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嘘花:勇敢者的狂欢节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是中华民族的崇拜物。舞龙,在中华大地上随处可见,但像贵州省台江县苗家人那样疯狂地舞龙却是绝无仅有的。这个“绝无仅有”,主要体现在“嘘龙”一事上。台江人称为“舞龙嘘花”,于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
  台江苗族舞龙嘘花,其实就是往舞动的龙身上嘘放烟花。它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民俗表演活动,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中国舞龙文化中最奇特、最惊险、最刺激的一种。台江元宵节的舞龙嘘花习俗被誉为“勇敢者的狂欢节”。它与我国其他地方的舞龙活动相比较,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全国各地闹元宵,大多是由专业表演队表演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之类的传统民俗活动,终极目标停留在一个“赏”字上,如同播放一场精彩的电影给观众看。观众大饱眼福,却没有机会参与表演玩乐。台江苗族舞龙嘘花闹元宵,游客不但可以观赏,而且可以参与嘘龙,亲身感受龙与火的搏击、人与火的狂欢。
  走进台拱老街
  正月十四中午,我们驱车直达台江县城驻地台拱镇,在一家鱼店饱食一锅苗家酸汤鱼后,背起相机到街上转悠。这个小城,始置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至今还不到300年,城内可纳入镜头的历史景点不多。不过,小城的商贸倒也繁华,笔直的主街道两边都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主街不长,我们很快就走到尽头,来到一个丁字路口。路口摆放着许多小摊子,多半兜售着鞭炮及烟花筒,我问一位摊主:“老板,嘘龙用的花筒就是这些吗?”摊主摇摇头说:“不是,是用竹筒或棕树简做的另一种。老街那边有几家做。”
  丁字路口那一横排房子背后就是老街。这是一条狭长的水泥街道,错车都有些不便,分成东、中、西三截街。街道两边大都是青瓦盖顶的平底木楼或老式砖房,建筑年代较为久远。临街的许多院落门口贴着对联,鲜红鲜红的。走在老街上,空气里弥漫着过年的味道,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从身前身后传来,还夹杂着孩子们的阵阵欢笑声,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从那些开启的大门往里瞧,每家每户的堂屋里都设有“天地宗亲师”牌位,牌位之下有一个神龛,神龛里插有许多烧残的香梗。一位精神矍烁的老者告诉我们,老街里居住的这些人家,多半都是清朝末年随军驻扎苗疆的汉族军土或商贾的后裔。
  我们在台拱镇政府门口找到一户制作嘘花筒的人家。主人叫姚本华,四十几岁年纪,古铜色的脸上有一颗豆大的黑痣,身强体壮,精神饱满。姚本华和他的亲戚正坐在一大堆堆积齐整的竹筒边制作嘘花筒。见我们登门造访,姚本华热情迎接。我们一边看他制作花筒,一边聊起了家常。姚本华说,他家祖上系湖南人,一百多年前就到此定居,家里几个兄弟都是当地的小老板,平时各忙各的生意,春节后才抽空制作花筒,专供元宵节嘘龙用。
  姚本华所说的嘘花筒,制作程序其实并不复杂。他在锯好的竹筒(也有掏空树心的棕树筒,长约十几厘米)的底部打穿一个小孔,插入引线,捏一团纸硝或者棉布堵住竹孔,然后从竹筒开口的另一端上火藥,用一根铁棒或者木棒捣实,再上一层黄泥巴打底、捣实就行了。他告诉我们,制作嘘花筒的关键是火药,是用铁砂(铜砂、钢砂或者玻璃也行)、炭沫、硫磺、硭硝、硝酸铵等物品按一定比例精心配制而成。这种配方系祖传秘方,解放前,姚家先祖就会制作嘘花筒了。不过,据姚本华说,在台江,会制作嘘花筒的人家很多,但人们多半都是自己做来供自家或亲戚朋友去嘘龙用的,像他家这样大张旗鼓制作嘘花筒出售的人家不过二三十家。今年元宵节,姚本华家准备制作一万筒出售,预计收入二三十万元左右。
