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率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a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头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回头的频率。具体地讲是人们在行进中,迎面而来的人虽已经从身边走过,或观察者已经走过被观察者的对象,却仍要回过头来再看看。
  “回头率”并不是指同一观察者回头的频率,而是指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观察对象回头的频率。
  如果就回头看的行为来看,被观察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人们一般意义上的“回头率”仅指被观察对象为人的情形。导致“回头率”高的原因可能是服装的式样、行为的怪异、与众不同的形象等等,但最多的是因为被观察人的特殊气质、魔鬼身材、漂亮的脸蛋或综合形象,是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回头再看一眼。回头,往往表示人们对被观察者的一种欣赏,当然“回头”的心理,各人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基于一种对美的欣赏,有的可能是一种邪念。不过观察的客体也对人们的观察动机、心理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穿得过于暴露,自然会使一些人的想法油然而生。
  是否回头,与性别、年龄有关。作为一类社会群体,女性回头一般低于男性。女性回头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服装、服饰、发型,特别好的服装和新奇别致的服饰容易引起女性的回头。而男性回头多数是因为被观察异性的整体魅力。由于男性对服装和服饰的感觉不如女性,因此,男性不会因为同性的服装和服饰而回头,而且因为男性的自尊心,对于同性要尽量避免回头。即使觉得有意思,也要克制,不要回头。女性与男性不同,对于值得欣赏的女性,同样也是要回头的,女性对同性的排斥低于男性。女性之间可以很亲热地握手,一块行走时,还可以互相拥着,见面还可以说“亲爱的”,男性则绝对不可以。女性回头的主要原因还是被观察者的服装和服饰,属于“外在观察”,对同性长相的欣赏或好奇是次要的。女性对女性的观察是一种“局部扫描”或“分部扫描”,或是发
  型,或是围巾,或是服装,或是挎包,侧重于物质;男性对女性的观察是“整体扫描”,关注于精神,也有局部“扫描”的,关注的是差异性。
  中青年男性是回头次数最高的群体,与此时的生理特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个别好色的老头也常常回头,这不足为怪。在中国,回头次数与绅士风度成反比,突出绅士风度的男子回头次数极低。女性对待男性回头,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由于有“回头率”或“回头率”高,反映了异性对自己魅力的认可,因此希望有“回头率”,往往以高“回头率”自喜。但另一方面,男性的回头有时有可能表现为一种轻度的性侵犯或对自己的不尊重,对于这种“回头率”是要提防的。
  “回头率”大概是个中国特有的概念。我注意到在国外,至少在日本、美国、欧洲各国没有“回头率”这一说法。据我的观察,日本人很少有回头再望的。众所周知,日本男人是出了名的“好色”,但在街上,日本男子基本上没有回头的。这主要是出于对人的尊重和礼貌。日本男子在与漂亮的女性擦肩而过时,只是用人们难以察觉的余光很快却很“毒”地扫一下,就像电焊时划出的弧光一样。中国人不同,有不少人敢直勾勾地盯着对方,常常会盯得别人脸上一红,别人一走过便立即回头更长久地注视背影,一不小心往往撞上路人或电线杆,尽管这样,可能还要回头看看。如果开车的人也回头,后果就可能不堪设想了。
  在欧洲我注意到,欧洲人也有男子见到漂亮的女性回头的。但仍然是少数。其原因我想大致与日本人相同。但欧洲人见到特别漂亮的女孩时,会高兴得吹口哨,或者将手上的东西抛上天,西方人可不像东方人那样矜持。
  认真想想,“回头率”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概念,是因为它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不同的人们在文化、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
其他文献
我有一位中年同事,曾经当过知青,骨子里透出一种淡泊悠远的性情,与众人迥然不同。我曾经十分惊异,他为什么能够在这个繁华浮躁的尘世里真正摒弃五光十色的诱惑,如闲云野鹤般气定神闲地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往事。  那一年他才18岁,正在参加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他所在的第四排险小组共有6个人。那一天,他们点过炮后,照例躲到一块事先选好的大石后面,一阵巨响之后,大石被震掉了一些碎石
