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策略研究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B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时期。提高音乐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小学音乐;重要性;培养乐感
   音乐是个古老的传统学科,早在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的私学中,对西周文化典籍进行了整理,经过多次修订,最后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材。不仅我们中国,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西方的教育中,同时都出現音乐,可见音乐的重要性。音乐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教育者重视的学科,音乐教育的基础就是培养学生的乐感。
   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表达喜怒哀惧的情感,除了文字,恐怕就是音乐了。古代西方哲学家认为,音乐是思维的源泉,没有音乐的教育,学生不可能有健全的智力发展。可见,音乐对开发智力的重要性。我们从未出生就开始接触音乐,胎儿还在母体中的时候,就开始听胎教音乐,接受音乐的熏陶。上幼儿园后,音乐课在幼儿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上小学以后,学校的教育科目开始增多,增加了考试,学生和家长普遍把精力放在需要考试的科目中,忽略了音乐课。认为音乐课就是让孩子放松的,没什么大用处,可上可不上。其实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作者描述的世间万物;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同的音符给学生不同的感觉;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不同的旋律里,感受喜怒哀惧。音乐对开发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乐感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理论是基础,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先学习理论知识对乐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对小学生而言,乐理基本上是空白的。教师应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1、2、3、4、5,“dou”“ruai”“mi”“fa”“sou”教起。音调的高低顺序,音长等。由于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不必讲些专业性强的知识,简单的音乐乐理知识即可。一首歌曲的几个重要部分,调号、拍号、曲谱、歌词等教会学生辨识。明白了歌谱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后,要教学生知道音的性质,即音高、音量、音色等基本知识。通过熟识基本理论知识,看到乐谱时,学生脑中会自动产生节拍,增强乐感。
   (二)注重运用各种乐器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运用片面的歌曲进行音乐教学,教师清唱,学生跟唱,如果有伴奏也是播放伴奏,不是现场演奏的,这样学生就忽视了乐器的重要性。我们所说的音乐除了文字的歌词和曲谱,一般情况下是与乐器搭配演奏。民族乐器即中国独特的乐器,有我们熟识的二胡、古筝、琴、唢呐、琵琶等等。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常用的有琴类的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拨弦类的吉他,铜管类的小号、长号等,弓弦类的小提琴、大提琴等。我们国家发展迅速,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大部分学校都有条件配备乐器。当然乐器不要全套的,有常用的几个,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乐感就行了。教师需要主动使用乐器,通过乐器来激发学生的乐感。
   例如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小黄鹂》为例,通过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掌握了曲谱、节拍、调号等。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可以用钢琴、电子琴等乐器进行伴奏。如果用钢琴的话,先让学生了解钢琴的结构、发声技巧和演奏技艺。等学生学习完成后,教师再进行演奏,或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真正的触碰钢琴来进行试弹,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乐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实际演奏,加深了对钢琴认识,能够迅速从其他乐器中辨别钢琴,他们的乐感得到迅速的提升。
   (三)注重日常实践练习
   理论指导实践,但最重要的是回归实践,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一句,学生一句,一直练习到课程结束。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的乐理知识,尝试着自己练习,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快的形成乐感。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了在音乐课上实践,还可以在各种联欢会上积极参与。学生不要羞于表现自己,多练习才会更快更好的形成乐感,以后任何曲调凭借乐感,都不会跑掉。
   三、结束语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是以听为主,通过联想,陶冶人们的情操,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惧。乐感是对音乐各种要素的综合感知力,包括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量的对比等等。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乐感的关键期,教师应该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入手,通过乐器的配合,学生勤加练习,一定能更快更好的培养乐感。
   【参考文献】
   [1]郭彦芳.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
   [2]方政.简论小学音乐课程培养乐感的策略[J].戏剧之家,2019(12)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方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0月—2021年4月接收的72例多囊卵巢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中医辨证治疗),各36例。对两组治疗效果及心理状态分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组的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负性反应总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囊卵巢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行中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科目之一。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选择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动脑、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小学勞动与技术实践教学中,丰富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构建核心素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