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检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_123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检察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也为检察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新媒体对检察文化建设的影响入手,指出通过对新媒体的开发利用,有效扩展检察文化传播路径,提升检察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检察文化建设;传播;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检察文化建设背景
  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显示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检察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实践证明检察文化对于展示检察职业形象,传播检察文化理念,进而推动社会主法治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但"任何一种文化想要对其内部成员或外部人群造成影响,都势必要依赖传播。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感情,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检察文化需要通过媒介传播,提升检察文化影响力,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检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有关于"新媒体"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新"是相对"旧"而言。新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基于现有的新媒体理论,笔者将新媒体理解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借助电脑、手机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等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体形态。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旧媒体"或"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新、受众更广泛、互动性更强。因此,新媒体既冲击影响着检察文化传播,又延伸和丰富了检察文化元素。
  二、新媒体对检察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环境更加复杂。信息纷繁复杂,突发事件、负面新闻引发的社会关注十分热烈,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检察文化主流阵营中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报道,在公众中引起的关注度较小。网络传播"非主流化"、"边缘化"、"去政治化"等现象不容忽视。因此,"熟悉新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争夺新媒体的话语主动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扩展和延伸了检察文化传播平台和渠道。新媒体以互联网和手机两大工具为依托,依赖互联网产品如即时交互工具、论坛、博客、微博,手机应用功能如短信、彩信、微信,打破文化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大大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和互动融合,多种渠道的组合,扩展和转变了检察文化路径,检察文化的受众更加广泛,极大提高了检察文化传播效果。检察文化传播从过去在小范围、小区域、小群体转向以全覆盖、全区域、社会公众的方式衍生扩展。互联网上相继出现了"正义网"、"检察文化建设网" 、"中国检察文艺网"、" 中国检察视频"等专门展示检察工作、检察文化作品,传播检察文化价值的专门网站,而各地检察机关也相继开展了门户网站建设,开通检察微博、微信,而新媒体的传播受众量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新媒体更新了检察文化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环境中,单向、无反馈或少反馈的传播模式不同,新媒体技术拉近了检察文化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距离,增强了检察机关与公众在检察文化内容、形式与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同时,这种互动还带有隐匿性、开放性、动态性。在门户网站、论坛、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环境中,"人人都是麦克风,处处都有传播者",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被动地作接受者,转而主动搜索,同时网络虚拟社区的可匿名性诱使人卸下防备,自由表达诉求。以微博的传播为例,作为检察文化建设主体的检察干警编写一条微博向外发送,随即这条微博被层层转发扩散,检察文化与社会文化在情感、内容、形式上的交融和契合。
  新媒体丰富了检察文化样式。检察文化固有而经典的文化样式大多借助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作品、书画、新闻报道等形式实现。新媒体在传播上述检察文化样式的同时,又创造和衍生了新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一方面体现在检察文化样式经过新媒体技术的重新包装,让受众更易于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传播检察文化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诸如检察机关微电影展播等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检察文化建设中。
  三、新媒体环境下完善检察文化传播路径的思考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文化的影响相对来说还不够深远。在新媒体背景下,检察文化应该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的传播路径,提升和扩大检察文化影响力。
  丰富文化底蕴。新媒体时代,检察机关本身和检察干警个体都向外传达了检察文化的精神气质。因此,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多种载体,丰富检察文化内容,如拍摄检察微电影等活动提高检察干警和公众参与度。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检察干警职业道德建设,让检察个体的衣着言行、办案过程、办案方式都体现出检察机关在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方面的精神气质,向公众展现"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形象。
  准确定位受众群。检察文化不应只是检察机关内部的"自娱自乐","检察文化是整个法治国家建构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法律文化,它不仅体现法治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检察文化的繁荣不仅对检察官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普通民众形成完整的健全的法制观念、法治意识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准确定位检察文化受众显得尤为重要。如,针对公众的文化期待,可以在微博上有针对性地发起一个话题,吸引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调查统计从而实现预期传播效果。
  集合媒体优势。检察文化建设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平台,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传播模式,建立起全面、丰富、及时的传播阵地。一方面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沟通合作。毕竟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的深度、真实性、审核把关上占有优势,这一点也与检察职业文化严肃正统的精神气质相契合。因此,检察机关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开设"检察文化访谈",在地方电视台开设"廉政讲堂",提升检察文化传播的深度。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重视新媒体应用。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注重网站图片文字内容的挑选和更新,优化板块设计,增强网站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同时建立与其他网站的链接,开通检务微博,对优秀检察文化成果加以包装和整合,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外传播扩散,增强检察文化传播的广度,增强检察文化共享和互动。如,利用手机传达信息短平快的特点,发送检察手机报,将检察文化传递到大众手中。
  提升媒介素养。检察机关要适应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要求,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简言之,媒介素养就是"认识媒介、评价媒介、运用媒介的能力","把运用高新科技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因此,检察干警必须加强技术应用培训,详解检察文化内涵并能向社会大众答疑解惑,同时又要正确解读网络信息并科学研判剔除不良信息。比如,在处理检务微博时,能熟悉并能运用网言网语和沟通技巧。
  新媒体时代,检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检察文化的传播需要检察机关充分掌握文化传播的规律与模式,同时结合检察文化特色,找到一条符合和有利于检察文化传播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闻立树:《检察文化建设前景展望》,载《检察风云》2005年第20期
  [3]张立、高鑫:《提升政法干警媒介素养增加舆论正能量》,载《检察日报》2013年8月26日第003版
  作者简介:李容华(1980-),女,汉族,四川资阳人, 四川省简阳市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文学硕士。
其他文献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对现代教育进行了反叛和超越,强调主体的解构,破除二元思维模式,尊重差异,强调平等,这对我国的现代教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把教
期刊
《宋代韵书史研究》以宋代文化史为背景,在详参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礼部韵略》系韵书做了专题考察.本文阐释了该书在釐清《礼部韵略》系韵书体例嬗变、渐次增补的脉络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法治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在真正实现行政法治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但是在这段发展历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范,对我国行政法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法治;行政法基本原则;  所谓的法治,包含着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当前,全国全党正在掀起全面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结合这段时间对党的十九大精神
期刊
要做好普职融通教育改革,不仅要畅通学生就读学校的入口,还包括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以及提升学历、就业出口的畅通.当前的学习教育还主要是作为谋生的重要手段,升学和就业也是作
十九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举世瞩目的盛会.十九大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意蕴深邃,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
期刊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进优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语文学科作为
前4个月的中国经济数据普遍转冷,给市场带来悲观预期。未来的宏观政策是否会显著放松?5月19日下午,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湖北考察工作时召开的座谈会上,河北、辽宁、江苏、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