  这种嘘花筒,看似简陋,其实威力很大,火花很猛。当天晚上,台江县秀眉广场正好举行“嘘花王”大赛,让我们见识了嘘花筒的威力。每位参赛者限放五筒自家制作的嘘花筒,按先后顺序放在广场中央,分别点燃。那些点燃的嘘花筒,发出咝咝的响声,开始喷出金黄色火花,渐渐地越喷越高,射程高达五六米时,犹如火花喷泉,五彩缤纷、绚烂夺目,时长约四五分钟,让人看了又惊又怕又喜。
  告别姚本华,返回中街,正巧遇见一家电视台在采访,对象是两位老人。据老人说,台江民间舞龙活动始于清朝,系清朝开辟“化外之夷地”台拱厅后,汉族军士、商贾带进来的一项活动,从一开始,它就赢得了广大苗族人民的喜爱,各村寨结合本民族的爱好和兴趣,在效仿汉族军士扎龙、舞龙的同时,增加了“嘘花”这个内容,形成了风格独特、惊心动魄的舞龙嘘花(也有称之为“嘘花龙”的)。至于为何向龙嘘花?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龙是天上的雨神,专管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等事宜。但是,龙普降雨水时没规则,想降多少就降多少,有时甚至七八个月不降一滴雨,致使人间旱涝无常,五谷不丰。后来,有个中年人想办法捉住了龙,受尽磨难的人们很气愤,用火来炙烤龙以示惩罚,直至龙悔过自新,答应按季节按数量普降雨露才放行。舞龙嘘花由此而来。
  扎龙灯拜新年
  台江民间编扎龙灯,一般于正月初三或初五开始(逢双的日子被视为不吉利),出龙时间于初七或初九,其扎龙、出龙、拜年、舞龙嘘花直至送龙归海都有一套严肃的民俗仪规和程序。
  据说,在扎龙灯前,要由各村寨民主推荐“龙头”(一般为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人)主持龙灯会,同时全职负责组织编龙灯及其相关的活动。编扎龙灯前要举行一个请龙仪式,时间选在春节期间的某个单日(一般为初三或初五),地点于某河边或水井旁。因为龙生活在水里,没有水的地方是请不出龙神的。请过了龙神,才能开始编扎龙灯。
  台江苗家人编扎的龙灯共有五种,分为草把龙、节节龙(也叫亮龙)、硬颈龙(也叫硬龙)、狮灯和花灯五种,俗称为“三龙两灯”。
  所谓草把龙,即全身用稻草编扎而成,龙身缠有野草、野藤或树叶,一般供妇女和儿童玩耍。民间认为它是最大的龙,都很敬畏它(其实就是敬畏妇女和儿童,因为苗家人有“尊妇爱幼”的习俗和美德)。节节龙和狮灯的制作,与其它汉族地区的龙灯造型大致相同。花灯也是手工编扎而成,多为花篮、几何图案和鱼、龟、虾、螃蟹、蚌蛤等水中动物造型,用竹子高高挑起来,可随节节龙、硬颈龙一起玩耍,也可单独玩耍。   硬颈龙,为台江所独有。据说编扎时需先用铁丝或竹片捆扎成若干个直径为六十厘米左右的圆圈,然后用五六根粗竹蔑当“龙脊”,按一定疏密度将这些圆圈连缀起来,再用红、黄、绿、青等不同颜色的彩纸糊住圆圈而成。龙身长约二十米左右,龙身下架着十几根木棒供玩龙人扛。舞动时,龙身里面放置点燃的草鞋板(用纸搓成小线条,缠绕在竹片上,加入青油和硫磺熬制而成,点起来特别香)或蜡烛,使整条龙变得通明透亮,甚是好看。一位苗乡汉子向我们介绍,玩耍硬颈龙特别费劲,相当于十几个人把一根长竹子舞成“S”“X”“W”等字形或盘成螺丝型,没有一定的技巧是玩不转的。无论是舞“三龙”还是“两灯”,舞龙队都有自己的锣鼓班子,由锣手、钵手和鼓手组成。
  龙灯编扎完成后,须择单日举行出龙仪式,“龙头”在龙头前焚香,摆上祭品予以祭拜,唱祭词贺龙。祭祀完毕后,人们扛着龙灯,敲锣打鼓敬山神、菩萨、水井神,以祈求龙神保佑村寨新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第二天早上,“龙头”选派两名代表,挑着灯笼到相邻或关系密切的村寨去发贴,通知对方当晚接龙灯。对方同意后,寨子里的舞龙队便会在天黑前扛着龙灯前去拜年。接龙的村寨若也玩龙灯,便敲锣打鼓、扛着龙灯到村头或半路上迎接。来访方要在接龙村寨的宽敞处舞龙,接待方则摆上酒茶、燃放鞭炮欢迎。同时,接龙村寨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按特定仪式贺来访方龙灯,在龙头或龙尾上“挂红”,引领来访方扛着龙灯敬祭本寨山神、菩萨和水井神,然后才允许来访方的龙灯去村民家拜年。
