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就是宝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kil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回,郑振铎先生应邀到老舍家来看他收集的小古玩。老舍和郑振铎是老朋友了,两人交往了三十多年,知根知底,可以说无话不谈。
  郑振铎先生当时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物方面的大专家。他以专家的眼光看了老舍先生的收藏,然后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话:“全该扔!”
  虽然老舍收藏的小古玩整体上看来很漂亮,但在少量的东西上却有一些瑕疵。譬如,有一条不明显的小裂纹,或者有一个小缺角,让郑先生看不上眼。
  老舍先生听了之后,也没生气,愣了一小会儿,笑着,也说了一句话:“我喜欢!”
  随后,老舍先生由筐中拿出一个小瓷碟,是浅蓝色釉子的,碟的中部有一紫红色的图形,像一个大型的加长的逗号,很随意,很潇洒,好像是随便勾抹出来的。老舍先生指着这笔大“逗号”,说:“您瞧,多漂亮,神来之笔呀!”
  郑振铎先生虽不说话,却点了点头,似乎也同意这东西真好看,大概也认为这是随性而为的,刻意做反倒做不出来,有天趣。
  一个“全该扔”,一个“我喜欢”,无意中道出了两种判断事物的标准。
  他俩的观点其实都是有道理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却有异曲同工之效。一个是纯粹从文物专家的角度出发,以为有瑕疵的,又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便都不可取,不值得保存,没价值;另一个则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自己看着美,又以为有特别的意思的,有较高的艺术性的,便留下来收藏,不太在乎年代的久远,以及是否属于绝对稀有,或者是否出自名家、官窑。这两种观点,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当然,后者的所谓主观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是在一定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表现为一种自信和以我為中心。何况,维纳斯女神像和《富春山居图》,甚至曹雪芹的《红楼梦》,本身都是残缺的,也依然是公认的艺术的巅峰。由这几个特例可以看出,对它们而言,艺术性的高低是第一位的判断标准,不顾其他,甚至缺胳膊少腿都没有关系。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代表,是绝对高峰,无人能比,谁也迈不过去。艺术第一!
  十全九美也是美。老舍先生的故事便是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例证,也算是一种对文物的判断标准吧。眼下,这种判断角度对艺术拍卖市场,对“鉴宝”活动,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使整个艺术品的收藏行为走向更成熟、更全面。毕竟,在老舍先生那里,十几年下来,一批小件艺术品的确被他慧眼拾宝般地抢救了下来,由民间“拣”了回来,被当作珍贵的艺术品保留了下来。他曾自谦是“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这又是这位“小卒”尽的另一部分“责”吧。
其他文献
时间是个有趣的过程,你永远不知道它会怎样改变你。  比方說,曾经不喜欢的食物、不喜欢的酒、不喜欢的书或不喜欢的人,后来有一天,却喜欢上了。  曾经觉得不好喝的酒,或许是当时还没有到好的年份,或许是那时候还不懂得它的好。它就像你买回来的一本书,随手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搁在一边。若干年后,你无意中再拿起来看,却“惊为天人”,恨自己当时错过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其实,你并没有错过。这就像两个人的相遇,没有
期刊
有一位画家说,齐白石的画,为什么画得那么好?而且年纪越大画得越好?因为他越到晚年,对生活就越依恋,也越爱惜身边的一切。  “他晚年的画,既有像是第一次看到红色辣椒的感觉,又有像是最后再看一眼的不舍之情。”  这样的描述,深动我心。  仿佛有点明白,那些红辣椒、大白菜、小鱼小虾,本也平平常常,经常面目无光,但为什么在大师的画作里,却可以变得令人迷恋,价值连城?因为,大师笔下,画的不只是万物的表象,他
