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蚂蚁me,天文学博士的成功密码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成员。从小不择校,不参加补习班,没学过奥数的他,却成长为快乐、自信、敢想敢为的天文学博士。他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老爸说“不错”
  1993年4月的一天,张云东下班回家,看到妻子围着围裙站在卧室门口对着儿子张维加笑,而4岁的维加正拿着画笔,在房间的白墙上乱画,一边画一边还振振有词:“一只大母鸡带着两只小鸡,在找虫子吃。”
  张云东高声对妻子说:“你怎么不管管儿子,你看他把墙画成什么样了。”
  维加妈妈忙把丈夫拉到厨房,悄声对他说:“儿子画得那么认真,咱们别打扰他。”
  张云东叹口气说:“你这是在害他!”这位一贯信奉虎父无犬子的父亲,觉得做父母的就要让孩子“怕”自己,在孩子面前树立父母的威信,否则怎么管得了孩子?
  一次,维加在墙上涂鸦时被张云东撞见,儿子发现他,赶紧用小手去擦。他黑着脸走近儿子,刚要吼,却看见儿子画的是一家三口,画的下面分别画着“88”、两只小虫子,还有一个英文单词“me”。张云东问维加:“这是什么意思?”维加低着头小声解释:“88是你,两只蚂蚁是妈妈,me是我!”原来儿子是把阿拉伯数字、绘画和英文放在一起来表达“一家亲”。儿子的想象力让他感到意外,张云东很感兴趣,但又不好意思把这种惊喜表现出来,从没夸过儿子的他,只是淡淡地说:“嗯,不错。”
  爸爸居然没批评自己,维加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爸爸说‘不错’。”
  张云东有些惭愧,原来儿子这么在乎他的表扬。维加妈妈对丈夫说:“你总板着脸,孩子见到你总是怯怯的,一点自信都没有。”
  张云东觉得妻子说的有道理,便拉过儿子说:“以后这面墙就是你的大画板,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从那以后,张云东不但是儿子画画的伙伴,也成为儿子读书的伙伴,每天下班回来,总会抽出两三个小时陪儿子读书。
  维加5岁时,张云东的单位从诸暨搬到杭州,单位的幼儿园就在他办公室楼下。这下好了,维加经常跑到楼上找爸爸。张云东说:“你怎么又跑来了?”维加说:“爸爸,我有一个问题。”张云东没办法,只好跟老师打招呼后,在办公室里教维加认字、做算术。维加很乖,只要有书看,他就在那里默默地读,偶尔会小声向爸爸提个问题。诗兴大发时,他还会写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高兴时写,生气时也写,写了就随手丢掉。妈妈觉得维加写的诗很有趣,就收集起来,打印装订成册后,保留了下来。
  老爸画张“饼”
  小学升初中时,很多家长忙着给孩子找门路择校。张云东没有门路,他征询儿子的意见,没想到维加轻描淡写地说:“爸,不自信的才择校,我就上学区中学。”张云东如释重负。
  维加虽然上的是学区中学,但学校成立了由尖子生组成的实验班,张云东觉得凭儿子的学习成绩,进实验班没有问题。没想到妻子不赞成:“尖子班的学生,拼的全是分数,课表连周末都排满了,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张云东感觉两难,于是决定让儿子自己选择。
  没想到这个让父母为难的问题,维加却看得很轻:“普通班也能出尖子生。”
  在普通班,维加学习很轻松,他甚至嫌老师讲得慢,自己看课本,不懂的就向爸爸请教。初二时,他已把初三的物理课本学好几遍了,而且读了许多相关的课外书。
  2004年,维加考入杭州第二中学。这所学校以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的学习氛围闻名杭州,每学期都有三四十个优秀学生可以有几个科目免试。
  刚入学不久,维加跟爸妈商量,说高一的物理和化学他都自学过,不想去上了。张云东翻开课本来考他,果然没有难住他。张云东说:“我这里你是过关了,至于学校允不允许,你自己去办吧。”
  维加来到校长叶翠微的办公室,问道:“校长,有些课我能不能不上?我已经自学过了。”
  叶校长请维加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他进行严格评估后,允许他的大部分课程免试。
  一位老师了解到维加的情况后,找到张云东,希望维加能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张云东看着维加,维加摇了摇头。张云东对老师说:“维加不喜欢这种命题式的考试和比赛。”维加心里很感激爸爸对他的理解。
  第二年,维加主动提出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张云东问儿子,你没有什么发明,拿什么去参赛呢?维加笑笑,说:“我用脑袋去参赛。”
  三个月后,维加拿出一万多字的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张云东虽然大学学的是地球物理勘查,但他读得一头雾水。他拿着论文,请一位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给予指点。那位教授看完论文,抬起头,看了看张云东,叹了口气,说:“对不起,我看不懂。”
  大学教授都说看不懂,那不是儿子的文章思维混乱,会是什么呢?
