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泛议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ac_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钱币鉴定,以至其他文物与艺术品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千奇百怪,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鉴定者的知识、阅历、文化修养方面的问题;二是其人品、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当然,也有二者兼有之。
  我觉得以上两个问题中,前者出错,说其难免,其实也可以避免,那就需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懂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懂多少,就说多少,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办事,心安理得,半夜不怕鬼敲门,有时由于记忆或其他问题,话说错了,就找机会更正,免得以讹传讹,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在上世纪50年代,我读大学时,一位业界很有影响的老教授就培养我们这样的学风:老实做学问,“不偷、不装、不吹”。至于我是否做到,做得如何,自己不便评说,也可能做得很不够,需要反省,但恩师之言是座右铭,终不敢忘。然而,现在有些搞鉴定者,在公开媒体公众场合,经常指鹿为马,还摆出一副“学者”姿态,把清钱“当五十”说成“当十五”,把布币说成“币”。更有不认识篆书的北宋年号“天圣元宝”者,闹这些笑话就在于不老实、爱面子。
  这种事情,虽然影响不好,但未必是故意为之,只是出于缺乏专业知识,尚可理解。
  可另一种情形就不一样了,比如有人不知靠什么取得“专家”名头,甚至占据了某些操作平台,别人送来东西鉴定,不管是真是假,连正眼都不看一眼,便说“假的”,开始我也觉得奇怪,后来方知其中奥妙。原来他本人也不识真假,因为现今市面上赝品多,说“真”有风险,说假反倒不需要负责,因为“专家”可以“各抒己见”嘛。当然现今市面上假货确实可占到绝大部分,但在这种“专家”手下,也确实会使少数真品被冤枉打入冷宫。更有甚者,有人当求鉴者送来东西,不是说假,就说是“垃圾钱”,“不值三五元”,当求鉴者失望欲走时,他便提出愿低价收购,殊不知到他手里,便成了奇货可居的压箱宝物。这种情况就不是专业水平问题,而是品质问题了,据说有人还因此发了财,这种不择手段的恶行,如果是一位钱商,或者那些被称为“泉鼠”者,或可理解,而作为鉴定专家则是其心可诛。更有为利益驱动,明知是假,却说是真,沆瀣一气,进行炒作,混淆是非,这更属于制伪售假的犯法行为了。
  我常想,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要做到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确实不易,但是,一个人,每当夜间扪心自问时,心里总应得到平衡,方不为愧。
  当然,话说至此,又得讲全面一点,不能“木匠的斧子一边砍”。在这人心浮躁、假货充斥的年代,每个收藏爱好者,想要一夜致富,在市场捡上漏,一下抱个金元宝的心理,也是极不现实的。拿着上当买来的假东西,专家讲了实话,便有严重的失落感,说专家“无知”,这又是另一种情形。(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编者按:直线与圆锥曲线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的综合题在高考中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涉及位置关系的判定、弦长问题、最值问题、轨迹问题、对称问题等,突出考查数形结合、
本刊2010年11期刊发袁克林先生《“康熙通宝”罗汉钱树鉴赏》一文,有读者提出真赝质疑,这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好事。我们热忱希望通过集思广益,提高大家辨别真伪的能力,虽然未见实物,只是纸上谈兵,但也是一种“实战”演习。  近年来,由于钱树价格飚升,造假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读者娄春武先生从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对康熙摇钱树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事出有因,所提出的理由,也能供广大读者思考。但该文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渗透于民众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的最有生命力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她精深厚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