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消化不良的“印度公路”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当代艺术是否会成为继中国当代艺术之后的下一个被世界广泛关注对象,目前还未有定论,但是印度当代艺术已经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6月24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年度大展“印度公路”开展,这是印度当代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展出,也是该项目首次登陆亚洲,北京一站将开启它的亚洲之旅,展期直到8月26日。
  “印度公路”是蛇形画廊继2006年启动“中国电站”项目后的第二个项目,项目首展于2008年在伦敦蛇形画廊,之后途径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里美术馆、里昂当代艺术馆、罗马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欧洲重要机构后,来到亚洲。2006年瑞士策展人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加入蛇形画廊,担任展览项目联合总监和国际项目总监,自此,蛇形画廊对新兴发展国家当代艺术的关注便未停止,曾经的“中国电站”项目使得蛇形画廊受益良多,随后是印度,中东地区将成为他们的第三个目标。
  对画廊而言,对这些“未开采”地区的当代艺术开发可以说是成本低、回报高,但客观上也促进了这些地区艺术的发展,并带来了许多机会。随着近年来,印度社会在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其当下的创作也呈现了丰富的面貌,“印度公路”这个主题正是取义于印度高速发展的背景,展览呈现了印度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虽然印度也是一个有着殖民历史的国家,但是策展人并没有选择带有明显西方印记的作品。
  本次展览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长廊”、“中央甬道”之外的空间都充分的利用了起来,进入大堂,艺术家吉蒂什?卡拉特创作于2008年的作品Aquasaurus以其讨喜的外形引得不少观众前去合影,使得UCCA展厅的大门口显得有些拥堵。艺术家用树脂、颜料及钢材塑造了一辆实际大小的卡车,只是这卡车并不怎么光鲜,它有一个生物骨架般的躯体“破烂不堪的残骸,每个凹陷都像一个伤口”,以此来暗喻城市的交通问题。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信息,但是该作品的外形还是挺有吸引力的,安放在这个位置算是为“印度公路”开了一个好头。在UCCA的大展厅里还有两组卡拉特的绘画作品,画面上方的小雕塑的运用打破了绘画的二位空间,可以看出印度艺术家在表现形式上的探索。
  “印度公路”每到一站,展览内容都会有新的变化,并邀请以为当地的策展人加入,为它注入新的思路,在北京,UCCA馆长田霏宇加入了这个团队。田霏宇表示,在这次展览中策展团对强势地为观众制定了一个观展路线。按照他们的设计,穿过大堂,我们就应该来到中展厅,中展厅的作品会打破处于大堂的卡拉特雕塑作品给人带来的“印度印象”,不论是媒介还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内容,这里的作品很难让人捕捉到它的风格。田霏宇说,这个展览虽然不能呈现印度当代艺术的全貌,但它囊括了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印度艺术家。整个中展厅所要呈现给我们的就是印度艺术的多样性,作品都带有浓郁的异国风情,只是过于丰富的面貌或许会让中国观众有些吃不消。在这个展厅里,赫顿?帕特尔的一件影像作品或许会让观众会心一笑,屏幕被分为左右两部分,画面的左侧一个四川人在用方言讲述着,右侧艺术家在学说四川话,同样的构图,同样的姿势,说着似乎同样的话语。这个在中国创作的作品虽然蕴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及冲突,但对中国的观众而言散发着某种亲和力。由于该展厅中央那道展墙的存在,本来面积就不大的中展厅被分割为二,显得有些拥挤,加上展品数量之多,让人应接不暇至于又不愿久留。
  一走进连着中展厅的大展厅顿时豁然开朗,整个大展厅被分为了三个区域,虽然这里的作品体量都比较大,但丝毫不会觉得空间小。在第一区域,艺术家苏达山?谢提的雕塑装置作品《无题(在屋外聆听)》被安放在展厅的中央,该作品是尤伦斯基金会的藏品,也是“印度公路”北京站输入的新鲜血液。这个3.5米高的印度庙宇模型是在印度随处可见的建筑,谢提坦言宗教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和实物经常会出现在谢提的作品中,他拒绝说教,对殖民主义、现代化及强权政治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主观经验。在这个展厅里,苏博德?古普塔的作品《脱鞋洗手》是一件无论如何都不会被忽略的作品,这件以不锈钢餐具为材料创作的作品铺满了整个墙面,原本普通的生活用具经过艺术家的抽离,变为珍贵的艺术品,整齐有序的排列使得这些锅碗瓢盆让人畏惧。
  在大展厅剩下的两个区域里,作品的媒介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艺术家尼基?乔普拉的作品《约?拉杰?奇特拉卡:回忆速写》位于大展厅第二区域的入口处,这件作品所展示的不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成品,而是艺术家行为表演时所使用过的各种道具,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是艺术家祖父的形象,祖父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探险家、制图员、征服者、画家、艺术家等,此次展出的正是演出的场景和道具,唯独少了表演。在该区域的另一个角落里,希拉?高达的装置作品《暗房》并不是那么美观——由柏油鼓及沥青等材料制作的房子模型,黑乎乎的油桶上锈迹斑斑。在高达的作品中,时常模糊了美术和手工艺之间的界限,她摒弃了传统的绘画,转而进行雕塑和装置创作,对于材料的选择更是特别,例如牛的排泄物、建筑材料、燃料等,人们经常因为她的作品而忽略了她的性别。
  走进展览的最后一个区域,第一件作品由Raqs媒体集团创作的装置作品《离开遗忘》,该作品单独占据了一个分隔开的小展区,展厅中的梯子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不知情的观众搞不好会以为是布展工作没有完成而匆匆穿过这件作品。在本件作品中,Raqs媒体集团邀请了许多纪录片导演,这些导演的作品在过去的20年里按时并预测了对当今时代意义重大的变革,但这些作品通常被社会主流文化所掩盖,《离开遗忘》给观众提供了重新审视这些作品的机会,现场的布置也是特意营造的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只是“动荡”的太过逼真,仿佛布展现场。走到这里,“印度公路”之旅就接近尾声了,百余件作品对观众而言还是需要时间来消化,倘若对印度文化不是那么了解,整个观展留下来的或许只是浮光掠影。
  本次参展艺术家在选材方面大多属于就地取材,多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作品本身关注的也是印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也算是多样化面貌中的一点共通之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