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先生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面
  金先生是在1948年由汤用彤先生推荐给季羡林先生,从武汉大学转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自此以后,季、金两位先生的名字就和中国的印度学,特别是梵文、巴利文研究分不开了。我是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梵巴文的,当时季、金两位先生都已年过古稀,不再亲执教鞭了。季先生还担任着北大的行政领导职务,每天都到外文楼那间狭小的房间办公。金先生则似乎已经淡出江湖,很少出门了。因此,我和同学们见金先生的机会就远少于见季先生的机会。
  我第一次见金先生,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奉一位同学转达的金先生命我前去的口谕,到朗润湖畔的十三公寓晋谒的。当时,我不知天高地厚,居然在东语系的一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论印度六派哲学的文章。不知怎么,金先生居然看到了。去了以后,在没有一本书的客厅应该也兼书房的房间里甫一落座,还没容我以后辈学生之礼请安问好,金先生就对着我这个初次见面、还不到20岁的学生,就我的烂文章,滔滔不绝地一个人讲了两个多小时。其间绝对没有一句客套或鼓励,全是“这不对”“搞错了”“不是这样的”。也不管我听不听得懂,教训中不时夹着英语、法语、德语,自然少不了中气十足的梵语。直到我告辞出门,金先生还一手把着门,站着讲了半个小时。最后的结束语居然是:“我快不行了,离死不远了,这恐怕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百科学”教授
  这通教训倒也没有使我对金先生敬而远之。因为,我再愚蠢也能感觉到“这不对”“搞错了”的背后,是对反潮流式来学梵文的一个小孩子的浓浓关爱。后来,我和金先生见面的机会还很不少。每次都能听到一些国际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有符号学、现象学、参照系、格式塔、边际效应、数理逻辑、量子力学、天体物理、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这些我都只能一头雾水地傻傻听着,照例都是金先生“独奏”,他似乎从来不在乎有没有和声共鸣。
  他几个小时一人“独奏”后,送我到门口,照例是一手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说自己几乎全部的重要器官都出了毛病。结束语照例是:“我快不行了,离死不远了,这恐怕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当然不会像初次见面那样多少有些信以为真了,于是连“请保重”这样的安慰客套话也懒得说,只是呵呵一笑,告辞。
  我没有在金先生那里看到过什么书,除了一次,绝对就那么一次。金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比32开本还小得多的外国书来,指着自己的铅笔批注,朝我一晃,我连是什么书都没有看清楚,书就被塞进了抽屉。
  慢慢地我发现,除了第一次把我叫去教训时,金先生谈的主要是和专业有关的话题,还说了一些梵语,后来的谈话全部和梵文、巴利文专业如隔霄汉,风马牛不相及,天竺之音自然也再无福当面聆听了。金先生似乎更是一个“百科学”教授。每次谈话的结果,我都是一头雾水之上再添一头雾水。金先生在我这个晚辈学生的心中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传奇了。
  梵文吟唱
  课堂上是多少有点庄严的,但是同学们不时也会忍不住向任课的蒋忠新老师打听一些有关金先生的事情。蒋老师是非常严谨的,更不会议论老师。不过,被一群小孩子逼得实在过不了关,也说了一件事。他们念书的时候,主要课程由季先生、金先生分任。季先生总是抱着一大堆事先夹好小条的书来,按照计划讲课,下课铃一响就下课,绝不拖堂;金先生则是拿一支粉笔,口若悬河,对下课铃声充耳不闻,例行拖堂。
  学生是调皮的,好奇心自然会延伸到想探探祖师爷的功夫到底有多高的问题上来。班上有位姓周的北京同学,是被分配到梵文专业来的,一次课上,他提出一个蒋老师似乎无法拒绝的要求:虽说梵文是死语言,但毕竟是能够说的呀,蒋老师是否应该请季先生、金先生各录一段梵文吟诵,让我们学习学习?蒋老师一口应承。下节课,蒋老师带来一盘带子。放前先说,季先生、金先生都很忙,不宜打扰。这是一盘金先生从前录的带子,大家可以学习。带子一放,金先生的梵文吟唱如水银泻地般充满了整个教室,教室里一片寂静。我至今记得金先生的吟唱,可是至今无法描绘那种神秘、苍茫、悠扬、跌宕……带子放完,教室里仍是寂静。最早出声的是周同学,却只有两个字:“音乐。”
  这是我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到金先生的梵文吟唱。听完吟唱后,同学们都垂头丧气。我们平时练习十分困难的梵文发音时,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嘲笑我们,还拜托我们不要制造噪音。我们一直认为梵文是世界上最难听的语言。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梵文是圣语,为什么梵文有神圣的地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啊,“此音只应天上有”,要怪也只有怪我们自己实在凡俗。
  金先生的梵文吟唱对1984级梵文班同学学习梵文的自信心真是一次美丽却沉重的打击。大家不再抱怨什么了,梵文不仅不难听,相反她的美丽是那么撼人心魂,但是谁都明白了,这种美丽又是那么遥不可及。1984级梵文班过半数同学要求转系,就发生在这场吟诵之后不久。今天的结果是,1984级梵文班近乎全军覆没了。谁也无法,也没必要为此负责,但是我相信,金先生是预见到了的。
  文化传奇
  不久以后,我就到德国留学去了。一直到金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此前,我还一直辗转听到金先生的消息。知道他一如既往地开讲,知道他一如既往地结束,心里总有一种蔚然的感觉。有一天,听一位刚见过金先生的朋友说,金先生用上电脑了,“一不留神就写上万把字”。不用那位朋友解释,我就知道这是原汁原味的金氏话语,心里更是高兴。
