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由此可见,现在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激活课堂教学,增加教学生命意识和对教学方式与意义的探索。新课程标准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育信息化,正是现代教学所需要的。
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体现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既打破了“黑板 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又化难为易和化繁为简;同时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抽象的、枯燥的、不可实验的学习内容转化成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从而成为了科学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这节课主要是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科学教学求真求实,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孩子们很真切地去感受这些知识。
比如有一次在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碰上停电,整堂课只能带领学生看看课本的图片,讲讲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注意力也不集中,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另外的班级上这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地球地貌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置身于课件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出了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的各种变化。关于为何地球会产生地形变化,可以通过Flash动画让同学们看到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地表变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居住的地球时刻在变化着,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地形变化理论探究的热情,本课的重点、难点在这样的类似看电影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引入科学教学将为解决教学难题创造有利条件,在小学科学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知识的生动活泼展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那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里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呢?
1.创设情境,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的体验。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使枯燥的科学知识趣味化,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有效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对垃圾的研究的四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人类在生活中向大自然排放垃圾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引起他们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
2.对症下药,因“材”施用
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兴趣。但有些科学实验现象受地区、时间等条件限制而无法亲身体验,有些在课堂上无法模拟的过程,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只能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通过音、形、文的交互呈现,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如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学生无法直接了解光的路程,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就可以使其得到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一些操作性强、适宜学生去探究的地方,则应尽量减少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感知。
3.灵活使用,按“需”拓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最新资料(图片、数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收集资料,这个优势是其他辅助工具所不具有的。如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这一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历史和研究取得的成果,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会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搜集更多相关的信息,并且相互交流,从而对宇宙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课件,使科学教学与网络有机联系,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地查阅,拓宽科学学习的视野。当然,网络多媒体课件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逐步增强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在日益被应用和普及,它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地辅助了教师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事实证明,正确、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效率,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使科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并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体现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既打破了“黑板 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又化难为易和化繁为简;同时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抽象的、枯燥的、不可实验的学习内容转化成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从而成为了科学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教科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这节课主要是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科学教学求真求实,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孩子们很真切地去感受这些知识。
比如有一次在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碰上停电,整堂课只能带领学生看看课本的图片,讲讲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注意力也不集中,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另外的班级上这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地球地貌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置身于课件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出了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的各种变化。关于为何地球会产生地形变化,可以通过Flash动画让同学们看到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地表变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居住的地球时刻在变化着,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地形变化理论探究的热情,本课的重点、难点在这样的类似看电影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引入科学教学将为解决教学难题创造有利条件,在小学科学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知识的生动活泼展示,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那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里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呢?
1.创设情境,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靠学生的体验。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使枯燥的科学知识趣味化,能够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有效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对垃圾的研究的四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人类在生活中向大自然排放垃圾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引起他们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
2.对症下药,因“材”施用
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兴趣。但有些科学实验现象受地区、时间等条件限制而无法亲身体验,有些在课堂上无法模拟的过程,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只能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通过音、形、文的交互呈现,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如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学生无法直接了解光的路程,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就可以使其得到更加直观的认识。而一些操作性强、适宜学生去探究的地方,则应尽量减少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感知。
3.灵活使用,按“需”拓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最新资料(图片、数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收集资料,这个优势是其他辅助工具所不具有的。如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这一课,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历史和研究取得的成果,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会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搜集更多相关的信息,并且相互交流,从而对宇宙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课件,使科学教学与网络有机联系,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地查阅,拓宽科学学习的视野。当然,网络多媒体课件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逐步增强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在日益被应用和普及,它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有效地辅助了教师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事实证明,正确、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效率,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使科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并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