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出分数的圈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ary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为语文教学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但在实际上,语文教学受到考试这一“紧箍咒”的限制,难以实现课标的要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统一起来,让语文教学走出分数的圈子。
  一、摆脱考试的束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考试中有古诗,教师就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考试中有阅读,教学中就有阅读题海战。学生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出现了高分低能、会考试不会用语文的现象。既然如此,彻底取消考试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实则不然,如果没有考试,教师的教学效果无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无从评价。考试不能取消,教学活动必须开展,为此,教师得从分数的“紧箍咒”中走出来。如何才能摆脱分数的束缚呢?
  首先,转变观念,为语文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按传统做法,教师考核、晋级等都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因此,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拼命抓成绩。学生不会写就罚写,学生不背诵就罚多背,久而久之,教师压抑,学生也压抑,长期形成的“强制性”教学让教师思想僵化,学生也“呆若木鸡”,似乎除了考试还是考试,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被丢在最阴暗的角落。其实,教学过程是发展的过程,教师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教学是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轻松、自主、自由的过程,它排斥强制性学习,因为强制性学习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因此,教师要想转变教学观念,必须树立“学生发展促进我发展”的理念,坚决放弃“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数”的想法。
  其次,教师要充分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既然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发展的基础,那么,教学活动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公开课和示范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是教师表现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对象。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幼时记趣》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用谈话(让学生说说童年的趣事)导入新课(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接着一个学生说,导入大约用去10分钟时间)。接下来,教师以幻灯片呈现文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合作。然后,提出问题(1.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2.文中哪些句子是表现了童真童趣?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正在进行的时候,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教师匆忙布置抄写课文的作业,结束了课堂教学。
  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新不新”、“旧不旧”的课堂教学,教师想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来组织课堂,但在时间上把握不当,多媒体的使用也是可有可无,作业设计显得古旧,抄写虽然是常见的作业方式,但在学生没有理解文章的情况下,留抄写课文的作业,有失科学。
  二、教学方法一定要活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教材,要将教材用活。以苏教版中的“名著欣赏”为例,七年级上安排了《伊索寓言》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在教学中,教师无法让学生在一次课内了解原著全貌,因此只能在课堂上作启发式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不能以相关背景资料的背诵、作品章节的记忆、大致情节的了解等作为“硬性条件”,让学生背诵、记忆。相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作品的大纲,然后以读书会、辩论会、读书比赛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原著,待学生读完作品后,再进行系统总结。如此,学生不仅在读的过程中能对作品有大致了解,通过总结,也能把握住重难点,应对所谓的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不可能。语文本来是应用性较强的科目,但在传统考试模式的限制下,“用语文”基本成了无法落实的口号。其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用语文”实际是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语文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长此下去,发展才有可能。“用语文”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学对联知识,则应该创作对联,学广告知识,则应该锻炼打广告,学小说知识,则不妨进行小说创作,学议论文知识,则不妨开展演讲比赛,学得多了,用得多了,语文学习会获得成就感,增长兴趣。比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重要的节日,引导学生设计主持人台词,并以情境教学法的方式来落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语文。
  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是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课程。语文教学是富有情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要着眼于师生关系的构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此阶段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基础,让语文成为学生走上人生道路的良师益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以感情的投入为基础,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的不平等态度,会让学生感到压抑,降低教学效率。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心理因素是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引导他们学会取长补短,在不断学习中发展语文能力。对一天能掌握三个词语的学生不要用五个词语来要求,对仅能读通文章的同学不要向他们提出难度系数过高的问题。教师只有摘下“有色眼镜”,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学生学习才会更加主动,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闭门所造的车定会出门不合辙,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用起来”,语文学习才会更加有趣,学生也才会更有收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每年举行大型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语文学习中的口语交际、综合应用、写作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文。另外,办班刊、校刊、班级博客、参加投稿等,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学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分数,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从方法上进行革新,还要以大语文教学观作为指导,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学习成为快乐的过程,让语文成为有用的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214421)
其他文献
进入夏天,烈日高照,热情似火,整个大地像是置于一个巨大的火炉之中。这样的天气,尽管炎热,但却是晾晒东西的最好时节。儿时在农村,每逢伏天,母亲便会将家中柜子里的衣物和棉被取出来晾晒。在南方地区,梅雨时节,雨水很多,空气比较湿润,东西也极容易受潮。待梅雨走远,就得及时地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晾晒晾晒,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发霉,还使衣物中有一股阳光的味道。   我晒书的习惯,可能是小时候受到母亲的影响。每年农历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教师的范读费时费力,于是把范读的舞台让给了多媒体或学生,甚至直接舍去。语文教师应该重拾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独特作用。教师为何弃范读而不用呢?  一、追求简单的方式  当今,多媒体几乎成为高效课堂的代名词,没有多媒体的加入,似乎这堂课就是落伍的低效的。很多教师因此舍弃范读,使用多媒体朗读。课堂教学因此轻松了,一个多媒体就解决了一个教学环节。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范读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产生的时间来看,计算机视觉产生于上个世纪中叶,当时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统计模式识别,较为简单,目前为
【摘要】 目前中国电信的传统PSTN,固网软交换,移动交换等多张核心网络并存,运维成本高昂,随着互联网的对电信行业的不断冲击和渗透,新业务的不断驱动,需要逐步整合不同的业务和网络,发挥全业务运营的优势,部署IMS网络也就有其必然性了。随着IMS网络的调测入网和上线运行,各种故障处理随之而来,而信令分析是在故障处理的中一把利器。本文从多个IMS网络维护工作中的故障案例探讨了信令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 
校车安全监控在提高校车的安全性能、减少校车事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校车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有关校车防遗忘监控技术的专利申请情况,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