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资本反生态性刍议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406340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生态思想内涵,运用其辩证分析方法,以资本的增殖本性为起点,以资本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控制为核心,分别从资本的本性与权力、资本的生产逻辑、扩张逻辑、消费逻辑出发来阐述资本反生态的本质问题,最后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资本观。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理论    生态危机    资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面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资本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它是马克思在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资本逻辑视角研究生态危机,对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资本的本性、权力与资本的反生态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性就在于不断地攫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会通过商品的产出和销售,进而实现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资本只有借助于劳动者与生产原材料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前提方可实现高额利润。如此一来,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类资源与社会劳动力将作为资本生产的基本要素。
  马克思认为,资本商品的产出,归根结底是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分配,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进而实现价值和利润最大化。资本的延续过程也是对劳动力的剥削过程。“如果资本不剥削劳动力,资本就会灭亡,而要剥削劳动力,资本就得购买劳动力。”而这一购买过程通过人格化的资本来实现。针对资本家来讲,他们的人格与资本直接关联,资本家与资本是有机统一整体。资本就是资本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料。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本和更大的剩余价值,必然需要以资本的强制权力作为后盾。资本的强制权力不仅表现为支配一切参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而且在本质上体现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对雇佣工人和自然的统治关系。资本通过不断积累,得以不断增殖,它的强制权力也就越大。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模式和手段。资本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涉及到各行各业,并不是某一行业或领域的特权。研究表明,资本完全根据自己的目标,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来达成自己的愿望,为自己创造新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的强制权力是一种征服一切或摧毁一切的权力,是资本本性的外在体现。资本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将会利用先进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将所有资源整理起来,不论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还是作为自我存在、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将被资本增殖的涡轮席卷进资本主义大生产中去。
  马克思提出:“所谓的资本,实质上就是商品、劳动等的支配权利。资本家之所以具备支配商品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权利,并不是本质的特点,取决于资本家所拥有的资源,由于资源的充沛,资本家不得不进行自身权利的扩充,提升自我购买能力。”同时,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所拥有的商品、劳动力支配权,与他们自身并不存在直接关联,主要与他们是资本的所有者存在巨大的联系。换言之,只有资本才具备一切支配权利,而资本家仅仅作为一种特殊代表,并不具备实际意义。资本追求增殖的本性和衍生的强制权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资本的逻辑与资本的反生态性
  资本的生产逻辑与资本的反生态性。克思曾说:“资本具备产出的特性,资本作为推动劳动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唯有资本的权利受到一定的约束,它的这种能动作用方可消失。”①传统的资本生产逻辑理论表示,只要资本中的核心要素是生产要素,那么资本就是具备生产属性的。资本的生产逻辑是扩张的商品生产,这种扩张主义一方面导致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控制,人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资本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引发生态危机。
  第一,资本归根结底就是尽可能多的榨取剩余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本需要对劳动力进行控制。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建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率先在城市中兴起,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前提,因此为了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迫使农民成为自由的劳动力出卖者。他们通过控制城市中的大工业,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大工业城市如果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健康人、新鲜的血液不断从邻近农村流入,那就会在短期内失去自己的劳动人口。”②资本是通过占有他人劳动来实现价值增殖的,为了实现资本的本性,资本需要对劳动力控制。
  第二,资本生产过程就是资本把自然资源“资本化”而吸收到社会经济系统进行消耗的基本流程。自然生态资源在尚未被利用之前,其主要过程即就是消费,在被资本家利用之后,这个消费过程将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并不是消费过程,而是作为攫取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工具。所以,在资本追求无限价值增殖的本性下,这种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是无限制的。马克思指出,资本基于买卖之上,并无时无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通过产品生产和销售,以此来达到客户之所需。反之,在整个交易过程中,货币贯穿于始终,体现出的将是一种交换方式,将会一直延续下去。③在这无止境的运动中,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是资本增殖的代价。
  资本的扩张逻辑与资本的反生态性。资本的扩张逻辑是资本追求无限剩余价值的必然要求,是资本突破传统的规模,寻求最大化发展。资本扩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和利润最大化,使得自身变得更为强大。④资本的这种反复的价值增殖追求必然与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形成激烈的矛盾,引发生态危机。
  一方面,资本的扩张逻辑突破了生态危机的国界性。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生产不仅仅是在原有规模上的生产,它还在量上寻求突破,扩张是资本的本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因为只有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资本只有不断的寻求扩张,不断的继续积累,利润才会不断增长。资本的积累、扩张需要源源不断地将资源纳入自己的生产和消费范围,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是无法满足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是资本利润、价值最大化的集中体现。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生态危机也不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突破国家的边界,辐射到全世界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资本的无限制扩张,将不利于自然生态实现平衡发展。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会不断地寻求扩张,不断地扩充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随着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张,自然生态资源将会被货币化,用于交易和流通过程,因此将不利于自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资本要求有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来支撑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扩张也就是资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攫取和利用,不断开拓新的自然资源,创建新的劳动力的过程。
  资本的消费逻辑与资本的反生态性。资本的消费逻辑产生于其生产逻辑,从资本的本质层面而言,资本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实现商品的本身价值,而是利用商品获得最大的利润和价值。通过对资本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资本的存在就是为了寻求持续、大幅扩张。规模的扩张将会带来商品的大量生产,由此出现商品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就是商品出现过剩的问题。此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已不再是生产决定消费,而是消费引领生产,消费的多少直接决定资本家获取的利润的多少。生产与消费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第一,资本的积累要求尽可能低的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保证生产扩大化顺利进行;第二,生产的扩张客观上又要求有充分的社会购买力,使剩余价值得以实现。为了把大量的商品及时地卖出去,资本家大肆地鼓吹和煽动消费,从而造成一种奢侈消费的生活风气。目前消费社会的形成从本质上说是由资本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讲,资本家生产出来的商品越多,他获取的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充分发展,社会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大提高,生产的商品相对于人们简朴的生活方式而言过剩。消费多少直接成为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利润能否继续保持下去的关键因素。于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生产对消费的规定和制约转变为消费对生产的引领甚至主导;消费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重心,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消费为主导的异化强制阶段。另一方面,从现实层面来看,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资本要实现无止境的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必然会不断地驱使资本进行生产扩张。生产扩张的必然结果是最终消费品的迅速增长,因此生产扩张必然会碰到最终消费品过剩的问题。
  以辩证的态度对待资本,树立资本的边界意识
