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内侧趾足底固有神经卡压的应用解剖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确定

趾内侧趾足底固有神经的走行、分支及其与周围筋膜组织及器官的毗邻关系,为临床上治疗神经卡压提供精确定位及相关解剖学依据。

方法

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共收集了5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足。其中50侧常规解剖,4侧制作足部断层。观察

趾内侧趾足底固有神经的走行及分支情况;于第1跖趾关节处及其近侧、远侧0.5 cm处,分别测量该神经的宽度、厚度。应用足部断层解剖观察此处筋膜来源与起止。Masson染色观察跖趾关节处神经的组织变化。

结果



趾内侧趾足底固有神经在近跖趾关节处走行于

长屈肌腱与

展肌肌腱之间偏内侧,发出(4.21±0.12)条终支,支配

趾内侧半皮肤。跖趾关节处神经的宽度为(3.50±0.09)mm,与关节近段[(1.58±0.04)mm]及远段[(1.56±0.03)mm]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侧段神经厚度为(0.83±0.04)mm,远侧段为(0.82±0.03)mm,与跖趾关节处神经的厚度为(0.67±0.0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解剖及足部断层观察到

趾内侧趾足底固有神经浅面有一深筋膜,张于

长屈肌腱腱鞘与

展肌肌腱之间;Masson染色显示跖趾关节处神经外膜纤维增生明显,神经纤维束分束增多,神经束膜均增厚明显。

结论

长期受压可至神经外膜及束膜增厚,其浅面的筋膜可能是造成

趾内侧趾足底固有神经卡压出现

趾疼痛、麻木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旋律语调疗法(MIT)对脑卒中后Broca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Broca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进行改编的旋律语调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言语康复训练(包括口腔发音器官的训练、口语表达训练、文字表达训练、听理解训练等);均采用一对一的治疗方式,治疗时间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 d,20次为1个疗程,
目的比较电刺激大鼠耳廓不同部位对心脏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并探讨电刺激耳廓引起心脏效应的初级神经机制。方法对24只SD雄性大鼠的耳屏、耳甲、耳轮分别以不同强度(0~16 mA)和不同时间(0~15 min)进行电刺激,观察大鼠心电图中心率变化。完成电刺激后1周,将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耳屏注射组(n=6)、耳甲注射组(n=6)、耳轮注射组(n=6)和对照组(n=6),前3个实验组均在大鼠右侧耳
期刊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目的采用Meta分析软件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并选取公开发表的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采用RevMan5.3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篇文献,共计879例患者。经Meta分析发现,治疗后,虚拟现实组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观察和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122例肝癌患者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TACE方法治疗,经右侧股动脉插入导管注入20~30 mg吡柔比星+80 mg顺铂+5~15 ml碘化油,观察组则采用TACE联合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针启动微波发射系统,2组每月均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病程长且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综合的运动康复方案(包括运动疗法、牵拉、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呼吸训练、有氧训练、康复教育等)均可有效地改善AS患者的身体功能障碍。本综述将对AS运动康复方案的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的AS运动康复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常遗留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目前临床评定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主要采用主观的问卷评定或量表评测,尽管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由于主观性较强、评定较粗略,其结果很难反映微小功能变化,难以满足临床精细评定及分析的需求,因此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运动功能进行客观定量评定逐渐引起临床重视。本文将从关节活动度、肌肉情况及针对功能性活动的评定3个方面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客观定量评定方法及相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及残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入选后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训练,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4周。于入选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4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E
目的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监测下,观察脑卒中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时大脑皮质激活模式的变化。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21 d、频率1 Hz的rTMS治疗,部位为健侧半球的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两组患者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14 d、21 d 4个时间点,使用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