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吕叔湘先生百年诞辰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笔者在考察了江淮官话、晋语等仍然留入声的方言中非音节性词尾对入声的影响之后,认为:入声韵尾[?]的脱落和非音节性词尾有很大的关系。非音节性词尾的出现是入声韵尾[?]脱落的主要原因。儿化现象即非音节性词尾逐渐形成的过程几乎就是入声韵尾[?]逐渐消失的过程。文章认为,汉语东南部方言非音节性词尾与音节性词尾对入声韵尾[?]脱落具有不同的影响。非音节性词尾引发入声[?]的脱落,在音节性词尾前,入声[?]尾没有脱落。
“何以……为”句式中的“何”和“为”原本是动宾词组“何为”的分拆,“为”是动词。后来随着“何以……为”内部构成成分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何+动+为”句式,“为”的词性也随之发生了从动词到介词的演变,“为”的动词词性或介词词性都可从答问语中得到证明。“为”最终虚化为语气词,是“何”与“为”的远距离间隔、“何”的表义功能多样性、“为”的特定位置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刘洁修先生将其1989年出版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扩大为长达600余万言的《成语源流大辞典》,通过我的学生黄宝生先生和郭良望女士,索序于我。原书有吕叔湘先生序。我何人哉!焉敢与叔湘先生并列!所以十分惶恐觳觫。李白的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全世界5000万侨胞对祖国寻根将更感兴趣,而寻根的一个方面是了解祖国的华夏文化。最近98岁的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建议编写一套“华夏文化丛书”,专以侨胞为读者对象,用一目了然的“基础华文”,写成文笔平易而内容博大的旅游读物,作为进入华夏文化宝库的
读祁小春先生《“读卖”汉字》,①获益匪浅。然而文中对《读卖新闻》的刊头题字所作的批评,笔者却不敢苟同。
俄罗斯第十二届中国语言学国际会议于2004年6月22日至23日在莫斯科科学院语言所举行。50余名学者与会,38名学者发了言。会上分发给与会者一本题为《汉语语言学》的会议论文集,该书有485页,共收录82篇文章。
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是历史久远、基础雄厚的省级重点学科。著名语言学家赵荫棠、齐佩瑢先生曾于本专业执教,著名语言学家朱星教授、老一辈语言学者孙崇义、王学奇、夏传才等长期在校工作,为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学科中青年学术力量强,学术思想活跃,科研成果丰硕。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3人,
2004年6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语言学会和香港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16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提要208篇,会上宣读152篇,是中国语言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与会人数最多、收到论文最多的一次盛会。
历史语法、词汇学是汉语研究中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吕叔湘、王力、蒋礼鸿和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等作过一些研究。为填补这一空白,在吕叔湘先生建议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历史语法、词汇学研究主要由古代、近代汉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