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高校美育的现实意义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xuef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但受应试教育的体制影响,教学中往往将“五育”分裂开来,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美育”更是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忽视。本文从美育教育的功能出发,结合民族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在民族高校中开展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审美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期引起民族高校教师对美育的重视,从而推进高校形成“五育并举”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美育  民族高校  大学生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131-03
   美育,顾名思义培养人欣赏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素质教育,共同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责任。美育的作用极其微妙,它不像智育一样强调人知识能力的培养,却在知识培养过程中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以美启智”的作用;它不像体育注重人体各个机能的锻炼,却以美的视角指导体育锻炼时注重学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塑造,也能在其他二育中起到提纲挈领的功效。由此可见,美育在五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渗透于其他四育之中,又独立于四育之外。
   但是近些年,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仍旧保持“唯分数论”的弊病,要么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么沉迷游戏只求低分飘过,这完全偏离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也造成了疏德、弱体、抑美的怪象。2019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2 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这保障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逐步形成全面发展体系,以便更好的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也使高校真正做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民族高校因其特殊的历史定位,其培养目标与整体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符合社会需要,更应适合民族发展。本文积极探索美育的育人功能,使其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开发其人格养成、净化心灵的关键作用,为为我国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境界大学生。
  一、美育教育的功能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学会了欣赏美,才能进一步具备创造美的能力。例如,高校通过开设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类的课程,引领学生接触与感知美,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才能学会运用美,并创造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处的“眼睛”正是欣赏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具有的,需要通过美育教育习得。也正如此,社会上有大量的人抱怨生活的无趣,可这不正是因为他们不擅长发现生活的美妙与多彩之处吗?世界之大,本就有美与丑、善与恶,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就能在接触美、感受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区分。
   (二)促进“五育并举”
   德育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体力和运动能力;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实践,培养劳动观念;而美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鑒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能起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健、以美添巧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升华。
   在基础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五育中的每一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统一体。蔡元培校长曾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这里“五育并举”所指的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育教育,并将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称为超轶乎政治的教育,这也就说明了美育教育不是刻板的理论教育,而应统筹其他各育。所以实现“五育并举”的本质就在于美育与世界观教育,其携带着多样化的信息内容, 与其它几育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人的其它主要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此实现“五育并举”。美育不比其他各育具有强制性,它通过情感陶冶感染人向善、开发大脑想象力、诱发人求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甘情感的习得所需知识,并贯穿于其他“四育”只中,形成互助互补之态。
   (三)加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民族文化,为了加强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美育教育。通过美育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各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文化,这些文化各具不同的风格与特点,但都是美的体现。中国是多元民族,但各民族都是一体的,正是各个民族文化融合才汇聚成中华民族文化。如果我们对其他民族一无所知,只了解自己的文化,难免会形成畸形的自我优越感,在民族高校中加强美育教育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也能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实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因而,民族高校需要将校园环境、教室文化、艺术活动等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出覆盖学生发展全过程的美育实践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进而加强文化认同。只有不断的将各个民族文化与传统融入大家的生活之中,才能使其从陌生走向熟悉,进而自觉融入其中。
   (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有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迅速发展,经济不断繁荣,这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们物质条件提高的同时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家庭里悬挂艺术品,摆放雕塑的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觉得生活中离不开艺术。但艺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发现的、也是创造的,美育正具备这项功能,它引导人去发现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这为提高人的素质教育起到了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提升全体国民的素质,带领全体国民向美、向善。   二、民族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古往今来,文人学者无不注重美育教育的作用,其对人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民族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活动,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帮助其找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培养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要培养“健康且健全”的大学生,正确引导其按美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国家政策向少数民族倾斜,对民族高校的学生更是关爱备至,这难免会养成自我优越感,对其他民族学生冷漠等不健康观念。为此,民族高校要十分重视美育教育,积极开发美育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其次,随着我国的日益壮大,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成熟阶段,民族高校要大力召开美育教育,让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多元的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时代使命感、有顽强意志、有健全心理等思想文化人格和人文精神的人。
  三、民族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兴盛之根,是民族强大之魂。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我国人民具有人格塑造之意。民族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引进校园,发挥美育教育的重要功能,以此在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之中传承与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学校高层应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学生发展的课程;其次,除必修课程之外,多开发一些以艺术品鉴为主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感知美的积极性;再次,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加强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艺术需求的适切性。以西藏地区高校为例,该学校积极开发牦牛舞、锅庄等特色舞蹈,让学生们在学校中传承民族文化,为其传统文化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藏族学生的民族自信。
   (二)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审美观
   我国民族高校必须大力加强美育教育,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审美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新思想,这就要求我国国民应该培养健康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美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从健康的思想中领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尤其在民族高校中应积极运用社会主义美育这一思想武器,达到以情感教育人、以文化净化心境的目的。例如,每年十月一号国庆节的时候,民族高校积极号召广大大学生观看国庆大阅兵,感受我国国力的强大、我国国民的英勇,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归属中华民族,积极树立社会主义审美观,做一个符合新时代发展、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我国成为世界强国而不断奋斗。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曾有人说:“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能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基础。”这听起来有些假大空,所以美育总被认为是有钱人的“玩物”。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人们慢慢开始被自己所创造的成果所束缚,开始不断去追逐工作、车子、房子这些身外之物,以至于沦为它们的奴隶,并为自己谋得新的称谓——“房奴”“车奴”。也正因为这些现实的压力与利益,我们的人格被无形的瓦解、分裂,开始出现为了谋利益而无视社会规则、无视道德的行为,所以我们就更需要美育帮助我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尤其对于心智半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更为重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孩子成人、成才,成人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纵使步入社会之后我们会面临很多的压力与困难,但是如果你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富足的精神,那所有的困难也都迎刃而解。这就正需要美育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做好心理建设,帮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理解人生不止有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逐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为其形成健康的心理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如果说人格是一艘小船的话,那么美育就是船上的一片风帆,美育可以给小船制定航线、给人的心灵定性,使其为塑造美的灵魂而奋斗,使人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形成一种健康的、自觉的心理力量,引导人生不断走向完美境界。
  四、结语
   民族高校是各民族大学生汇聚的“舞台”,也是实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场所。在民族高校重视美育教育,不仅能拉近各民族未来接班人的距离,更为各民族大学生了解、学习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美育贯穿四育之中,可以有效的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健全独立的人格,成為新时代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DB/OL].新华网,2019-06-19.