  一路上,张云东都在想怎么对儿子说。或许他该对儿子说实话,让儿子就此打住。回到家,维加兴奋地询问教授的意见,张云东望着儿子期待的眼神,突然改变了主意,他肯定地说:“教授说你写得非常好。”“真的?其实我自己也这样觉得。”维加不好意思地说。张云东又对儿子说:“教授说这篇论文一定能获奖。”维加信心满满地说:“还有三个月的时间,我还可以再完善一下。”说完,维加跑到自己房间又忙起来。张云东看着儿子的热情劲,转过身,在满是涂鸦的墙上写道:“维加,加油,你是最棒的!”
  三个月后,北大地球物理系宁杰远教授看到这篇论文后惊叹道:“作者怎么可能是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思想完全是野的,这篇论文融合了物理、地理、生物、天文等各个学科的知识,观点提得大胆而新颖。”最终,维加获得了大赛的第三名。
  后来,当张云东把前面那位教授说“看不懂”的话告诉维加时,维加红了脸,说:“那些天,一旦研究做不下去,或者我怀疑自己的时候,就想起爸爸的话,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原来那是画饼充饥啊。”
  张云东笑了:“画饼,有时候真的可以充饥。”   老爸的一个大拳头
  2008年,维加被保送到北大元培学院,张云东高兴地拿起笔,在墙上画了一个有力的拳头。维加看到后,笑着跟爸爸默契地碰了一下拳头。
  大学一年级是通识教育,不分专业。第二年分专业时,张维加想听听爸爸的建议,张云东的建议是“儿子,爸爸听你的”。于是,维加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物理专业。
  学了一段时间,维加觉得仅仅学物理专业太局限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几乎每项研究都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作为研究者,一定要有跨学科的思维。随后,维加修了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学及信息科学等一系列学科,他的自信和能量像泉涌一样喷发。
  学以致用,维加把大学里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了起来,攻克了一个个课题,大学四年,维加已在世界著名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了27篇论文,成为元培学院有史以来发表论文最多的学生。
  大四那年,成绩优异的维加申请到牛津大学航天工程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张云东和维加妈妈都为儿子捏了把汗,牛津大学是世界一流学府不说,儿子是越过研究生阶段直接申请博士学位,能行吗?
  第一次面试,是网上视频面试。对方是一位50多岁的老教授,性格开朗。维加毫不怯场,面对各种问题,都对答如流。教授开玩笑说,他们会找一位更牛的教授来对维加进行第二次面试。
  第二次面试,维加依然对答如流。
  两次面试结束后,维加却没接到任何通知,张云东和维加妈妈不停地安慰儿子。
  一周后,牛津大学打来电话,说维加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并获得每年40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学校已经为他办好入学手续。张云东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地连连说:“儿子,你是牛津的中国牛人。”维加淡定地笑着说:“爸,你的夸奖又升级了哟。”张云东叹了一口气:“其实,你做的比我夸的要好很多倍。”
  2011年年底,在导师的推荐下,维加申请加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该学会成立于1820年,是世界著名的天文爱好者组织,全世界有三千多位成员。维加得知,先前共有七位中国人成为他们的会士,其中六位是国内各天文台的台长、一位是某科学院院长。消息传到国内,张云东和维加妈妈简直不敢相信!
