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反常膨胀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3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人问你物质由液态凝固成固态时,体积是变大还是变小,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变大,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见到很多水的凝固现象,如夏天把水放入冰箱制冰,拿出来时冰总是从制冰盒鼓出来;冬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往往会被冻裂等,这些现象好像都证明了物质凝固时体积是要变大的,但从物理角度看,固体相比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更大,分子排列会更紧密,所以同一物体固态时的体积应该比液态时的小,生活中也有很多现象能证明这个观点,例如。燃烧的蜡烛凝固后表面是内凹的,家里熬的猪油凝固后表面内陷等。为什么水在凝固时会出现跟其他物质截然相反的结果呢?这是由水的反常膨胀引起的。
  一般物质由于温度影响,其体积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但也有少数物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却是热缩冷胀的,如图1所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冰跟其他物质一样,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积变大,但在冰熔化成水时,体积变小,水在由0℃升高到4℃时,其体积不但不增大。反而缩小,当水的温度高于4℃时,它的体积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由此得出,冰在受热时与一般物质相同,是膨胀的,遇冷则收缩,水在4℃以上也是热胀冷缩的,只有在0℃到4℃范围内的水与一般物质不同。是热缩冷胀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水的反常膨胀。
  水为什么会出现反常膨胀呢?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答案,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可以用氢键、缔合水分子理论予以解释,由于同学们知识上的局限,可能现在还无法弄懂氢键和缔合水分子理论,随着不断地深入学习,相信大家今后会逐渐了解氢键和缔合水分子理论,弄懂水反常膨胀的原因。
  水的反常膨胀对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有着神奇的影响。例如,江河湖泊里,当冬季气温下降时,若水温在4℃以上,上层的水会先冷却,由于此时水还是正常膨胀,所以冷水体积缩小,密度变大。会下沉到水的底部,而下层的暖水就升到上层来,这样,上层的冷水跟下层的暖水不断地交换位置(对流)。使整个水温逐渐降低,这种热对流现象只能进行到所有水的温度都达到4℃时为止,当水温降到4℃以下时,由于水的反常膨胀,上层的水反而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于是冷水层停留在上面继续冷却,一直到温度下降到0℃时,上面的冷水层开始结冰,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冰一直浮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冰下面的水,从上到下温度为0℃到4℃,如图2所示。所以冬季江河湖泊的水结冰是从上到下逐渐结冰的,当冰封水面之后,水的冷却就完全依靠水的热传导方式来进行,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很差,因此湖底的水温仍保持在4℃左右,水中的动植物在水底就可以安然过冬。如果水在0℃-4℃不是反常膨胀,也像其他大多数物质那样,热胀冷缩,那么温度较高的水的密度小,不断升到水面,向空气散热。湖泊中水就会从湖底开始冻结,最后全部封冻,水中的动植物就不可能在寒冷的季节里生存下来,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水的反常膨胀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破坏作用,例如,冬天室外的水管被冻裂、汽车的水箱被冻裂都是因为外面的铁热胀冷缩,而里面的水结冰时体积变大,反常膨胀导致的。
  贾任编辑 蔡华杰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个行业都在不断提倡生态环保理念的应用,各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同样也不例外,都在尽全力建设出生态城市,不断改善人们
教材解析:《金色的草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安排两个课时学习,属于精读课文。课文以“我”(哥哥)为叙事主线,讲的是俄罗斯一对兄弟的故事。故事发生地点是窗外的大草坪,他们做的游戏是趁对方不备的时候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整篇文章充满童趣,对大自然的描述非常美,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是一篇极好的文章,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感受自然,体验生活。   教学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