。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几句诗,诗中有四个对象:天姥山、五岳、赤城、天台。到底哪一个是作者要表达的对象?到底哪一个是主要对象?联系题目,很明显作者是写天姥山的,天姥山是主要的对象,其他都是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2.篇幅显示主要对象,主要和次要相互补充
   一般来说,主要对象的表述内容在文章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比如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里面有两条狗,小狗包弟和与艺术家有关的狗。哪一个是主要的,哪一个是次要的很明显。仅仅因为是狗把他们写在了一起吗?显然不局限于此,小狗包弟无辜罹难,包弟怎么样?文中写了不少,可爱讨人喜欢,但这些品性远不如与艺术家有关的那条狗来的集中,不离不弃,无限忠诚于主人,即使危及自己的生命。对于包弟来说,没有发生这样残酷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这样表达较为委婉含蓄一些。然而两条狗所遭遇的社会环境是一样的,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包弟的故事,作者在深刻地反省自责;那与艺术家有关的狗的遭遇,谁应该来负责,对狗尚且如此,对人呢?文章的主旨在两条狗的故事上,或者说文章的主旨在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之间得到了强化。
   3.关键词频率显示主要对象,主要和次要相互补充
   一般来说,表达主要对象的关键词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并且贯穿全文;明确谁是主,谁对谁进行补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小狗包弟》的包弟,相对于艺术家的狗,它就是主要对象;《蜀道难》中的蜀道,相对于瀛洲,它就是主要对象。
   (三)分析归纳诗文主旨,感性与理性相互补充
   诗文的主旨,有的是潜隐的,有的是显露的;有的是感性的,有的是理性的,但他们都是相互补充,共同来凸显主旨。    1.抓住关键词句,感性对理性进行补充
   抓住诗文中的诗眼或者文眼,有助于进行“主补式”阅读。诗眼或者文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理性的表达;诗文中其他感性内容的表达则是对诗眼或者文眼的补充,点染手法正是这样的体现。比如杜甫《登高》中的诗眼是“悲秋”,有哪些悲?秋景的肃杀、漂泊之苦、久居他乡、孤独无友、衰老多病、潦倒困顿,其他诗句进行了阐释,或者说是补充描述。
   2.感性的表达,对理性的补充具有渐进性
   感性的表达对理性的补充,不是一步完成的,有着渐进的过程。形象的表达暗含着抽象的主旨,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要分析形象的特点,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进而抓住主旨。因为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补充,可以相互解读,源于他们本质上是一致的。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题目就给予了别里科夫的特征形象化的描述:装在套子里。套子是什么?装东西的。具体的表现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有形的,还有无形的,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用这个思想去套住他身边的人,随着行文的深入,这个形象的套子就成为了理性的,主旨得以明确。
   3.主旨深藏,借助背景进行补充
   有的主旨隐藏得很深。字面上了无痕迹,或者有些许的蛛丝马迹,这就要借助于时代、作者的经历等的补充才能读出诗文的主旨。
   比如南朝梁刘孝绰的《咏素蝶诗》:“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诗句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这仅仅是诗的字面呈现,读者一定很难理解作者写素蝶是要表达什么情感,而我们了解了作者恃才傲物而为群僚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人生经历,就理解了作者借咏素蝶是来倾诉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表达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二、把控准诗文主要结构,“主”“补”才能相得益彰
   (一)抓住诗文的行文主线,串联使章节相互辉映
   诗文中有線索,主要线索串联起诗文所有的内容,次要线索对主要线索起辅助作用,二者结合使诗文的文脉有机合理。
   1.时有时无的单线,相互映衬,补充出一条完整的线索
   诗文的线索或明或暗,或有形或无形,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将内容串联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比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线索,可以通过第一节和第三节首句的“归去来兮”以及“舟遥遥以轻飏”“乃瞻衡宇”“僮仆欢迎”,看出归去的行踪是主线,它贯穿全文,使文章的思路清晰、畅通。通过第二节的“乃瞻衡宇”“僮仆欢迎”,我们可以知道这一节作者的思路停留在“家”中,对于家园的描写,线索也是清晰的,通过“携幼入室”“倚南窗以寄傲”“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可以知道在家中,是由内到外的空间顺序,由早到晚的时间顺序。这样行文就是由归家的大空间顺序为主线,和归家后观赏家园的小空间顺序为辅线,这样“主流”和“支流”相辅相成,使文章有机和谐,浑然一体。
   2.或明或暗的双线,相互交织,补充出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
   有的文章线索复杂,有两条或者多条,相互交织,使得行文错综,这就要求我们要能够理清各条线索,明确线索之间的关系。孰为主线,孰为副线,孰为明线,孰为暗线,相互之间的关系怎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在双线结构的叙述性文章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比如鲁迅的《药》,文字上体现的线索是:华小栓生病,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华大妈给华小栓上坟。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也展开了:买的是什么药(夏瑜的血,暗含夏瑜被杀——就义),吃的是什么药(夏瑜的血被卖),夏四奶奶上坟。不过这一条线是潜隐的,可以称之为暗线,两条线的交汇点就是人血馒头。两条线的存在,才能够体现出,革命者为了劳苦大众,结果因为群众愚昧(吃人血馒头可以治痨病)而被吃(不被理解甚至遭受抵制和反对),这样的革命不被群众理解、脱离了群众,注定是会失败的。从这个角度看,表达这样的主题,这个暗线也是缺少不了的,暗线的补充,更彰显了小说的深刻主题。
