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互动性,两者正相关协同发展对双方大有裨益。高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现阶段,高校集中精力从践行自身使命、提高社会影响力及促进自身发展三方面出发服务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两者发展共赢,高校有必要革新传统教育方式,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倾力打造一支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推进高校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
关键词 高校 文化创意产业 动因 对策
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体,同时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廓清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互动性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因,并探究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这对实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大繁荣,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互动性
(一)高校是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一方面,高校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输送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意人才。高校里云集了大量的创意人才队伍,如教授、研究员等,同时也直接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科研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学术研究的支持,高校利用自身知识密集、科学信息量多、快、新的优势,不断实现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以科研优势和科技成果优势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高校还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社会服务。高校通过人才和技术服务,解决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创意、技术更新、设备升级、管理咨询等实际问题,并发挥自身文化传承作用,开发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校发展的助推器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人的创意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人才是关键。据统计,武汉高校云集,各类独立科研院所600余个,研发人员3.1万名,拥有大专以上人才98.6万名,人才密度居全国第二。武汉人才众多,但创意人才资源并没有形成明显优势。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武汉江通数码公司副总经理万君堂说:“培养一个高端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武汉的许多人才流失到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文化创意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区域内不仅缺乏高素质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员、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还缺乏大量的复合型创意人才,这对区域内高校教育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人才培养质量及数量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改进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教学分量,努力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的专业建设,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因
(一)践行高校的伟大使命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传统使命。现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平台,赋予了高校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大学城诸如武汉等提出了“文化五城”(即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和大学之城)的发展理念,旨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强市。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更是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日益认识到高校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全新使命。这也是高校传统使命在内涵与职责上的延伸。不管是传统使命,还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全新使命,都与高校服务社会这一职能密不可分。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积极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需要更多创意人才和原创性科研成果,而高校在此环节上发挥着重要的创新模范作用,培养创意人才、营造创意文化、创造科研成果,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二)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
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学术成果低市场转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的发展。“象牙塔形象”也折射出高校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高校发展是注重学术研究,还是注重实际应用,学术界尚未给出定论。然而,注重学术研究也好,偏向实际应用也罢,都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当前,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高校突破传统的认识局限、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具体来说,高校可通过人才和技术服务,解决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创意、技术更新、设备升级、管理咨询等实际问题。当然,这需要高校更加注重高质量人才的批量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批量产出和创新知识、创意成果的高市场转化。另外,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有效减轻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发展竞争力和社会服务力,增强社会影响力。总之,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校通过具体的服务行为使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力显著提高,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树立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有益于实现高校特色化发展目标。显然,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两者本身就是一个正相关协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在高校内部,树立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将促进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教学模式、考核形式、实训实践方面做出调整和革新,对其创意思维模式的培养、人才创造新潜能的激发、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等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就高校外部而言,城市实现先进文化生动活泼发展的局面,需要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为高校提供更加丰富的平台和更加有力的支持,比如,在高校图书资源、文化创意产业课程及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基地等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有效发挥知识资源的开放性作用,为高校与企业的交流搭建更便利的平台,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和社会化。因此,高校在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良性发展。 三、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革新传统教育方式,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校要增强自己的知识创新与培养创意人才的能力,打通学科壁垒,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与艺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商科的融合,培养适应竞争的复合型“通才”;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尊重原创的社会氛围;要扭转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意冲动”、“创意快乐”;要打好学生的人文底蕴,重视人文艺术类学科的教学,注重创新型人文教育,培养有原创意识和文化精品意识的创意人才。此外,高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创意意识,培养创意氛围,鼓励创意思维,促进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利用。
(二)倾力打造一支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方面,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保证多元化,鼓励从知名企业中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以从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优秀人员中引进师资,采用进修、出国访问、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国外学者建立长期的联系和合作方式,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不断丰富和更新;将现有理论水平较高的师资选派到相应的企业或单位挂职锻炼,以丰富其实践经验,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统一。另外,可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不断地激励教师,把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如提供经费,鼓励教师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广泛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积极开展科研和创造性教学的教师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并对其事迹和成果进行奖励。同时把教师晋级加薪与进修、学术交流和获得的各项创新成果挂钩,以此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推进高校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
高校可以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直接参与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派光明灿烂的前景。高校拥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和人才、科技、学科优势,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联手合作、协同创新,将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意成果市场化、社会化和大众化,使文化内涵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这就要求通过搭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平台,与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等合作研发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交流,形成人才互补的良性互动发展,使项目合作向纵深发展,从而夯实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基础,采取“行业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四位一体的模式,逐步形成集团军,形成品牌,带动教学、科研、产业开发形成紧密高效的运行机制,使高校真正发挥产业研发中心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夏斐.武汉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N].光明日报,2007-08-26.
[2]吕学武.创意人才需要创新培养[N].光明日报,2006-10-26.
