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情况下,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除了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之外,还要服务于社会。哈佛大学的校门上刻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的内涵。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目地就是培养“具有独立的生产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人,而我们大学生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社会教化和转移社会风气。中国内地的大学毕业生和发达国家相比,将学习能力转化为社会生存能力的水平相对落后,这恰恰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不足,尤其是许多成绩优良的毕业生在面对完全市场化和职业化的选择时显现不出优等生的优势,有的甚至很难于适合这种转变。
一、大学生能力应适应职业教育走向
北京大学心理学会指导老师辛思洁说:“其实人天生就是有类型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从而在相应的职场发挥潜力。但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仍然给学生一种‘高分完美’的误导,其实这种所谓的‘完美’是脆弱的,禁不起社会风浪的考验的。”
注重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教育与职业脱节。在学校里,学生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对职业上的基础知识却很少涉及,甚至于很多大学生工作后,遇到不会用办公软件甚至传真机等难堪,致使企业不得不承担教育体系本身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现今大学生相对供过于求的局面,很多大学生初入职场时是忐忑不安的,这是信息不对称以及感到未来职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而职场对于进入试用期的学生不一定完全了解他的知识、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也不知道企业各个方面如何,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在试用期时就开始困惑,有时候企业也困惑。因而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环节中应注重实效性,除了让学生接受校内的学习教育外,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学习。这种学习应是循序渐进的,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而且不能与在校的学习冲突。将受培训的大学生按专业列入不同的群体,因材施培。培训效果以核心能力基准为评估标尺,将培训结果和核心能力基准对照,对受训者个人能力进行评估定位。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制定培训内容标准,组织本行业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忐忑不安,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应注重培养大学生以下能力:协同同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提出技术性建议的能力培养。
二、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及勤劳节俭品格的培养
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中国家庭孩子的培养模式已经弱化了学生自治、自理、自控能力,其生活能力明显较差。公寓化的管理免除了学生许多体力劳动,比如大学校园里不会从事简单生活劳动而雇钟点工的学生屡见不鲜。学生们在生活上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疏于自理,惰性也凸显出来,从而也削弱了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大学生可塑性很强,踏进高校大门是大学新生们走入社会增加阅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好机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积累,应该培养大学生勤劳节俭的好品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及自身美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倡与国际接轨,于是在教育改革中照搬西方模式,向西方学习,当我们借鉴经验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所具有的文化传统优势,这导致我们在教育中容易将教育完全西化,轻视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不利于培养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深厚的本国文化内涵以及拥有高度本国文化认同感的多元人才。当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拓展,帮助大学生适应中国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潮流,将西方优秀的教育文化和中国的传统的精神食粮相结合,使大学成为为国家、社会不断输送具备高素质的智慧型人才的战略基地。
在大学教育中,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应定期举办弘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的讲座,比如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士的意志、崇尚节俭的西汉文帝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这些以勤为荣、以俭为美的哲理语言和动人故事,对于培养大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应定期开展义务劳动日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大学生爱劳动能自理的好习惯。比如大学生走入社区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等,在献爱心的同时提高了生活能力,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美德。
第三,大力推行大学生义工活动。义工有很多种组织方式,包括个人、社团、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在大学里每个学生都应该自己联系并参加义工服务。学会爱人,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索取,大学生一路走来承接了多少关怀,用一颗感恩的心到需要的地方服务就是回报自己,用行动告诉帮助关心自己的人自己在成长,同时对于净化社会风尚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有待提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创新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非一蹴而就,但通过引导、训练,一定会见到成效的。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及鼓励学生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第二,更多地接触实验与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活动,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只有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才益于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富的“原料”,并提高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三,需要很多社会条件,促进社会各方面和各地区在高校教育方面的合作,社会应具有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的广泛认同,为年轻的、崇尚挑战、崇尚创造力的大学生提供平台。
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据社科院统计2009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在12%以上,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毕业生数量空前膨胀,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多。加强对大学生的企业家资质的培养,尤其是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创业越早,未来留给自己的成功机会越多,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时已年满18岁,在当前的国情下,应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达到养活自己的途径。英国大学生热衷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多数受到过创业教育,对创业并不陌生,也就没有那么多畏惧感。而我国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各个高校认识不同,甚至于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远期的的规划。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优良的创业教育体系是促使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一大内因。大学生在开始创业前或在创业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综合能力。首先,突破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态。其次,具备实践能力、科研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将自己头脑中的思想、创意和灵感转化为现实的科技发明成果和现实产品。第三,具备组织领导能力。第四,具备管理能力。即要有经营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第五,具备协作能力。协作是创业成功者重要的支持力量。第六,具备沟通能力。促使相互间的沟通、情感融洽,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的教育中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提升大学生创业认同感及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创业精神。美国大学生创业热潮由来已久,他们不惜为此冒险,很多人甚至中途辍学去创业。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没有创业精神,就会失去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机会。
第二,开设创业课程。在大学校园里开设创业课程给学生们实质性的创业指导,例如知识产权法规、公共关系和营销建议、商业计划和资金申请、良好风险基金的介绍等等。
