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石壕杨戏述略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壕杨戏流传于重庆綦江区最南端的石壕镇,因供奉的神都姓杨而得名,被称为民间戏曲的“活化石”。石壕杨戏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集中反映了该地区普遍的民族信仰和民俗风情,表现出强烈的渝南地方色彩。同时,它还吸纳了川剧、山歌、民歌及道教音乐的唱腔特点,对研究民间戏曲、地方宗教和民俗文化等具有特殊价值。本文结合相关资料,着重阐述了石壕杨戏的由来、特征及其生态传承特点。 Stone trenches Yang drama circulating in the southern tip of Chongqing Qijiang District Shihao town, named after the god named Yang named, known as the folk drama “living fossil ”. The play style of the stone moat Yang Opera is flexible and reflects the general ethnic beliefs and folk customs in the area, showing a strong local flavor in southern Chongqing.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absorbs the singing features of Sichuan Opera, folk songs, folk songs and Taoist music, and has special value for the study of folk operas, local religions and folk culture.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relevant information, focuses on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inheritance of the stone moat opera.
其他文献
逯钦立先生辑录的“梁简文帝萧纲诗歌”是迄今为止辑录萧纲诗歌最全者,但笔者发现在辑佚、考辨方面偶有疏忽之处。本文即对逯先生未辑出之诗歌分全篇、残句和存目分类辑佚,以
蕉园诗社是中国第一个自觉的女性文社,蕉园诗社的首倡者顾之琼在明末清初的女性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对顾之琼之生卒、亲属关系、文学创作及其在蕉
《冯惟敏全集》是近年冯惟敏研究的重要成果,但其中对冯惟敏散文的点校颇多错讹,今列标点和校勘错误共100条,为此书重版时之参考。 The Complete Works of Feng Weimin is a
抗日战争爆发后,政治意志开始强势介入到民间小戏,进而渗透到乡村社会.边区政府对民间小戏的改造成为国家的政治诉求,本该再现乡村社会的多元图境和反映乡村民众真实想法的民
“破体”作为钱锺书批评文体最突出的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体意识之“破”,即破除新旧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形成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文体意识;二是文体运用之“破”,
奥尼尔与莎士比亚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但由于奥尼尔对莎氏戏剧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以及西方边缘文化的普适性等原因,这两位戏剧大师在种族“他者”、女性“他者”、宗教“
一代代川剧打击乐前辈的宝贵财富必须毫无遗漏地继承下来,再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艺术发展和时代的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同时,锣鼓艺术的意蕴即“味道”,是锣鼓艺术的深层境界,它不
萨姆·谢泼德《被埋葬的孩子》采用了反讽的话语策略,通过游子归家这一常见戏剧主题,创作出颇具反讽意味的情节。同时,该剧在结构以及对细节和结尾的处理上使反讽超越了单纯
奥尼尔后期剧作《送冰的人来了》从铺张的实验性手法中解脱出来,直截了当地关注人在一个不调和的环境中的地位,在更接近写实主义的架构中,让特定的人物演绎出自身特定的人生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剧通过一系列革命人成长的故事,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新旧社会更迭、交替过程中曲折而又必然的历史轨迹,展示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全剧始终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