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

来源 :现代中医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挖掘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其核心配伍组“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9进行文献收集和筛选,再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SPSS Statistic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标准化的中药进行频数与属性统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和因子分析,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核心配伍组进行KEGG通路分析,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在纳入的307个临床组方中,中药黄芪最为常见,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中脾经最多.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14种关联强度较高的配伍组,“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药物组合置信度最高,因子分析中提取得到7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将药物归为5大类.KEGG通路分析发现“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核心配伍组富集到的主要生物学通路共166条,其中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与核心配伍组治疗CFS的关系较为密切.结论 CFS的中医药治疗以理气健脾、养血补虚为主,临床使用黄芪、茯苓、当归、白术等组合用药,并随证配伍补肾填精、理气解郁、养心安神之品.“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核心配伍组可能通过TNF信号通路、PI3 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MAPK8,IL6,MAPK1和JUN等靶点,从而发挥治疗CFS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定期检测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外周血中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为患者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总生存(OS)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初治和难治复发Ph+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长春新碱+强的松(TKI+VP)或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强的松(TKI+VDP)等多种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7例患者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HCR),3例未缓解(NR).其中HCR患者中8例患者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硫氧还蛋白结构域11(TXNDC11)在泛癌预后分析中的作用及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阐明其对肿瘤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采用ONCOMINE和TIMER数据库综合分析TXNDC11 mRNA和蛋白在肿瘤组织及相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采用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协作组(CPTAC)数据库分析TXNDC11蛋白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表达的差异;采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网站(GEPIA)分析TXNDC11表达与泛癌分期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网站分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有独特优势和特色,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而证候是核心中的核心,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精神分裂症辨证标准,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古今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德尔菲法研究的基础之上,先后3次组织专家对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证候分型及证—症关系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了精神分裂症中医辨证分型的专家共识标准.该标准将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证候分为5种,每种证候需满足主症5项加次症6项方可成立.专家组对相关四诊信息条目进行量化处理,使研究工作能够进行统一和量化,以便在临床研究
李曰庆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临证5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教授对很多药物的使用都有独到见解,以巴戟天为例,善用其补中有疏的特点来治疗男科疾病.常以巴戟天与川牛膝配伍补肾活血,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巴戟天与菟丝子配伍补肾生精,治疗男性不育症;巴戟天与杜仲配伍补筋壮骨,治疗虚劳腰痛;巴戟天与郁金配伍补中有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巴戟天与猪苓配伍补中兼利,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李教授传承有序,又擅推陈出新,在巴戟天的使用方面独具特色.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为阐明EMS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为EMS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方法: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检索“endmetriosis”,下载涉及EMS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高通量芯片数据集GSE25628,GSE23339和GSE7305.使用GE0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EMS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DEGs,使用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进行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
本文采用文献梳理方法,以呆病及其核心症状为主线,将古代医籍中的零金碎玉串联成文,从病名演变、病机更新、脉证并治等方面,勾勒出我国呆病防治的理论源流.我国认识呆病的历史有2000多年,从西汉时期《黄帝内经》首见“善忘”症状名和“肾藏志”理论,到东汉时期《伤寒论》提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新说及其脉证并治,为呆病的诊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传承之中更有创新,如明代晚期《景岳全书》首创“痴呆证”疾病名并提出“扶正”治法,清代早期《辨证录》又名“呆病”并设立“呆病门六则”专篇和“治痰”大法,丰富了呆病的诊治理论和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前外周血的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探讨其对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54例恶性肿瘤(宫颈癌74例,肺癌65例,卵巢癌55例,结直肠癌50例,胃癌43例,食管癌35例和胰腺癌32例)患者作为肿瘤组,并按照TNM分期分为早期(Ⅰ-Ⅱ)和晚期(Ⅲ-Ⅳ)肿瘤组,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受试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