  十四日晚上,我们跟随台拱寨的龙灯赴张家寨拜年。只见龙灯每拜到一户,“龙头”都要高唱贺词,其他人则大声附和。比如龙头唱道:“今日龙神到贵府,贵府贵人有弘福”,其他人附和道“是的”或“好的”。此时,主人家就焚香烧纸,摆上酒肉、瓜果、香烟等物,燃放鞭炮接龙,逐一给舞龙灯的队员敬酒,并根据自家经济状况送上红包,以答谢龙神的恭贺。龙灯拜年没有固定的贺词,一般由“龙头”视情况现编现唱。如某家刚诞生一男孩,“龙头”则唱祝贺对方喜生贵子的词;若对方是生意人家,则唱恭贺发财之类的词。拜年的场面,十分喜庆。
  这些舞龙队,自出龙后,就这样一直走村串寨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才云集到县城给各机关单位拜年。之后,舞龙队扛着龙灯在大街上舞动,供前来看热闹的人们嘘花,直至凌晨一两点钟才回到家中。
  舞龙嘘花闹元宵
  台江舞龙嘘花活动,最热闹之日当属正月十五。天黑前,各村寨或房族的龙灯云集县城,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大街小巷人山人海。
  傍晚时分,我们紧随熙攘的人流,兴致勃勃地朝“大灯塔”走去。“大灯塔”是个地名,在台江县城中心地段。天刚擦黑,大街上有人耐不住寂寞,开始燃放焰火,伴随着巨大的爆破声,一串串五颜六色的“花环”在天空绽放,把热闹的夜晚点缀得五彩缤纷。八点钟左右,给单位拜完年的龙灯接二连三地出现在街头。龙灯一出现,附近的人群就沸腾起来,争相嘘龙,刹那间,火花四射,火光冲天,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火海。随着火海的推移,龙灯走近了。只见那些舞龙人头戴安全帽,身着短裤,无所畏惧地舞着龙灯在观众嘘放的火花里出入,他们赤裸的胸背早已被火花熏黑。据当地人说,台江舞龙活动的最大特点不是看舞龙人的技艺如何精湛,而是看舞龙人是否勇敢,能否在观众千万筒火花密集的喷射中经受住考验。所以,台江舞龙的重头戏在于嘘花。
  嘘花的高潮在十五夜九点左右。那时,每条龙灯都拜完年,云集“大灯塔”,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上舞动。大街上的观众,纷纷点燃嘘花筒向龙嘘花,阵阵火花从他们手中喷射出来,伴随着“嘘嘘嘘”的燃烧声响。嘘龙人毫无惧色,奔跑着逐龙嘘花。有时甚至出现上百筒火花对着几条龙嘘的场面,惊险刺激,火爆壮观,震撼人心。五光十色的火花像流星雨一样溅落下来,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火药味,浓浓的烟雾挡住了我们拍摄的镜头。泛白的水泥街面,早已被落下的炭沫、铁屑熏黑,到处滚动着嘘完烟花的竹筒。
  這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游戏,是勇敢者的狂欢节,没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绝对不敢在台江舞龙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台江县城几十条龙在火树银花中飞舞,人们追逐着、躲闪着、欢笑着,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惊叫声此起彼落,汇成一片疯狂、热烈的海洋。那些赤膊上阵的舞龙人身上被火花熏得一片漆黑,手中的龙被烧得面目全非,可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地把龙舞得虎虎生风,继续接受观众烟花炮弹的洗礼。据说,台江苗族人民舞动的这些龙,被熏得越焦、烧得越烂越好(因为龙灯被烧烂预示着新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否则,寨里的人是不欢迎龙灯回寨的。
  正月十六,舞龙队把被烧烂的龙灯修复一新,向本村寨或房族的家家户户拜年。正月十七,舞龙队鸣锣敲鼓,燃放鞭炮,扛着龙灯至河边、水井边烧掉,按特定风俗欢送“龙神归海”,祈求村寨平安,并杀猪宰鸭,邀请全寨(族)人来“吃龙肉”“喝龙酒”,尽情狂欢。(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TIPS
  注意事项:
  台江县正月十五嘘龙夜,几万人云集观看、嘘龙,场面异常火爆,游客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参与嘘龙者,要事先准备一张毛巾,用毛巾裹住嘘花筒正中位置(也可以跟销售嘘花筒的主人租用板凳,将嘘花筒绑在板凳上,点燃火线后立即将手伸到侧面再嘘龙,以防嘘花筒爆炸时伤己伤人。
