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经济廊道,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威胁.然而,目前仍缺乏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在流域尺度上的整体性研究,对其完整性、连通性和脆弱性的系统研究不足,难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变化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屏障效应.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认为应从流域整体性出发,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类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61;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100;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经济廊道,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威胁.然而,目前仍缺乏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在流域尺度上的整体性研究,对其完整性、连通性和脆弱性的系统研究不足,难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变化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屏障效应.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认为应从流域整体性出发,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及空间格局数据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水平衡分量的格局变化规律,解析并量化表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关联;基于多源数据集以及生态水文模型,解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格局变化和生态水文过程,并以此建立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揭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格局特征和空间流动及变化趋势,开展生态系统服务格局特征与空间流动时空变异的归因分析;阐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的级联效应,提出生态屏障功能的优化提升方案,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上述研究对完善和丰富地球系统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民商法是我国高校法律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民商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民法和商法教学分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两项法律知识的全面认知和理解,缺乏教学实践性;二是民法与商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概括、总结形式的理论表述方法,总分论分离.分论是相对于总论提出的,是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分解来进行单个法律理论知识的阐述方法,将总论与分论进行分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课题调研情况rn合唱指挥课程是学校针对合唱指挥专业专门设计的一门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合唱指挥课程引入我国高校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且对该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相对缺乏创新性,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主动学习合唱指挥产生了影响.合唱指挥课程是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对其改革不够深入,阻碍着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课题组通过参与高校合唱指挥课堂教学实践,比较不同高校合唱指挥课堂的不同教学方式,分析“文化自信”观念下高校合唱指挥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方案.
课题简介rn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与讯息交流的空间场所,是承载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介质属性.周秦汉唐文化是古城西安的文化核心,需要通过城市公共空间传承和发展.在城市化急剧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理念、设计形式都呈现同质化倾向,这种倾向使城市特征逐渐模糊.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结构和形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传递西安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尚存在“孤立性、雷同性、片面性、功能缺失、文化缺失”等问题,公共空间环境与城
人地系统耦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亟待需要聚焦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调控途径,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及社会—水文—生态系统动态.采取调查观测、遥感监测、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识别变化环境下的水—粮食—能源关联与协同优化机制,发展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提出流域人地系统统筹优化调控方案.从而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跻身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