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朱嘉明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文化纵横》创刊至今,前后十年,整整60期,总字数至少800万字至900万字。《文化纵横》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成为这个历史急剧变迁和社会转型时代中一种独特的声音,逆流而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尊敬,可谓“十年磨一剑”。
  毫无疑义,过去十年,对于人文刊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充满挑战的。这是因為:第一,不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因素及其关系日趋复杂,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频率和随机性大为增加。第二,代际更迭加速,社会群体多元化和非稳定性趋势不断强化。第三,信息传播和知识来源多样化,大众价值观的自主性普遍提高。
  这一切都增加了人文刊物理解、观察和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难度。然而,《文化纵横》恰恰在选题和内容方面,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例如,2008年12月刊、2009年2月和4月刊持续讨论世界金融危机问题;2014年8月刊讨论“自由放任”时代终结问题;2014年4月刊和2016年2月刊讨论“互联网文明”和“互联网帝国”问题;2015年4月刊讨论“世界宗教”问题;2017年2月刊讨论全球秩序问题;2017年8月刊讨论人工智能问题,2017年12月刊讨论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以及“后人类”问题。毋庸置疑,所有这些选题,都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为主要面向中国和中文世界读者的杂志,《文化纵横》在关于中国自身的选题上——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政治到文化,也做到了及时、多元和深刻。例如,中国模式、中产阶级、民粹主义、“一带一路”、治理结构、产业革命、法治建设,等等。
  在过去十年,《文化纵横》持续地关注这个时代,以及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以其深厚内容吸引了高素质的作者和广泛的读者群体;践行了“致力于从精神价值、文化伦理的角度探索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方向,着力探究现实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寻找未来社会的前进方向”的办刊宗旨。
  有研究显示,世界上最早的期刊诞生于300年前的法国,中国最早的期刊问世于1815年,来自传教士,至今已有200余年。早期的期刊只在少数人中流传,之后逐渐大众化。至20世纪后半期,期刊的思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得到全面拓展,与报纸、广播和电视共同构成了主流媒体,进入“黄金时代”。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伴随网络数字媒体和数字阅读的兴起,传统的期刊和报纸开始衰落。过去十年,在世界范围内,期刊和报纸先是发行量大幅度下降,广告收入锐减,进而进入大面积停刊和关闭的“严冬”。近年来,北京报亭骤减,便是一个表征。因而,《文化纵横》的“逆成长”,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
  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至少反映:网络数字媒体和数字阅读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平面媒体的整体消亡。恰恰相反,那些拥有思想、独到选题和内容优势的理论和思想刊物,依然有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加之纸版期刊特有的古典和美学特征,具有维系数字媒体和纸版媒体生态平衡的功能。当然,《文化纵横》并非固守传统形式,早在 2010年7月已有“文化纵横网”上线,后来又注册了微信公众号。
  需要提及的是,创刊人杨平先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努力,是《文化纵横》 “十年磨一剑”的关键所在。而杨平先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努力,则来自其“理想主义”——一个伴随历史演变而不断淬火和打磨的“理想主义”。如今,杨平的“理想主义”已经构成了《文化纵横》特有的文化元素。
  明年是改变20世纪中国历史轨迹的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而正是在《新青年》杂志所代表的新思潮中,五四运动得以形成和爆发。
  期待《文化纵横》在第二个十年,在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留下清晰的足迹。
  (作者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
其他文献
晚近以来,我们愈加清晰地感受到,世界的政治秩序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无论是打破美国政党游戏规则的特朗普,还是作为俄罗斯新沙皇的普京,抑或高举伊斯兰旗帜重返政坛的马哈蒂尔,甚至搅动着整个东亚地缘政治安宁的金正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改变了各自国家的政治传统,挣脱了既往政治制度的束缚,深刻调整了新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国家与国际秩序。那么,是何种力量在推动当代全球政治的转变?为何新政治家的气质、性格和理念