  [2]王珊.理工类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20):62-64.
  [3]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5):26-33.
  [4]王小奎.高校美育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20(05):156-158.
  [5]于婉莹.浅议美育教育的不可或缺性[J].美术观察,2020(02):77.
  [6]张文婧,赵昕.试论高等教育中美育功能的挖掘——以传统陶瓷文化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154-156.
  [7]吴楚.美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定位及实施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李洪华.谈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现实意义[J].教书育人,2007(S8):36-38.
  [9]李宁.美术教育的当代意义与价值[J].文艺评论,2007(02):92-93.
  [10]李景隆.浅谈民族高校美育的现实意义[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06):94-97.
  [11]刘宝书.加强美育的现实意义[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03):61.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内容: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第四课的第一框。本节内容共有两目。  第一目:主要讲知师、爱师。了解教师,是爱师的基础。爱师主要是增进与教师的情感,无论是知师还是爱师,教学的主要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具有尊敬教师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期刊
摘要:国画是中国画的简称,有别于西方绘画。国画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国画包含两千多年前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画,奴隶制社会的帛画、漆画,封建社会的墓室壁画等,狭义上的国画专指汉代开始用毛笔蘸墨、彩,画于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此文对国画人物画意境之美的论述主要就狭义上的国画进行。国画从题材上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本文主要对人物画中的意境传达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历史中不同的几个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苦学好,还是乐学好,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苦学与乐学的统一。“苦”者,刻苦也;苦学,即刻苦地学习。乐学呢?“乐”者,快乐也;轻松地学习,即为乐学。两者看起来是矛盾的,又如何能统一起来?我的观点是:促学生苦学,使学生乐学。  一、促学生苦学  学生读书上课,对语文教材上规定的学习任务要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天天要做,还有教师时时在督促
期刊
高一英语地位特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对初中英语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又为整个高中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高一新学年开始,我们备课组就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71%的学生感到听力困难,13%学生感到听力无从下手,认为听力还不错的同学很少。他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语速太快,来不及理解,只能听到孤立的单词或短语,记忆失控。有的甚至说不知道该听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听。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说英语时
期刊
摘要:声乐作品《文成公主》是一首以文成公主为第一人称的叙事歌曲,取材于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真实历史故事,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由张明河作词、印青作曲的《文成公主》,歌颂赞美了文成公主这位为国者舍身,愿为汉藏人民和平共处做出毕生贡献的崇高女性形象。  关键词:文成公主 叙事 音乐风格 音乐特征 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摘要:《狼图腾》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黄云松老师编排,参加2006年第八届全国“桃李杯”的蒙古族男子群舞,并在比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与“表演二等奖”。舞蹈打破传统观念下我们对“狼”这个符号所代表的贪婪、狡诈的刻板印象,而是用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狼”团结、重情重义的符号形象。笔者将从这个作品中的舞蹈动作、舞台调度及舞美设计三个角度来管窥其中的肢体符号与情感之间微妙却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符号学方
摘要:舞蹈形体素养逐渐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芭蕾舞的基础训练属于舞蹈艺术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钢琴伴奏屬于芭蕾舞基础训练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实施基础训练的同时,需要依靠钢琴伴奏当中的节奏性,从而以伴奏的形式全面化的展现出舞蹈动作的灵活性,充分彰显出芭蕾舞不同动作的美感。为了进一步提升芭蕾舞基础训练与钢琴伴奏之间的契合程度,并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针对伴奏当中的
摘要:文章以交互式电子音乐的音色为研究对象,分析音色的选择技巧及它们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指出根据不同的发声以及合成原理如何对音色分类,并进一步分析在乐曲中的运用与发展,同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的使用音色。  关键词:交互 电子音乐 音色 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79-04  交互式电子音乐作为电子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5G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融合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钢琴教学,怎样在课堂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在实际操作流程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成为当下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融入信息网络技术,并开展有针对性、实践性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信息网络技术 钢琴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
优质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理念更新,它强调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全面整合,凸显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突出教学过程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效促进。英语优质教学则是体现这种教学理念的学科教学目标,是一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确立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和定位的教学实践,并把学生在这三方面素质的整体实现和达成,作为衡量英语优质教学的目标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