[3]杜宇人.大学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4]马玲玲.高等院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2).
关键词 高校 文化创意产业 动因 对策
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体,同时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廓清高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互动性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因,并探究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这对实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大繁荣,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互动性
(一)高校是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一方面,高校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输送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意人才。高校里云集了大量的创意人才队伍,如教授、研究员等,同时也直接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科研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学术研究的支持,高校利用自身知识密集、科学信息量多、快、新的优势,不断实现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以科研优势和科技成果优势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高校还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社会服务。高校通过人才和技术服务,解决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创意、技术更新、设备升级、管理咨询等实际问题,并发挥自身文化传承作用,开发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校发展的助推器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人的创意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人才是关键。据统计,武汉高校云集,各类独立科研院所600余个,研发人员3.1万名,拥有大专以上人才98.6万名,人才密度居全国第二。武汉人才众多,但创意人才资源并没有形成明显优势。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武汉江通数码公司副总经理万君堂说:“培养一个高端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武汉的许多人才流失到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文化创意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区域内不仅缺乏高素质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人员、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还缺乏大量的复合型创意人才,这对区域内高校教育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人才培养质量及数量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改进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教学分量,努力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的专业建设,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因
(一)践行高校的伟大使命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传统使命。现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平台,赋予了高校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大学城诸如武汉等提出了“文化五城”(即读书之城、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和大学之城)的发展理念,旨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强市。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更是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日益认识到高校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全新使命。这也是高校传统使命在内涵与职责上的延伸。不管是传统使命,还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全新使命,都与高校服务社会这一职能密不可分。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积极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力量不断增强,需要更多创意人才和原创性科研成果,而高校在此环节上发挥着重要的创新模范作用,培养创意人才、营造创意文化、创造科研成果,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二)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
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学术成果低市场转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的发展。“象牙塔形象”也折射出高校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高校发展是注重学术研究,还是注重实际应用,学术界尚未给出定论。然而,注重学术研究也好,偏向实际应用也罢,都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当前,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高校突破传统的认识局限、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具体来说,高校可通过人才和技术服务,解决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创意、技术更新、设备升级、管理咨询等实际问题。当然,这需要高校更加注重高质量人才的批量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批量产出和创新知识、创意成果的高市场转化。另外,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有效减轻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发展竞争力和社会服务力,增强社会影响力。总之,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校通过具体的服务行为使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力显著提高,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树立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有益于实现高校特色化发展目标。显然,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两者本身就是一个正相关协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在高校内部,树立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将促进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教学模式、考核形式、实训实践方面做出调整和革新,对其创意思维模式的培养、人才创造新潜能的激发、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等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就高校外部而言,城市实现先进文化生动活泼发展的局面,需要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为高校提供更加丰富的平台和更加有力的支持,比如,在高校图书资源、文化创意产业课程及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基地等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有效发挥知识资源的开放性作用,为高校与企业的交流搭建更便利的平台,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和社会化。因此,高校在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良性发展。 三、高校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革新传统教育方式,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校要增强自己的知识创新与培养创意人才的能力,打通学科壁垒,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与艺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商科的融合,培养适应竞争的复合型“通才”;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尊重原创的社会氛围;要扭转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意冲动”、“创意快乐”;要打好学生的人文底蕴,重视人文艺术类学科的教学,注重创新型人文教育,培养有原创意识和文化精品意识的创意人才。此外,高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创意意识,培养创意氛围,鼓励创意思维,促进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利用。
(二)倾力打造一支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方面,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保证多元化,鼓励从知名企业中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以从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优秀人员中引进师资,采用进修、出国访问、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国外学者建立长期的联系和合作方式,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不断丰富和更新;将现有理论水平较高的师资选派到相应的企业或单位挂职锻炼,以丰富其实践经验,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统一。另外,可以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不断地激励教师,把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如提供经费,鼓励教师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广泛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积极开展科研和创造性教学的教师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并对其事迹和成果进行奖励。同时把教师晋级加薪与进修、学术交流和获得的各项创新成果挂钩,以此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推进高校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
高校可以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直接参与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武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派光明灿烂的前景。高校拥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和人才、科技、学科优势,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联手合作、协同创新,将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意成果市场化、社会化和大众化,使文化内涵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这就要求通过搭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平台,与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等合作研发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交流,形成人才互补的良性互动发展,使项目合作向纵深发展,从而夯实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基础,采取“行业引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四位一体的模式,逐步形成集团军,形成品牌,带动教学、科研、产业开发形成紧密高效的运行机制,使高校真正发挥产业研发中心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夏斐.武汉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N].光明日报,2007-08-26.
[2]吕学武.创意人才需要创新培养[N].光明日报,2006-10-26.
[3]杜宇人.大学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4]马玲玲.高等院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