   (二)透视诗文的主体结构,品赏布局互补之匠心
   诗文的主要结构,是诗文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来的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他部分结构对主要结构起到辅助作用,使诗文结构完整和谐。
   1.抓住诗文的主体结构,相异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
   每篇诗文的结构都有恰当的逻辑,每一个结构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诗文中常见的景与事的处理:是先绘景后叙事,还是先叙事后绘景,还是交替进行?这要根据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布局。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前两联是写景,占有整首诗的一半篇幅,情语仅仅是颈联,尾联中一句反问——飘来飘去像什么呢?而后又以景语“天地一沙鸥”作结。前四句的景渲染氛围,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高高桅杆的小船孤零零地停泊着,显得是多少渺小和无助,后面的一句壮景两相对比更加衬托了这种情感。中间的情语则是明确地表达了思想感情;最后一句景语,更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强化了诗文的思想情感。
   2.抓住诗文的主体结构,相似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
   诗文中会出现相似的结构,又不给人以重复之感。这缘于相似中的“同”可以起到强化的效果,相似中的“异”,可以起到补充的效果。典型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要特点就是重章叠句。整首诗以这样的句式——“参差荇菜……”“窈窕淑女……”这样的反复咏唱,是情感的强化。把握诗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情感指向。
   综上所述,“主补式”阅读是对诗文或整本书中主要内容或主要形式的阅读;聚焦“主补式”阅读“主”的层面的阅读,我们就能够读准对象、读出整体,抓住关键;再辅之以“补充式”阅读,阅读效果将会更全面、深刻。所以“主补式”阅读,“主”的层面为阅读的基础,“补”的层面是对“主”的层面的补充。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主体补充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H-13-18-L161)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与老年肿瘤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医院置入PICC导管的306例老年肿瘤病人为研究对
摘 要 群文阅读视角下古诗词“1 X”教学建模需要有基于教材、“课”内整合、结构阅读三大意识。基于教材,建模就会重视课堂育人的梯度性;结合课型实现“课”内整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上的操作;平行式结构组元阅读才能实现古诗词的教学价值以及建构出新的文本解读结构。   关键词 群文阅读;基于教材;“课”内整合;结构阅读  随着统编教材的陆续投入使用,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大单元教学”“群文教学
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人文学者的发文量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虽然国内学界对汤森路透开发的数据库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我
近年来,肿瘤病人得益于化放疗和综合治疗的进步,其生存期延长,然而免疫相关性疾病也相应增多,而感染是影响免疫损害病程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肺又是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易形成免
读写结合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写作。具体而言,“读”指的是读经典课文、课外论说文或时评文章。“写”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将所读文章进行梳理,将文章的观点、论据、论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理人员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为疫情背景下居家教学的执行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2020年2月15日在医院急诊科工作的60名护理人员子女作为调查对象
摘 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本课例以形象生动的图形演示引导学生领悟让作文出类拔萃的方法,以“心理效应”阅读材料的引入为契机,引领学生了解作文说理深刻的写作策略,从而提升作文等级,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心理效应;说理深刻;作文教学;教学案例  【第一环节 千红万紫安排着——情境导入】   1.激趣入题   师:同学们,老师从教30多年,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什么是“优秀作文”
为保证审稿、稿费核发、样刊邮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顺利进行,作者投稿请注意下列事项。1.格式要求:来稿正文实有字数3000-8000字,A4纸、五号字、单倍行距排版,并按照文章
摘 要 写作实践最能体现出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不仅是写作者个体情感的自然流露,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生动展现,更是一场思维训练。所以,指导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中学生应该体验生活,重视阅读,学习用辩证的方法审读作文材料、观察社会,多元解读,形成独立的见解。   关键词 写作;思维;辩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
值中国共产党100华诞之际,为歌颂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中学语文》以期刊人的使命和担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真挚的祝福,拟举办“筑梦新时代,翰墨颂党恩”——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