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分析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特征、风险因素及预后,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96例临床确诊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的详尽临床资料,包括神经眼科检查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对基线特征、入院检查异常指标、视力恢复及视野损害进行均数、百分比等描述性特征的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0.9±8.9)岁,年龄中位数50.0岁;男性占68.8%;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比例分别为34.4%(33/96)、29.2%(28/96)和59.4%(57/96);44.4%患者出院时视力提高≥3行.结论 NAION的发病年龄较低;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代谢综合征是常见的异常因素.脑白质病变、心肌缺血与NAION的关系密切.视野损害以水平及弓形缺损为主.NAION视力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远期预后不良.加强早期干预是疾病防治重点。

其他文献
视觉通路上的任何疾病都会影响视觉信号的传导,严重者甚至导致不可逆性盲.视网膜假体的研究是指在视网膜的不同部位植入相应的视网膜微电极,由植入物产生电信号或者释放神经递质,刺激并激活视网膜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从而使盲人或濒于盲的眼重新获得有用或部分有用视力.笔者分别介绍3类视网膜假体的结构组成、作用机制、植入方式、影响因素、优缺点及植入后效果和生物相容性等,以供同道参考。
成人Still病近年来常有报道,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免疫系统疾病,可能与感染后引起全身系统的变态反应有关.患者表现为高热、关节炎、白细胞增多等症状,而出现眼底改变的文献报道极少.我们于2008年7月21日收治1例由于成人Still病引起的双眼远达样视网膜病变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以期引起眼科和风湿科医师的重视,避免误诊和漏诊。
期刊
目的 探讨在小鼠异基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中,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下游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 实验研究.实验组以BALB/c(H-2~d)小鼠为受体、C3H/He(H-2~k)小鼠为供体,建立小鼠异基因角膜移植模型48只;对照组的受体与供体均为BALB/c,建立小鼠同基因角膜移植模型48只.观察术后植片的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时间;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3 d、7 d,4周及8周各时间点角膜植片中
为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中华眼科杂志在报道国内外重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的同时,关心广大眼科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加强杂志的实用性,拟于2010年继续开办“试题解析”栏目。该栏目邀请国内权威的眼科专家对眼科题库中的各类试题进行准确、深入解析。欢迎广大读者关注这一栏目,积极阅读,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了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患病率有所增加,通常此类患者首诊于皮肤科或内科,眼科首发症状并不多见,而且缺乏典型的、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期刊
目的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膜表面进行观测,比较与正常T细胞的异同.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42例TAO患者作为TAO组,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活动期组(18例)和静止期组(24例),另外选择92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经免疫磁珠法分离得到外周血T细胞,细胞培养进一步将T细胞纯化.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细胞进行鉴定并检测其纯度,AFM原位扫描细胞样品.3组
瞳孔对光反射能够反映视路传入通路和瞳孔传出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状况,而临床七瞳孔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常被忽视,正确掌握常规简捷的瞳孔检查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异常的瞳孔光反应,有助于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在瞳孔检查时,特别需注意排除影响检查结果的各种因素,恰当地运用瞳孔药敏试验有助于正确地选择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为神经眼科疾患的确诊提供有效的临床证据。
目的 分析脑干肿瘤患者眼部临床表现特点,避免误诊、漏诊.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93至2007年间诊断为脑干肿瘤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所纳入患者的眼部表现、磁共振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中胶质瘤患者51例,占89.5%(51/57),海绵状血管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转移瘤各1例.胶质瘤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14例,首发年龄5-55岁,中位数年龄为23岁,发病高峰见于
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一直是眼科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之一,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易于瘢痕化,难以建立有效的房水滤过通道,手术成功率较低.1969年Molteno~[1]发明了青光眼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并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以此为基础经过不断地完善,一些新型的现代前房引流装置不断问世.青光眼现代引流植入物的共同特征是通过人工引流装置将房水引流至赤道部或赤道部后潜在的结膜下间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