  不可否认,自我国引入资本以来,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世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我们又必须时刻清醒的认识到资本对我国的负面影响。自然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社会不公平现象频繁发生。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对资本进行反思,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资本,如何摆置资本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承认资本合法存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告诉我们资本天生具有两种属性,既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属性,又体现着一种对自然,对人的剥削属性。我们承认资本,就是因为资本作为社会经济的中间者和组织实施者。他指出,在过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和价值要高于过去的总和。所以,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必须要挖掘出生产力要素的特殊属性,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增强我国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实力。
  党的十四大针对经济体制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健全适应于社会主义形态之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以往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引入和利用资本,利用资本的发展生产力属性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初期,资本在我国刚刚出现,人们所理解的资本仅仅是私有化资本,体现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对资本环境中的生产力并没有重视起来。更有甚者,对资本存在偏见,认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中不应该存在资本,资本将会阻碍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许会将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针对这一错误认识,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地告诉我们,资本并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可以资本化,资本并不一定是私有化的,也可以被公有化。资本私有化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利用资本私有化来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资本公有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但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灭剥削,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承认资本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看到资本消极一面,树立资本边界意识。我国为了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在实行市场经济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不能忽视资本消极的一面,由于资本的本性在于追求价值无限增殖和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会破坏自然,而且会导致人的异化,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要限制资本。“具体地说,既要在理论层面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在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和社会关系的资本之间具有清晰的边界意识,更要在现实维度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模式,自觉地将资本边界意识的智慧运用于处理好利用资本与限制资本这个当代中国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上。”⑤
  一方面,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具有限制资本的可能性。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取而代之的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无限制地获取利润和价值,而是满足社会、经济所需,实现意义和目的的最大化,进而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大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宏观调控,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防止过度生产和消费给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从而达到在充分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抑制资本的竞争机制带来的畸形生产和消费。
  另一方面,在利用资本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要有效提升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克服单纯的GDP政绩观。这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资本有效融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中,必须要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我国为资本的发展创设基础的生存条件,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对资本的偏见,站在科学的角度上,重申资本的意义,让资本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与此同时,在发展资本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我国道德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生产力,壮大生产力,用资本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体制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语
  资本的反生态性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它不仅仅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可以存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利用资本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资本的反生态性即随之而来。由于制度的不健全,资本在追求价值增殖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在对待资本的问题上,要有辩证的视角审视资本,在利用资本为我国建设服务时要树立资本的边界意识,限制资本的消极性。
  总之,马克思资本理论视阈下的资本的反生态性是对马克思关于生态思想的新解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探索,也对我国如何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分别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海事大学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③《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⑤胡绪明:“论资本的双重内涵及其‘边界意识’—兼答关柏春先生的质疑”,《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第34页。
  责编/韩露(实习)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安排,山东省水利厅对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旅游活动蓬勃兴起。“旅游为了健康”已成为人们新的消费时尚。环京津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这一地区的体育旅游可以有效地推动环京津一带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环京津”;体育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方式也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度假观念开始从休闲向保健和追求生活品质转化,寻求更加文明健
二战结束后,为了对抗苏联阵营并解决德国问题,美国支持欧洲统一运动。但随着欧洲统一运动的发展,当20世纪50、60年代美欧之间不断发生经贸摩擦时,美国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以维
"七一"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讲话、领
【摘要】在我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出版发行中的各主体之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平衡其利益关系,由于立法的滞后性与出版发行业的迅猛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现有法律条文无法调节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此时需适用法律原则进行调节和平衡其利益关系,以促进出版发行事业的健康有效发展。  【关键词】利益平衡 出版发行 法律原则 适用  法律是对社会主体行为进行调整的规范的总和,对于维护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矛盾“击鼓传花”是无法彻底根除的;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美国社会的政治家们能够较好地消除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把矛盾留给后任、地方推给中央等这样一些现象。对于当前致力于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的中国来说,可能也会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治权有限,从源头上大大减少矛盾发生    “治权有限”或者说有限政府的基本政治理念使得美国各级政府的管治负担减轻很多,这无形中从源头上大
【摘要】博客具有的开放兼容等诸多“优势特征”,使其迅速成为“网络新宠”,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博客著作权法律保护方面的问题。界定博客著作权的主体、客体,博客著作权的内容、侵权行为及承担责任都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应健全完善博客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加强博客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加强行业自律。  【关键词】博客 特征 法律问题 保护措施  当前,博客已经成为人们进行网络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博
兖州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在省、市水普办的领导下,围绕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这条主线,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细化步骤,扎实推进,按时完成了全市水利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在水利普查工作中克服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今后的水利普查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以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抓手,构建农、工、商、旅游、休闲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化模式,这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借鉴价值
【摘要】而立之年是人一生之中体魄、精力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职业青年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趋于成熟,是他们奉献于社会的大好时机。然而,随着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一些职业青年表现出“遗弃”社会责任的心态。因此,对职业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青年 社会责任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培养职业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