  2.嘘龙时要戴顶帽子,防止火花落到头上烧伤、烧焦头发;别穿名牌衣裤(最好穿牛仔服、迷彩服等硬实衣服),避免被火花烧烂、熏坏。
  3.嘘龙或观看别人嘘龙时,头、身不能对准嘘花筒头、尾两端,防止花筒爆炸时,前冲或者反冲的火花气浪、渣滓烧伤自己。
  4.年老体弱或年少者远离嘘龙的中心区域,避免被逃避火花的混乱人群挤倒、踩踏。
  5.正月十五夜,若在台江找不到旅馆住宿(当晚游客特别多,旅馆基本爆满),可包车去黔东南州府凯里市(高速路40公里,回程车多路堵,约需一小时,180元左右)或去邻近的剑河县(国道15公里,约需半小时,70元左右)住宿。
其他文献
据说在2003年的某个夜晚, 有个叫布什的牛仔来到一个叫做白金汉宫的地方吃便饭, 宫主伊丽莎白二世既是个天生的贵族又是个好客的主人, 她拿出来了最高规格来招待越洋而来的牛仔。 为了体现诚意, 她拿出了许多50年前酿造的葡萄酒, 并在牛仔身前摆了七只酒杯。 不过身为草根的牛仔可玩不来这套, 或许此时, 牛仔才悟道了那句“人生就是张茶几, 上面放满了杯具”的真正含义了。 看了 《Geek》这期的G-p
“世界上真有人掌握生男生女的生育秘笈!”当朋友发出这样的赞叹时,我忍不住笑了。谁都知道,生男生女,在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都不是人为一般就可以控制的,难道贵州某一个
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年半后,第二批的粤闽津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也于上月获批,这引发了第三批自贸区申报热潮。据统计,目前全国多地都明确表示将积极申报自贸区,其中包括
为了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满足用户对性能和电池时间的需求。NVIDIA和AMD都推出了显卡切换技术,可以在独立显卡和集成显卡之间进行热切换。推出之初,具有显卡切换技术的型号价格相对偏高。不过,最近以来,许多以性价比为主要诉求的笔记本电脑也开始装备这项实用技术。比如,我们最新测试的微星CX420就是一款可以切换显卡的产品。  CX420还是一款以性价比为主要诉求的产品。我们测试的样机搭配了主频
在几年前,由于无线网络的速度和环境所限,笔记本电脑用户对其并不十分在意,甚至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笔记本电脑时从不关心无线网卡。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排插类产品制定了新标准GB2099.3—2008(简称新国标),用于取代旧标准GB2099.3—1997。从今年6月1日起,所有新出产的排插必须符合新国标,从而在市场上逐步替代
语音寻呼是一种能够使被呼叫用户直接听到寻呼人声音的新型寻呼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在SCA信道上实现语音寻的方案。该系统结构简单,组建方便,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型寻呼业务。
歌声袅袅绕山岗  山脊游走的雾,像漂浮在水中的白纱巾,阵雨清洗后的山峦,尽展娇姿,雾在其上任意描绘,像龙、似凤、如象……  站在黄柏村采选厂欣赏雾景,人浮雾中,苍茫的澜沧江峡谷风云际会眼底。雾如海水,渐渐从四周漫上来,揽黄柏采选厂入怀中。雾挟裹来毛绒绒雨丝,我撑开伞,收好相机,扛起三脚架,跟着同伴向黄柏村走去。  “哦叶,信撒勾吾阿果底。哦叶,帝农别足呵事哟,比阿使撒得……哦叶,信撒勾吾阿果底。哦
本文介绍“上海热线”的网络结构概况,其中包括广域网和局域网的结构、用户接入方法和接入结构。
初识金川,是在一本历史小说里。“乾隆皇帝平定金川”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仅有弹丸之地、几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让乾隆皇帝调集20多万大军,费时29年,耗银8000多万两才最终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