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培养应用创新人才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初探了高等师范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从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等方面探究了师范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师范院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01102019)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关注的加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也与时俱进,跟随社会发展需求同步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培养偏重理论型人才逐步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以行业为对象,着重应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适应面较广的应用型人才,也是现在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更应着重探讨。那么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既紧跟时代发展,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出合格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呢?本文将着重从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实践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等方面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以探讨。
  一、从教学理念与方法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教师在上面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被迫接收教师所灌输的课程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创新性,也不符合现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与要求。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就要从人才所必需具备的能力着手,由课堂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与探索能力。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多角度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不但使学生对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情绪,而且在学生的思考中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养成勤思考、爱思考、会思考的好习惯,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实际上,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经验技能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意识,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策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对所学知识要善于且敢于质疑,进而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重视审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寻找解题方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给予评价。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这是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联系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探索同一问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我们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手段而已,学生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所遇到的困难逐一解决,无疑也会培养学生一种面对困难的毅力,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应刃而解。通过对学生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创新学生评价及管理机制,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现在可谓是琳琅满目。可是教学方法再改革,最后的评价方式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评价的话,无疑无法判断我们的教学方法及方式的改革对学生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再着,对所有专业、所有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同样的评价方式也是不合理的。于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在学生的考试制度方面,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给出不同的评价方式,即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按照学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来评价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情况。比如说,对于师范技能类的课程,我们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会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那么一张试卷就无法评价学生的教学技能等是否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对于专业课程则采取专业考试考核的方式。也就是说,学校应制定一套适合本学校的考试制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
  其次,为了使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学校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情况,提供一些社会需求量较大的热门选修、辅修专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习之余去选择辅修一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于顺利完成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颁发相应证书,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就业能力。
  三、全面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应用性的体现之一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高等院校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一套确实有效的方案。对于师范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着重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是指学生的师范技能。现阶段,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是,用人单位希望找到一位到单位就能上岗的人才,而我们的学生空有一肚子的理论却无用武之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灵活的在岗位上使用。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远远高于实践水平,实践能力较弱,这样学生在用人单位不能尽快上岗或者不能适应岗位。针对这样的现状,高等院校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1.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即学生的师范技能,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校外跟师、校内导师)、校—校联动的学习模式,以生—师学习共同体为主体,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环境,完善实践教学机制。这样,学生在校内跟着校内导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校外,跟着校外的老师学习实践教学,学生就能将校内所学的理论与校外的所学的实践充分的联系起来,以达到训练学生教师技能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不但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能够了解社会需求什么样人才。我们的学生面对就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对改变学生的就业现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制定和实施专业技能训练计划
  校外的实践机会毕竟有限,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的理论精髓。我们就需要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渐进性、发展性原则,制定和实施贯穿本科教学四年的师范技能训练计划,突出实践。在四年的教学中,制定学生在每一时期要达到的目标,给出相应的训练计划,突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比如说,我们可以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技能大赛,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发给一个教师技能获奖证书,一方面是对学生专业技能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让教师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起到一个榜样带动的作用,这样可以采取生生带动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因此,就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教师技能的目的。当然,日常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每天坚持学生课前5到10分钟的内容回顾讲解,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讲课技能,也巩固了学生专业课的知识,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总之,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方式很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和方式都需要学校制定一个科学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来进行,以达到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总之,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训练技能,不断增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
  不管学生毕业后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科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该学科的前沿性理论,即在该领域中,现在大家都在研究些什么,及在该领域中研究较好的专家都是哪些人,现阶段该领域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等等,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框架,学生对现阶段的研究也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我们可以将校外的专家请进来,给学生作一些国际及国内的一些最新研究现状的报告,让学生了解一些科研知识。最后,在学习之余,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只有亲身参与了,并且动手了,这样既能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与心得,也能达到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的目的。
  总之,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与创新,那么这个应用与创新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只有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提高了,这样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进一步深造,在自己的工作及学业上都会游刃有余。当然,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之外,同样也要注重学生思想建设,那么,我们的学生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快的融入到社会的各个岗位中,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1-6.
  [2]魏丹.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两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5):177-178.
  [3]王向华.地方师院多元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20(9):71-74.
其他文献
本文在考虑夯实水泥土桩桩身材料特性及施工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一种测定桩身轴向应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推算出桩身应力、摩阻力和桩身轴力沿深度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
目的:分析和研究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60例,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护士的需求会急剧大幅增加,为了确保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尽快提高社区护理人员服务技能,培养合格的社区护理服务人才,增加社区护理人员数量成为医学护理教育亟待
近年来,可编程控制器在我国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作者通过近十年来对PLC的管理和维护总结出了一些对PLC管理和维护的要点及经验予以介绍.
根据Flax的共振散射理论,本文以球墨铸铁为例,研究了固体中多孔媒质球的共振频谱以及多孔媒质孔隙率对共振谱的影响,讨论了共振散射方法在无损评价复合材料中的可能应用.
【摘要】对于中学德育工作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有力推动和促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发展,也会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很多挑战和不利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因势利导,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德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中学德育工作的空间,丰富中学德
某地下水池基础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搅拌桩完工后,随机抽查了8根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有大多数水泥土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达不到设
会议
HBV感染导致肝衰竭病势凶险,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HBV持续复制是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早起有效抗病毒治疗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本病例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课堂导入切忌冗长,且须贴近生活。  就是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前面课堂导入花尽气力,在正课讲授中却出现急躁、语意不明的情形。学生一旦在冗长的课堂导入中已显疲惫,听课过程中如坠云雾之中,似懂非懂,课堂被做成了“夹生饭”,引起的结果必然是“消化不良”。  另外,新课程要求坚持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身边人、
对于径向尺寸与声波波长可比拟的柱状固体(如圆柱和圆管),用常用的超声技术测定其中声传播速度并由此确定其力学特性往往比较困难,然而,超声散射谱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