  2012年6月,学会给维加发来了证书,他兴奋地给父母打电话:“我是第八位入会的中国人,而且是全会最年轻的一位。”张云东激动极了,他说:“儿子,老爸现在是真的崇拜你了!”维加则风趣地说:“老爸,你画的那个大拳头一直在给我力量。”
  2013年4月,张维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当公务员、下海经商或进央企才有前途,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做出成绩的机会。父母应该用开放的眼界和胸襟去看待孩子的发展。”
  编辑 钟健 12497681@163.com
其他文献
免费图书馆低调开张  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叫《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作者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切入点,引申到对整个社会的担忧,文中写道:“我的家乡今天充满了终日消耗在麻将里的人群,以及在教育者绑架之下被迫造假的孩子们。”这段话引起了李英强的强烈共鸣。  李英强出生在湖北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2003年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在北京一家外企管理层工作。2005年,李英强与女友张新月结为夫妻。一次,李英
期刊
前段时间,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陈道明、何润东等主演的电视剧《楚汉传奇》,在全国掀起收视狂潮。这是导演高希希的第二部大型历史古装剧,此前,他执导的《幸福像花儿一样》、《三国》等都创下了收视风暴,其辉煌背后,离不开妻子白玉的默默支持……  追梦路上,有你相伴  高希希和妻子白玉因拍摄《六月菊》相识相恋。婚礼那天,高希希看着白玉,双眼含泪:“我庆幸一场电影,让我找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眼前不求奢华的
期刊
在刀刀雕琢渲染的工艺品上,品味一段古老的历史,一段属于中国古代祖先们的智慧,一种曾走上“海上丝绸之路”,风靡欧洲贵族间的珍玩,一种饱含了万千心血的器物。瓷刻,历经三百多年风沙,却依旧被无数中外收藏家所钟情,不仅因为它本身颇为珍贵,更因为其中蕴含的神奇智慧令人折服。  历史悠久但存世不多  瓷刻的历史非常久远,南北朝时期已出现瓷刻萌芽,当时的陶瓷工匠为了做记号,在刚刚出窑的陶器器皿上篆刻下自己的名号
期刊
20个工作上的朋友  功能:解决难题,了解业内最新信息,找新工作的好帮手。  缺点:经常会有利益关系,最好不要做密友。  管理方法:保持距离,每周见一次面。  如果你超过25岁,换过两份以上工作,那么在职场的人脉资源上,你起码应该有20个朋友。工作朋友的最大用处并不是在午夜时分倾听你的心声,而是在你工作不保的时候能迅速伸出援手,帮你保住饭碗,或者干脆帮你找到更好的新工作。  20个同学关系的朋友 
期刊
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富裕,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量化指标,即便是一个小村子,村干部也能脱口而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是多少。古时不可能有这样的统计,但也无妨,看一个地方的建筑物就可以了。  中国人有钱之后,喜欢造房子。安徽农村遍布的徽式民居、江浙零星分布的明清建筑、山西的大宅院……它们的背后无一不是一个个的创富故事。一个地方这样的房子越多,就说明当时越富。如果一个地方不仅出现了大房子,还有园林,那么就说明富裕程度
期刊
骂人是最大的单纯  一次,一位媒体记者采访吴秀波,记者上午给吴秀波发短信提出采访要求,中午便接到他的电话,并解释说上午没回短信是因为正在拍戏。采访在一家星级酒店咖啡厅进行,由于邻座也坐着客人,而且说话的声音太大,影响了记者的采访,记者请他们小点声,吴秀波忙说:“我们的声音也很大,也影响了别人。”  采访结束后,吴秀波去了洗手间,接着记者也去方便,回来后以为吴秀波已经离开,谁知吴秀波依然端坐在座位上
期刊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感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年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时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个子矮。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妇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
期刊
英雄救美  2010年4月,韩国松通过融资将广州市区某企业闲置的库房改造成亚都综合市场,当年就创下了上百万元的利润。不久,在韩国松的要求下,妻子田玲辞去工作,回家做了全职太太。随着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韩国松在家里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儿子上学后,田玲常常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笼罩着。  2011年春节,当地税务局为了奖励先进纳税者,组织了一批人去泰国旅游,韩国松和田玲在邀请之列。到了泰国的第二天下午
期刊
友人玛亚曾说,她很怕在电梯里看到一些中年女人,为什么?因为她们开始滥用她们的人生经验,她们将经验发展成为不相信,不合作,不高兴,不宽容。她们犀利的眼神和挑剔的嘴角时刻在告诉别人,她们看透一切,否定一切。对此,我也有同感,我也怕看到这样的面容。什么都不相信了,还有什么意思?总得相信点什么吧。  记得在某咖啡馆看到小相框里的一句话:有些事,你相信,才会看得到。  某些事,我还是依然相信,却是同年轻时换
期刊
她是叱咤风云的银行副行长,他是忠厚老实的中学教师,最近,他们闹起了离婚。她有一肚子的愤怒和委屈,她说:“为了这个家,我像个男人一样拼命工作,没想到他却要离婚,他太没良心了!”  苏萍自述:我们家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  宏伟总是抱怨我早出晚归不顾家,不关心女儿的学习和生活,于是,我请了保姆料理他们父女俩的生活,可宏伟仍然牢骚满腹。每到双休日,他会让保姆放假,亲自做饭、洗衣、整理房间,甚至还动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