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四种作用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可以揭示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本质,实现人类美好思想的自我塑造。在现代教育以至于未来教育中,将越来越显示它的特殊功能与作用。本文阐述了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四种作用。
  关键词:音乐 素质教育 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
  美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观点、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它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审美、娱乐和精神享受中完成,即常说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即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音乐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来引起听者的共鸣,美化心灵,掀起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最能丰富人的感情、培养人的爱心、树立人的正义感,这正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作用
  智育是启迪智力、发展智力的教育。智育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力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的智力包括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音乐是听觉和视觉融合的艺术,它对于发展听觉能力,提高听觉的选择性、敏感性以及培养敏锐的视觉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课程中的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练耳不但要求学生能听辨旋律音程和各种和弦,而且还能听辨调性、音色、力度、节奏的各种变化,这能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视唱要求既看歌词,又看歌谱,还要看谱表中的各种记号,这就需要学生做到一目数行,反应迅速、敏捷。
  三、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
  德育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在教育中,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它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一是内容上,中外名曲的歌词、曲调、节奏、情感表达、文学特色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朗读能力,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文化知识,拓宽艺术知识面;二是形式上,通过合唱、合奏来培养学生齐心协力、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种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情趣、团结的集体观念,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精神凝聚力。
  四、音乐教育的体育作用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的教育。唱歌时的胸腔扩张,口、喉等运动及演唱时的表演动作,演奏乐器时的用脑和耳、手、口、脚以至全身的高度协调等都具有直接的体育功能。此外,它还能影响和调节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使人的情绪得以升华或宣泄。
  音乐教育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视觉器官、发声器官、听觉器官以及大脑的正常发育,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延洲.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江口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