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抗体在HIV检测、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抗体(nanobody,Nb)是克隆重链抗体可变区得到的最小功能性抗原结合片段。Nb相较于经典抗体具有亲和力强、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和免疫原性低等众多优点,在多种难治性疾病,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诊治方面吸引了越来来越多的关注。近20年来,关于Nb在HIV感染相关领域的研究呈指数级增长,这些研究为人类感染HIV的检测、预防和治疗方法带来了全方位的更新,同时,对Nb创新性的改造也为Nb在HIV相关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与食物不耐受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在深圳恒生医院诊断桥本氏甲状腺患者(153例)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情况,采用条带免疫印迹法检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抗体(共14项)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纳入的153名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总阳性率高达64.05%(98/153),其中对鸡蛋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高达52.29%(80/153),其次是牛奶22.22%(34/1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30例为疾病组,同期健康妊娠妇女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情况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疾病组TT纯合基因型频率(55/130,42.31%)高于健康对照组(18/120,15.00%);CT杂合基因型频率(50/1
人外周血B细胞来源于骨髓,是异质性的。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可在体外感染静止B细胞(naiveBcells),利用其潜伏基因表达产物改变B细胞生命周期,从而形成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Blymphoblastoidcelllines,B-LCLs),是近年来常用的B细胞永生化的有效方法。B-LCLs常被用作外周血B细胞的替代物和DNA的资源库,通过其单克隆抗体分泌功能、抗原提呈作用和相对稳定的遗传背景等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困扰全球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疾病,二者主要由于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引起。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来治疗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机体肠道菌群失调及其相关代谢产物与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介绍肠道菌群与健康、疾病,和药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对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扁桃体为人体二级淋巴器官,富含具有反应活性的B/T淋巴细胞,能对多种抗原作出反应。扁桃体是宿主抵抗病原体的一线防御器官,具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参与了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与感染、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扁桃体切除术是临床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和扁桃体过度肥大引起的小儿鼾症及成人OSAHS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但手术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一直是医生争论的焦点。文章就扁桃体切除术对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ymphocyte-inducedmaturationprotein1,Blimp-1)是一种调节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的重要转录分子。在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的过程中,可下调维持B细胞表型和功能的重要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维持浆细胞表型及特征的关键基因的表达,在浆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D4 T细胞中非滤泡性T细胞(FollicularTcells,Tfh)高表达Blimp-1;生理水平的Blimp-1会严重损害CD4 T细胞向Tfh细胞分化的能力,还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具有治疗急性免疫炎症时疗效确切,治疗慢性免疫炎症时副作用明显的特点。推广GC低保疗法(glucocorticoid-sparingstrategies)旨在保留GC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GC剂量,减轻GC所致的副作用。在GC治疗的疾病领域,诸多抗炎药物被应用于协助减少GC的用量。目前GC低保疗法方兴未艾,文章将介绍GC低保疗法研究现状及其在一些重大疾病中的应用。
皮肤光老化主要是指紫外线(ultraviolet,UV)累积照射皮肤引起的皮肤外源性衰老,其机制涉及氧化应激、DNA损伤、细胞因子及炎症递质的释放,而常驻于真皮组织的肥大细胞(mastcells,MC)是UV诱导皮肤免疫反应的必需细胞,可能参与这个过程。UV照射可诱导肥大细胞数量增加,促进其活化、脱颗粒,从而引起真皮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降解、基底膜破裂、色素代谢异常等光老化的改变。因此,研究肥大细胞在皮肤光老化中的作用及机制,可为光老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思路。
羊水过少会造成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围生期结局,胎盘功能不良是羊水过少的原因之一。研究认为,肝素类药物可改善羊水过少患者妊娠晚期的羊水指数(amnioticfluidindex,AFI)。其机制可能是肝素类药物能够通过影响母胎界面免疫耐受,改善滋养层细胞功能从而促使子宫螺旋动脉重构、胎盘血供增加(高凝微血栓状态、血管调节因子),缓解羊水过少的现象。
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结核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neutrophil,PMN)是固有免疫系统中最丰富的吞噬细胞,具有较强杀菌潜力,是抵御MTB入侵的主要固有免疫细胞。PMN识别并吞噬MTB后,可产生具有细胞毒性的效应分子,并调节巨噬细胞的效应功能,发挥抗MTB感染的作用;同时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效应T细胞产生,并参与MTB感染肉芽肿的形成,介导抗MTB的免疫反应。此外PMN还参与抗MTB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