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海德格尔( Me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现代德国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20世纪后半叶在我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界影响最大的哲学著作。在这部前期著作中,他集中于“存在/是( to on, Sein)”这一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提出要源始地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必须从一个完全新颖的角度,即此在( Dasein)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从人的存在的意义出发。他创造性地运用了现象学方法,更独创了许多十分新颖的哲学词汇,对哲学史上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进行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诠释,因此这部著作具有很强的反传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让许多研究者难以寻觅其思想的根本来源。然而,作为造诣很深的古希腊语专家,而且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又潜心研究十多年的亚里士多德专家,当我们意识到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同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的前辈哲学家时,两人的哲学关系就成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大问题。他要彻底扭转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和目标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对他的影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遗憾的是,对于二者关系的实质却从未有人给出详细明确的解释。有些研究者认为海德格尔是在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对峙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的,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智慧活动的内容是海德格尔的批判对象。朱清华博士的《回到源初的生存现象》一书通过细致的文本和思想解读,明确指出,前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远远大于批评,并在书中具体阐释了前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何由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概念“转化”而来,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二者哲学方法和思想上的关联性。实际上,海德格尔也正是由于对哲学现状的不满,才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发现了对人的生存现象的源始描述,也正是从这里出发,海德格尔开始了对人的存在问题的追问和存在意义的回答,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