第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可以定期准备创意大赛,开阔学生的创意思维,建立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平台。创业需要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在校时的学习,大学就需要考虑增加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和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准许大学生自由运用时间。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却陷入了对教育认识的误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开始面对市场价值规律的挑战。大学生在校期间除注重书本学习外,更应注重实际效果,找到适当的弹性发展空间,提高大学生全面能力,发挥大学生的最大潜力,使之与社会需要相融合,成为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能力应适应职业教育走向
北京大学心理学会指导老师辛思洁说:“其实人天生就是有类型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从而在相应的职场发挥潜力。但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仍然给学生一种‘高分完美’的误导,其实这种所谓的‘完美’是脆弱的,禁不起社会风浪的考验的。”
注重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教育与职业脱节。在学校里,学生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对职业上的基础知识却很少涉及,甚至于很多大学生工作后,遇到不会用办公软件甚至传真机等难堪,致使企业不得不承担教育体系本身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现今大学生相对供过于求的局面,很多大学生初入职场时是忐忑不安的,这是信息不对称以及感到未来职场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而职场对于进入试用期的学生不一定完全了解他的知识、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也不知道企业各个方面如何,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在试用期时就开始困惑,有时候企业也困惑。因而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在整个学习环节中应注重实效性,除了让学生接受校内的学习教育外,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事业单位学习。这种学习应是循序渐进的,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而且不能与在校的学习冲突。将受培训的大学生按专业列入不同的群体,因材施培。培训效果以核心能力基准为评估标尺,将培训结果和核心能力基准对照,对受训者个人能力进行评估定位。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制定培训内容标准,组织本行业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忐忑不安,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应注重培养大学生以下能力:协同同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提出技术性建议的能力培养。
二、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及勤劳节俭品格的培养
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中国家庭孩子的培养模式已经弱化了学生自治、自理、自控能力,其生活能力明显较差。公寓化的管理免除了学生许多体力劳动,比如大学校园里不会从事简单生活劳动而雇钟点工的学生屡见不鲜。学生们在生活上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疏于自理,惰性也凸显出来,从而也削弱了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大学生可塑性很强,踏进高校大门是大学新生们走入社会增加阅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好机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积累,应该培养大学生勤劳节俭的好品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及自身美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倡与国际接轨,于是在教育改革中照搬西方模式,向西方学习,当我们借鉴经验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所具有的文化传统优势,这导致我们在教育中容易将教育完全西化,轻视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不利于培养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深厚的本国文化内涵以及拥有高度本国文化认同感的多元人才。当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拓展,帮助大学生适应中国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潮流,将西方优秀的教育文化和中国的传统的精神食粮相结合,使大学成为为国家、社会不断输送具备高素质的智慧型人才的战略基地。
在大学教育中,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应定期举办弘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的讲座,比如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士的意志、崇尚节俭的西汉文帝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这些以勤为荣、以俭为美的哲理语言和动人故事,对于培养大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应定期开展义务劳动日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大学生爱劳动能自理的好习惯。比如大学生走入社区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等,在献爱心的同时提高了生活能力,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美德。
第三,大力推行大学生义工活动。义工有很多种组织方式,包括个人、社团、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在大学里每个学生都应该自己联系并参加义工服务。学会爱人,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索取,大学生一路走来承接了多少关怀,用一颗感恩的心到需要的地方服务就是回报自己,用行动告诉帮助关心自己的人自己在成长,同时对于净化社会风尚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必须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有待提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创新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非一蹴而就,但通过引导、训练,一定会见到成效的。
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及鼓励学生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创新的火花;第二,更多地接触实验与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活动,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只有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才益于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富的“原料”,并提高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三,需要很多社会条件,促进社会各方面和各地区在高校教育方面的合作,社会应具有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的广泛认同,为年轻的、崇尚挑战、崇尚创造力的大学生提供平台。
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据社科院统计2009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在12%以上,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大学毕业生数量空前膨胀,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多。加强对大学生的企业家资质的培养,尤其是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创业越早,未来留给自己的成功机会越多,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时已年满18岁,在当前的国情下,应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达到养活自己的途径。英国大学生热衷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多数受到过创业教育,对创业并不陌生,也就没有那么多畏惧感。而我国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各个高校认识不同,甚至于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远期的的规划。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优良的创业教育体系是促使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一大内因。大学生在开始创业前或在创业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综合能力。首先,突破自己,要有良好的心态。其次,具备实践能力、科研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能够将自己头脑中的思想、创意和灵感转化为现实的科技发明成果和现实产品。第三,具备组织领导能力。第四,具备管理能力。即要有经营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第五,具备协作能力。协作是创业成功者重要的支持力量。第六,具备沟通能力。促使相互间的沟通、情感融洽,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的教育中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提升大学生创业认同感及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创业精神。美国大学生创业热潮由来已久,他们不惜为此冒险,很多人甚至中途辍学去创业。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没有创业精神,就会失去勇往直前取得成功的机会。
第二,开设创业课程。在大学校园里开设创业课程给学生们实质性的创业指导,例如知识产权法规、公共关系和营销建议、商业计划和资金申请、良好风险基金的介绍等等。
第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可以定期准备创意大赛,开阔学生的创意思维,建立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平台。创业需要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在校时的学习,大学就需要考虑增加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和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准许大学生自由运用时间。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却陷入了对教育认识的误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开始面对市场价值规律的挑战。大学生在校期间除注重书本学习外,更应注重实际效果,找到适当的弹性发展空间,提高大学生全面能力,发挥大学生的最大潜力,使之与社会需要相融合,成为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