期刊
在陕西省略阳县徐家坪敬老院,69岁的王仁勇和79岁的张桂兰是让其他老人羨慕的两口子。结婚之后,他们相依相伴,恩恩爱爱。  王仁勇说,没有想到,他们会因为一个碗走在一起!  “她送我一个碗,碗沿上印有‘知福福常在,随缘缘自来’两行字,我就觉得她对我有意思,在暗示我,我就慢慢靠近她。”在徐家坪敬老院104室类似标准间的宿舍里,王仁勇指着老伴张桂兰,大笑着说,他和老伴的“红娘”是一个碗,说完习惯性地挠挠
期刊
眼前的这个大男孩,瘦瘦小小的身躯似乎要被埋没在轮椅中,随时都可能跌倒似的。他的身高才1.4米,体重只有二十公斤左右。但只要他一说话,无比坚定的语气和洪亮有力的声音便会感染每一个人。  这个生下来就患有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的大男孩叫刘大铭,今年19岁。很早以前,就有医生预言他活不过两岁。  2011年,在苏州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上,刘大铭以一首感人肺腑的诗作《灵魂行者》轰动了姑苏城
期刊
有一位大实业家,叫松永安左卫门,已经九十高龄。我们不曾谋面,我只是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他的访谈和谈话笔记。他的见解是那么充满青春活力,令人吃惊,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段话特别令人难忘,他说长寿的一大好处,就是比他年長和让他讨厌的家伙都死了。我想,这话不是俗人可以脱口而出的。一般人无非说因为年长者、同龄人、好友都相继去世,让人伤感之类而已。可他不说这话,这种强悍的神经让人折服,让人感觉更好。
期刊
我的小外孙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小,需要有人接送。于是,我退休后“再就业”,给外孙当了司机。在此后六年的时间里,每天上下学接送,所有校外活动用车,都由我负责。  学校门口社交忙  我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司机,每天早早起来,围着我那辆别克君威转悠:看看胎压足不足、玻璃干净不干净、灯光好不好,踩踩刹车灵不灵。等我一切准备就绪,小外孙也从楼上下来了。待他上车后,我就开车上路,他也开始上课:拿出复读机学外语。
期刊
“文革”后期,我随中央美术学院下放石家庄部队劳动三年,曾经到火葬场搬过一次骨灰。  那是一布袋一布袋的东西。运回场地,堆起来有两层楼高,像一座小金字塔。我们种了很多水稻,这东西很肥田,种出的稻谷颗粒又大又油。大家吃过自己种出的稻米两年。  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很实际的世界。人死了之后愿意送火葬场的,家人取回来的骨灰只是一小包圣洁珍重的纪念品,不是全部。你要那么多干什么?都运回来你往哪里放?  所以我自
期刊
一边开车,一边听着那首熟悉的电影插曲《远航》,眼眶禁不住湿润了。这些年来,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长长短短的“远航”了。如今我又将赴日,开始我距离最短但时间最长的一次远航。当作出决定时,心中突然升腾起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深深的牵挂和歉疚,眼前却还是父母的那一句“放心去吧”。  当我即将远行,看着病痛缠身、日渐衰老的双亲,突然特别怀念他们以往当家做主的英姿以及那辛苦并快乐着的笑容。时光不会倒流,父母都已经年
期刊
“上有老,下有小”,人们一直是作为沉重的话题在说。  如果摒弃“上有老,下有小”消极的因素,“上有老,下有小”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上有老,老的在,就像有堵墙,可以倚着靠着;上有老,老的在,犹如后背燃着一团火,有股暖流;上有老,老的在,觉得自己还没长大,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惜乎!一旦父母离去,这才感觉少了倚少了靠,后背凉飕飕的。  下有小,搂着抱着牵着,眼见他(她)一天天长大,心头甜滋滋
期刊
1984年我写过一篇《遗嘱》。遗嘱就是等着上天堂或入地狱的人向活人的最后交代,希望眷属家人、诸亲好友认真执行的。那时我记得是70岁,该作准备了。  又过了五年,我还没有死。按照外国布尔乔亚们的规矩,每隔几年,老头老太太都得重写遗嘱,直到他们写不动为止。  首先宣布:那篇遗嘱在我死后仍然有效,希望家属亲友不要有半點违背。  其次,除了不发讣闻,不念悼词,不买灰盒,不留骨灰,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