期刊
“如果用近现代眼光来看亚洲腹地这块广阔的地方,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作用几乎微不足道,特别是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方面更是不值一提……(但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岁月里,由于中国、印度以及西方文明的交互影响,在这片天广地阔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演出了无数重要的历史剧目和民间故事。”[1]斯坦因的这段叙述,概括了中亚在过去曾经扮演过的衔接与贯通欧亚文明及其交融互动的中介特质。而在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所构筑的新地缘背景
期刊
21世纪以来,华北地区的空气污染不仅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困扰人民生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环境问题社会化已是不可回避的政治治理议题,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民众对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最新一期的The China Quarterly组织了专刊,从多个视角讨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其中俄勒冈州立大学的Xiaoyue Li和Bryan Tilt的论文,以
期刊
在中华帝国的时代,以汉为主体的“华夷之辨”体系呈现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亦是一种中心与边缘的区隔,如今在西南地区所谓的“少数民族”曾被视为“蛮夷”、“化外之民”。在汉文书籍中也少有人关注“蛮夷”之中不同群体的差异,就中国西南地区而言,民国以前,不同的族群分类早已存在,且各族群之间有复杂的自称与他称,然而这种复杂性在民国以前的汉文书写中并未受到太多重視。民国时期,这些曾被称为“蛮”、“夷”、“苗”
期刊
隨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亦在发生深刻变化。但现今主流的汉语研究,对此还停留在政策分析层面。可喜的是,英语学术界已经开始把视野延伸至这些问题上,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专题刊发了三篇论文,集中讨论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对相关国家和中国的影响。其中由Jeffrey Reeves 撰写的文章,探讨了2013年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
期刊
印度党派政治与种姓制度一直紧密相连,衍生出特殊的政治结合体,一方面,出身高级种姓的政治家透过政党网络和政治掮客,能够持续保有权力;另一方面,身处底层的出身一般种姓的平民在选举制度之下,虽然有自由选择之权利,却往往选择支持这些出身完全不同的政治家。这一悖论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印度政治和选举的焦点。苏黎世大学的Nicholas Martin发表于Modern Asian Studies最新一期的论文,
期刊
在社会科学的主流视域之下,税收与现代民族国家如同孪生兄弟,由于地缘军事竞争的压力,现代国家不得不向有产阶层提供保护,作为回报的则是现代税收的诞生。我们将这一类民族国家称之为“财政-军事国家”,强有力的征税能力似乎成了建立强大国家的必由之路。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将此概括为“战争制造国家,国家发动战争”。而作为税收重要种类之一的消费税,亦是不同学术流派解释国家形成的聚焦点。历史学家Henry Yeom
期刊
我是阿尔法,机器人说,我是人工智能(AI)。人哪,你们准备好没有?  人看阿尔法善下围棋,就喜欢上它了,管它叫狗狗,AlphaGo。  阿尔法的家谱不长:祖母玛丽.雪莱(1797~1851),父亲弗兰肯斯坦(1818.1.1),又名怪物。怪物子女蕃衍,有机械的,也有动漫的,如阿童木;但只有一个取名阿尔法,是深脑公司制造。  阿尔法长得比父亲好看,或者说,父子俩一点也不像。α  认识阿尔法,是在它完
期刊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  2002?2010年,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国内舆论处于“狼来了”、“与狼共舞”的惊慌之中,另一方面,中国GDP高速且平缓增长,连续超过英、法、德、日,这一现象激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何时超美”的预测。在一些西方著名学者与智库的预测中,中国在“最近的未来”GDP超过美国“已无悬念”。  我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英国著名经济
期刊
受到历史惯性影响,国人眼中的“阶级”多与物质占有相关。随着金融化、信息化、全球化到来,阶级图谱出现异动,新的社会分层也在极速拓宽,贫富分化加剧、阶级边界日渐模糊,对以阶级政治为主业的左翼构成挑战。本文从与“阶级”相关、日益凸显的“财富”现状入手,对当下“脱实向虚”的经济与资本的共谋关系,智能产品市场化以及形成排他性壁垒的身份政治、“租赁”消费进行揭露和批判,指出眼下的“阶级”已构成某种流动的定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