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华:《回到源初的生存现象》

来源 :哲学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海德格尔( Me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现代德国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20世纪后半叶在我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界影响最大的哲学著作。在这部前期著作中,他集中于“存在/是( to on, Sein)”这一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提出要源始地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必须从一个完全新颖的角度,即此在( Dasein)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从人的存在的意义出发。他创造性地运用了现象学方法,更独创了许多十分新颖的哲学词汇,对哲学史上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进行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诠释,因此这部著作具有很强的反传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让许多研究者难以寻觅其思想的根本来源。然而,作为造诣很深的古希腊语专家,而且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又潜心研究十多年的亚里士多德专家,当我们意识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同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的前辈哲学家时,两人的哲学关系就成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大问题。他要彻底扭转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和目标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对他的影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遗憾的是,对于二者关系的实质却从未有人给出详细明确的解释。有些研究者认为海德格尔是在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对峙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的,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智慧活动的内容是海德格尔的批判对象。朱清华博士的《回到源初的生存现象》一书通过细致的文本和思想解读,明确指出,前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远远大于批评,并在书中具体阐释了前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何由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概念“转化”而来,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二者哲学方法和思想上的关联性。实际上,海德格尔也正是由于对哲学现状的不满,才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发现了对人的生存现象的源始描述,也正是从这里出发,海德格尔开始了对人的存在问题的追问和存在意义的回答,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探索。
其他文献
中西方的法律传统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西方的法律传统是随着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和发展的,现代法治是基于自由贸易,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律状态;而我国的法律传统是基于儒家礼教思
厦门大学法学院陈安教授以“余热未尽,不息奋蹄”的精神与斗志,在八十五岁高龄推出英文学术专著《中国的呐喊:陈安论国际经济法》(以下简称《中国的呐喊》),令人可叹可佩!该书是继20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是文化精髓的重要传承者,中学语文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学生更多元地发展.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
期刊
神圣的简单性是中世纪哲学的难题之一,是理性服务信仰造成的.阿奎那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了神是存在本身,为基督教神学建立了本体论的基础.他用神圣的简单性解释了耶
不少家长对孩子太过关怀,抛开了适当的尺度,甚至有了“强迫”之说.对孩子太过关怀扼杀了幼儿的思想萌芽、行动萌芽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对孩子太过关怀的家长,在培养幼儿促进
In light of the recently published Western Han period bamboo-slip Laozi,now in the collec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this paper explores several paradoxes in t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