  金先生的文章也确实越来越多,在报刊上隔三岔五地发表。思路还是那么跳跃,文字还是那么清爽,议论还是那么犀利,语调还是那么诙谐。金先生的名声也随之超越了学术界,他几乎成为一个公众人物了。大家喜欢他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智慧总是和神秘联系在一起的,金先生也就渐渐成了一个文化传奇。
  在公众眼里,一个学者的名声超越了学术界,有了不少传奇如影相随,那么此人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全是智慧,似乎也就和学术没有什么关联,至少不必费心去考量他的学术了。
  每每在夜深人静寂然独坐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无来由地涌出一些飘飘忽忽却勾人魂魄的问号,我的心就陡然一紧。看看窗外,夜也更深了。
其他文献
1  钱穆在北大时,一天,有人突然闯进门来责备他:“你怎么这样无情呢?”钱穆愕然。对方便问他:“你知道胡适病得严重,已经住院了吗?”钱穆仍感不解,说:“刚刚才知道,怎么了?”那人便说:“胡适对你很好。有人问适之有关先秦诸子问题,他都说来问你就是了,不用再问他,可见他对你是多么器重。可是现在他病了,去探望的人踏破了门槛,你怎么能够不去?”钱穆释然,说:“这根本就是两回事嘛!你把两回事硬扭在一起说,是
期刊
原文: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上九天,龙飞得过高,必将造成后悔之事。  赏析:古人都知道做事有度,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在人事而言,便将有乐极生悲的现象。也指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考虑最终的结局与后果,以及种种可能与变化,所导致的失败与悲剧或是惨祸。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缺。  译文:长期做好事的家庭,福气定会传到后代;长期不做好事的家庭,
期刊
鸭  戴敦邦的画室,像一间时光穿越机器。他保留了一切老的东西。  他穿布鞋、穿对襟大袄,喝茶、听昆曲,画古人、读古书。更难得的是,他将一套老派礼节全部保存。我几次采访戴老结束后,他都蹒跚着坚持送我到门口,除非我走出他的视线,不然他绝不回楼。  一次溽暑天气,我告别后站在小区路口,一时没有叫到出租车,焦躁之时回头一看,之前送我出来的戴老还拄着拐杖站在楼门口看着我。这一惊非同小可。我连忙挥手作揖,赶紧
期刊
那是某次坐火车回家。那列火车坐了无数次,连列车员都似曾相识。车厢里飘着暖烘烘的方便面、皮革,还有总是泛潮的地板气味。近处总是有人在剥橘子和低声聊天,远处总是有一桌人打扑克和嬉笑。火车规律地发出哐哐的声响,窗户暗暗散发出胶皮味道。我坐了一个倒着的座位,看着一棵一棵向前冲的树,眼睛渐渐发酸并昏昏睡去。  等我醒来的时候似乎火车已经停了一会儿,车厢里已经暗了下来,所有原来嗡嗡的声响突然间都变成窃窃私语。
期刊
几年前,一个朋友说,他爱上了班上的女神。  我静静地听他说着:每天早上,她都不迟到,坐在前两排上课。她穿粉红色衣服的样子很美。  他经常看见她去图书馆上自习,头发梳得很顺,衣服得体漂亮,每次路过他旁边的时候,都对他微微一笑。路过的那阵风,夹杂着她干净的香气。  朋友看看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只是茫茫人海中不起眼的一个。他忽然明白,只有足够努力,才能追上她。  于是,他开始痛改前非,早上早起去操场挂着
期刊
中国高中以纪律严明著称,男生不准留长发,女生不准留长指甲,学生必须穿校服……一旦违反,就可能受到写检查、请家长、在全校大会上通告批评等处罚。  那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高中生的哪些行为不被学校接受,违反后将面临什么样的惩罚呢?  在美国,不存在“写检查”这回事。如果学生上课违反课堂纪律,比如口吐脏字或欺负同学,老师二话不说,直接抛出一个“Detention”。美国学生听到这个单词就会眉头紧锁,原因
期刊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曾经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在45岁的那年三月被评为山西省名师,作为北大的网络培训研修之星第一名,我受北大、山西省教科院安排到贵州支教。当我觉得自己正要高在云端、大展身手的时候,没有想到忽然得了脑梗塞。  2015年4月1日,我开始昏迷,脑、嘴、腿、手都有问题,醒后发现不能走路,不能写字,不能说话,许多事情想不起来。为了配合医生治疗,我大把大把吃药。针灸的穴位有的时候没有感觉,
期刊
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其实,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支撑。没有了骨头,卧床的身体,也只是一具皮囊。  下跪  在人前下跪,我一直以为是奴才的姿势,是软骨的病状。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以庄严的法律形式正式废除了延续千年的跪拜礼,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些都为我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清华国学院
期刊
德国人有一种本事,吃过饭的桌布整洁如初,没有水印儿,没有渣,也没有油渍。你说他们怎么吃的饭?而且,德国人很喜欢用白桌布,祖传的、手工绣的、钩针钩的、棉的、麻的,不一而足。  你会说,西餐和我们的不一样,都是土豆、牛排什么的。错了错了,那是最大众化的,真正的西餐,也是汤汤水水、稠稀不等,尤其是按祖传食谱烹制出来的佳肴,没几个精细的步骤,就不算是正宗的。所以,大抵讲究点儿的正餐都要荤素兼并,凉热无缺,
期刊
在澳洲,“邻居”是一种神奇的存在。素日难得一见,生活看似波澜不惊,彼此相安无事,但这些邻居们总有办法让你感知到,他们就在你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  我们移居澳洲没多久,一日,孩子的爷爷去“coles”(知名大型超市)购物,买了大米、蔬菜、水果及一大堆日常用品,因为东西太多太重,实在拎不动,就把满载物品的超市小推车推回了家。过后忘了及时归还,小推车就停放在门前草坪上。  谁知次日就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