期刊
有一位法官在宣判了一个杀人犯死刑后,走到这个囚犯面前,对他说:“请问,你还有什么话对你的家人说吗?”“你去死吧,你这个伪君子、混蛋,你对我的裁决不公正!”囚犯狠狠地把法官骂了一通。法官非常生气,对着囚犯非常粗鲁地数落了十多分钟,囚犯等法官一说完,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这一次,他很平静地对法官说:“法官先生,您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大法官,受过高等教育,读了很多书,可以说是一个文明人,可是,我只不过是骂了您
期刊
我傻傻地笑了,阳光洒在路上反照出我们的影子,影子相互依偎着,我说我想拍下我们的影子,你于是将一只手插入口袋而另一只手则拉近我,这时我知道即使看不见面孔,我也依然能从我们相依的影子里,看见我心底幸福的表情……穿上刚买来的米色外衣,衬着格子内里、领口搭着帽子,跳跃地走在方砖路上,胸口涨得满心欢喜,你走在我身旁微笑地凝视我,步伐有时比我慢有时与我并肩同行,像一个守护者,目光里的凝视虽然沉默,却有着能让我
期刊
10年前,20岁的她爱上了一个男人。爱他什么呢?事实上,她对他了解甚少,她给自己的答案只是:沉默。是的,她爱他的沉默。他话少,外形清秀,性格内向,笑起来有些缅腆。   不知为什么,她对沉默的男人有种超乎寻常的好感,可能是因为她生在一个嘈杂的家庭。母亲的声音总是尖利地划过,像泡沫塑料擦过窗玻璃;父亲的声音也总是高八度,几句话不合就要吼起来。常常,他们的战争是以分贝的高低论输赢的。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
期刊
某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都写了一篇题为《母亲》的作文,这天,礼堂中挤满了孩子们的家长、获奖的小朋友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我应邀过去采访。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听到孩子们朗诵“我的妈妈是天下最伟大、最好的妈妈”,千篇一律的内容真使人想打瞌睡,我心中盘算,再听几位小朋友朗读,就先行离去。不料,下一位上台的女孩开口的头一句话,便使我大吃一惊。   她首先以清脆悦耳的声音高声地念出作文题目——《我的妈
期刊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   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母亲就去睡觉。她小的时候,是父亲做早餐;大了,是她自己做。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做过一次早餐。   所以,当放学时下雨了,别的同学有父母开车或者打车来接,她从没奢望过有人会来接她。父亲在井下,永远见不到天日;母亲是不会来接她的,永远不会
期刊
家里只有两个单身汉,我和儿子。每天早上,我先把儿子送到学校,再去公司上班。他总是站在校门口,冲我高高地挥起小手,“海马爸爸,再见!”不知从哪天起,儿子忽然不再叫我“爸爸”,给我起了个外号“海马爸爸”。这让我感到别扭,多次警告无效,渐渐也就习惯了。小家伙才9岁,却人小鬼大,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恐怕没安什么好心。  或许是因为,儿子仍不能原谅,我跟他妈妈离婚。两年前,前妻搬出去的那天,儿子站在门
期刊
沉默吧,把你的一切情感   和梦想,都藏在自己心间,   就让它们在你的深心,   好似夜空中明亮的星星,   无言地升起,无言地降落,   你可以欣赏它们而沉默。     你的心怎能够吐诉一切?   你又怎能使别人理解?   他怎能知道你心灵的秘密?   说出的思想已经被歪曲。   不如挖掘你内在的源泉,   你可以啜饮它,默默无言。     要学会只在内心里生活——   在你的心里,另有一整个
期刊
每一位来到面前的人,都是生命中的贵人,即使这辈子可能只有一次交会,但相逢自是有缘,我们都应该抱持着欢喜心来响应对方,表达珍惜和感谢之意。  不管熟识程度深浅,朋友到家里拜访,就算是第一次见面,我也会送对方书籍作品或植物盆景等小礼物;有段时间家中雇请外佣帮忙,替我分担家务,为了感谢她的服务,受雇期满准备回菲律宾时,虽然知道日后见面机会渺茫,但除了一些衣物用品之外,我还另外准备一笔教育费送她,让年幼的
期刊
《论语》里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近矣。”讲的其实就是善因与善缘的关系,即所谓:种下善因便得善缘。  没有善因就没有善缘。  春天的时候,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田地里撒下种子,没有喧哗,没有躁动,只有安静的耕耘。在这安静的耕耘中,他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就是一种善因,而秋后的果实就是善缘了。  夏天的时候,有一个残疾的孩子问老师:“什么是残缺?”老师的眼神很亮,他的心中思考什么,他凝重的目光落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