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章办事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勘可亲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他的脸:
  “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啊!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前。
  “请给我买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平心静气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对您说过,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
  “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員感到十分好奇:
  “既然您不打算去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售票的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缓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便开始翻起一本什么书来。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那紧闭着的小窗子喊了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
  “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给您一张去莱布尼茨车站的票。您付六十芬尼吧!”
  我手里攥着买到的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
  “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一下脸。”
  然而,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
  “您并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可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呀!难道这还不够吗?”
  “非常抱歉,”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如果您只是为了刮脸才买车票,那么在我们理发店您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这儿只为有车票的乘客服务。”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
  “可是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对您来说,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不能算是乘客了。因此,我劝您放弃这种打算吧!”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前。
  “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我还没有用它乘车旅行呀!”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那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道,“一切都应照章办事。但是刚才一开始您就宣称并不打算旅行,因此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呀……”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道,然后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道,“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最后的一句话是,“而是在那儿——在莱布尼茨车站。”
  【鉴赏】有了车票才能理发,买车票是为了理发;可他买了车票仍不能理发,因为他并不打算乘火车出行;不打算出行,就不能退车票——这就是《照章办事》的悖论,荒诞的悖论。
  规章一旦脱离了实情运作,那么,规章就会排斥人。僵死的规章会使人陷入困境。规章导致的现实是:人进入一个难以冲破的魔圈。仅仅是理发这件平常的事,作者通过荒唐的规章来展示人类生存的窘境:制定规章的人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规章却仍在自由自在地运行。奇妙的是结尾:要理发,得乘车,必须到达车票所指定的车站。
  此作的真实感是由第一人称的“我”,和车站的理发师、售票员之间的周旋、对话来体现,有着亲历的困惑。故事框架的荒诞性和叙述细节的真实感,使得此事像真的发生过一样。
  夸张,放大,将事情推向一种极端来写,是微型小说表现的有效方法。关键是,推进到什么程度?《照章办事》里,规章像一个无形的圈套,“我”怎么走都冲不破它。它一环套一环,关键是结尾,主人公仍然跳不出那个圈套。人物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可笑的是,仅仅是理发这件小事,面对着规章,人们无可奈何,折腾来折腾去,又回复到开始。规章像一种魔法,“我”在其中是那么的渺小、无能。(谢志强)
其他文献
那时候,村长不是村长,是卖肉的。村长卖肉有个规矩,买五斤后座肉,得搭一斤脖子上的赘肉。  那天,父亲背抄手,罗圈儿着腿,从大门出来进去十个来回,也没见着村长的大胶车。刚进家门,脱掉一只鞋,手刚挨住另一只鞋,马的响鼻就响了。父亲没来得及穿那只鞋,手里提着,边往院里边跳边穿鞋。  村长赶着高头大马的胶车,到了我家大门口,驾辕的白鼻梁枣骝马打了个亮堂的响鼻,把我家正在走神的大红公鸡吓得飞上院墙还在不停喔
近期,微信“夸夸群”突然火了,以群成员互夸、万物皆可夸为主要特征。例如,有人表示“今天坚持没吃米饭,但还是忍不住吃了个甜点”,有人回复说“有减肥意识,又懂得过犹不及,这是完美的中庸之道,是大智慧。必须夸!”中国文化,向来不缺少夸,缺少的是对夸的总结与研究,是对夸的合理运用。  说到“夸”字,我们先来回顾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典故。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以“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
期刊
01  前几天一个“新晋”的小学生家长向我咨询,说,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每天早晨那一小时就像人间炼狱。  早上六点半,不管多累,她都会准时起床,变身脚踩风火轮的超人,洗漱、做饭。  一切搞定后,又迅速变身高音喇叭,开始每天的催娃起床、催穿衣、催洗脸、催刷牙、催吃早饭、催出门的“催催催”模式。  而她那萌萌哒闺女却是个慢性子,眼看上学就要迟到了,无论你怎么喊“快一点”,她都是磨磨蹭蹭地刷牙、洗脸、吃早
期刊
自主性是独立性人格的最核心特征,也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性的最终目的。科学的儿童观认为,幼儿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个体。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活力,这种生命力积极、活跃地存在。幼儿有着强烈探索环境和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使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自我发展。幼儿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人”,所以具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
期刊
花花的肚子在春天里吹气一样大了。花花婆婆的目光在花花肚皮上抚摸了一阵,说:“我去找秋婆。”花花“嗯”了一声。她知道,村里谁家媳妇怀了孩子,都要去找秋婆做娃娃穿的衣服鞋子。没有哪个女人的手有秋婆的巧。  花花婆婆是去找秋婆做娃娃穿的衣服鞋子。  棉花和布早就备下了。花花婆婆拿了棉花和布,又带了一瓶清油,就往坎上秋婆家去了。  秋婆独居,但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  花花婆婆去时,秋婆刚从镇上回
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基本环节,是一项培育人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班级管理也越来越难而复杂,所以,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强调教师热爱学生,尊重
绘本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深受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喜爱。如今,绘本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活动形式在幼儿园如火如荼地开展
期刊
今年冬天,天气罕见的冷,不少家庭都蜗居在家过双休。大人在家待久了,觉得闷。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却不这样想:秘诀就在于有一个24小时陪伴的“死党”——电子游戏或动漫片子。吃完饭便匆匆应付作业,然后就打游戏或看动漫了。  寒假即将来,也这样干吗?那时,父母不得不继续上班或奔忙业务或应酬亲戚应酬同学等,哪有时间管孩子?  我们可以设想:这几十天的寒假,快开学了,孩子也许会发现自己头昏眼花,视力下降。更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