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开放提升贸易投资话语权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紧锣密鼓地推动TPP和TTIP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始启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这是新一届政府审时度势,充分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所提出的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重要的创意在于自主开放。
  自主对外开放
  上海自贸区不同于TPP、TTIP、FTA等自由贸易区概念,而是依照世界海关组织的《京都公约》所设立的Free Trade Zone(简称FTZ)。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FTZ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共设立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FTZ属于各国的自主对外开放区域,如果说中国的FTA战略属于协定开放,那么上海自贸区则属于中国的自主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采取协定开放与自主开放两条路径同时进行的,一条是与贸易伙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签署的自贸协定有11个,正在商建的自贸区四个;另一条是从沿海、沿边到内陆逐渐进行自主开放,包括实施外资优惠政策、放宽外商准入限制以及设立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1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其中综合保税区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这些监管区都具有“自由贸易区”(FTZ)的某些特征,属于中国的自主开放。
  突围国际贸易的困境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和话语权基本掌握在美欧等发达国家手中。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和影响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要求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呼声愈来愈强,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能力逐渐减弱,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与调整。如何制定以及谁将主导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成为决定未来世界贸易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2013年以来,仍在寻求新增长之路的世界经济有两件事备受瞩目:一是年初奥巴马政府向美国参众两院提交了《2013年总统贸易政策议程》报告,提出将继续推动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东半球、西半球以及全球核心的系列国际贸易规则谈判。二是7月初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建设上海自贸区。从表面看这两件事并无关联,但深入分析,其关联性和相互影响力值得探讨。
  美国推动TPP和TTIP,可谓是美国实施的“东拉西扯”战略。TPP和TTIP谈判要求在竞争、贸易便利化、劳工等领域制定整体最新规则,一旦建成,WTO规则亦将不得不随之做出调整,从而重塑全球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由于这两个自由贸易区皆将中国排除在外,即使未来中国加入TPP,也等于完全取消了中国参与制定新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话语权,对中国未来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投资与合作都极为不利。
  突破既往开放方式
  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在于破解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困境、拓展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同时,通过自主开放进而应对美欧等国主导的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重塑。
  从目前初步确定的上海自贸区实施方案来看,其对既往的开放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除了关系到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外,原则上原来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审批的事项,将基本下放给自贸区管委会。
  二是创新引资模式。在引进外资中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改革投资项目管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管理、工商登记三个环节。
  三是创新金融改革。包括区内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分步骤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以及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等。
  四是创新税收。包括关税免除、离岸贸易、低税率,对境外投资收益分期缴纳所得税等。这些开放举措也将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之上,并设立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一旦实施,标志着中国将逐渐形成自主开放的新规则。
  構筑新优势
  以建立上海自贸区为引擎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已经不是早先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中国将在30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上海自贸区不仅是对外开放的高地和实验区,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国际贸易投资制定的话语权,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各种要素资源的流入,其建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建立了国际化的自主开放规则。无论国际规则如何变化,国际化、自由化总是国际贸易投资的大趋势,通过上海自贸区在某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建立一套自我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并通过上海自贸区的窗口作用,将这一套规则向国际推广。
  其次,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机制。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以开放促改革的新特区,通过实施一系列开放举措,改革束缚开放进程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在自贸区内实施市场化运作,以点带面,由局部至整体,破解改革困境,推进市场化进程,实现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同时增强对国际新标准、新规则的适应性和运作能力。
  最后,提高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话语权。从根本上来说,中国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具有巨大潜在需求的大市场,这也是中国实施协议开放中的基础优势。在日后的谈判中,上海自贸区既可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示范,也可以引导与中国商谈的国家实施上海自贸区的相关规则,从而打破美欧等国通过推动TPP和TTIP等自由贸易区战略遏制中国的局面。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利用八国集团(G8)峰会的机会,欧盟领导人和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这个协定如果达成,将成为史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产业行业标准。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是指国家间通过达成协定取消相互关税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各国为了绕开WTO多边协议的困难、开辟途径推动贸易自由化,逐渐从实践中探索而得出的,是独立关税主体之间以自愿结合方式,就贸易自由化及其相关问题达成的协定。
  一般建议将FTZ译作“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FTZ是指在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属于FTZ。
其他文献
根据2005年8月对厦门典型养殖海域——同安湾及大嶝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以及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并运用单因
在常温静水的条件下,分别用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幼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依次为高锰酸钾〉菌毒净〉聚维酮碘
(1) 1978-1982年的税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先后通过并公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    (2)1983-1994年间的税制改革  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有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
持续十多年的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连年的财政收入超收,为实施一揽子减税计划提供了基础。政府应结合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调整,分步实施一揽子减税计划。    1994年以来,政府先后实行了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的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等多次属于减税政策的改革,在基本未出台大规模增税政策的条件下,1998年以来,政府税收收入持续增长。    由结构性减税转向全面减税  税收收入增长的原因除了经济
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研究所获成果具有“奠基意义”,揭示了这一类重要受体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  获奖者  Robert J. Lefkowitz,罗伯特·莱夫科维茨,1943年出生于美国,196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Brian K. Kobilka,布莱恩·科比尔卡,195
以相关性为基础,详细研究了估值类数据同化方法中背景场的确定问题,并以渤海3月份到7月份的温度场为例,具体说明了如何确定背景场:当要素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可以进行分离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