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得了”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jordan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和《汉语大词典》(2000)对词语“不得了”的解释,其基本语汇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1)表示事态的严重;(2)表示程度深,用于“得”字句。如:他急得不得了/她高兴得不得了。(3)相当于“了不起”。
  本文以“不得了”第一义项为基础,通过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搜集的语料,分别对句首和句末的“不得了”进行考察。
  
  一、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言语期待
  
  (一)在言语活动中,位于句首的“不得了”用于指向它后面的信息,在表达事态严重的同时,还隐含着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以及事情的异常性和突发性。针对这种异常性和突发性,说话人在不同话语意图的控制下,对听话人的言语期待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差别。
  1.“不得了”的出现有时并不是为了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这种情况下,说话人的主观性较强。对于异常现象或突发情况,他更侧重于陈述自我观点,对听话人的言语期待几乎为零。听话人是否对他的言语信息进行反馈,并不在说话人的关注范围内。如:
  (1)不得了,连冰棍都要进口了。
  (2)不得了,不得了,我流血了。
  (3)不得了,我要告诉晓露去。
  (1)中,说话人对冰棍这种最普通不过的食品还需要进口的现象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异常的,因此情不自禁地有感而发,他并不需要听话人对他的观点作出评价。在(2)中,面对流血这种突发事件,说话人是一种本能的、迅速的反应,是否有听话人在场,听话人能否对他的话作出回应,是不在说话人的意图之中的。也就是说,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言语期待较低。(3)亦如此。
  在上述语境中,“不得了”作为感叹语,其功用并不是为了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它相当于口语中的“天哪”。
  (1)′天哪,连冰棍都要进口了。
  (2)'天哪,我流血了。
  (3)'天哪,我要告诉晓露去。
  2.“不得了”位于句首,可以发挥吸引听话人的功用。此时说话人更加注重的是听话人的反馈。通过“不得了”,说话人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引起了听话人的注意。他的信息焦点在于告诉他人某些严重的事实,并且希望听话人能够立即作出回应,采取补救措施。此时,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信息期待是相当高的,听话人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如:
  (4)老叔,不得了,咱们的人叫人打了。
  (5)不得了,着火了!着火了!
  很明显,(4)(5)中的“不得了”,是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因为它们前面都可以出现听话人的称谓。对于(5)来说,它的称谓是潜化的,可以补出来。
  同时,类似例(4)(5)含有“不得了”的句子,也可以和口语“天哪”替换,但是替换后说话人警示的含义削弱。如:
  (4)'老叔,天哪,咱们的人叫人打了。
  (5)'天哪,着火了!着火了!
  (4)在替换后,用语很不自然,对于(5)来讲,事情的严重性及说话人的警示作用大大地被削弱。
  (二)在言语中,“不得了”可以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表示事态的严重程度。由于主语和谓语的结构并不是很紧凑,所以它表现为两种形式:A与前面的小句紧密联系,中间没有停顿。如:这一回不得了。B与前面的小句有逗号隔开,有停顿。如:这一撞,不得了。
  在对听话人的话语期待上,句末位置上的“不得了”也分成了两种情形.
  1.同上文一样,当说话人在对某种现象作出评价时,他仅仅侧重于陈述自己的观点,抒发感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不在乎听话人对他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进行反馈,听话人可以对说话人的观点不作出任何回应,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言语期待较低。如:
  (6)自己有钱不会享福,却都花在别人身上,甚至还有人在散布谣言:不得了。
  (7)现在的女人,不得了。
  (8)他的罪名不得了。
  (6)中的冒号很明显地表明了“不得了”是说话人的态度,表达了他的震惊和感叹。在(7)中,“不得了”突出了说话人复杂的情感。对于(8),“不得了”反映了说话人对“他”的罪名的认识程度。在以上句子中,说话人均不需要听话人对他所提供的话语信息作出应和。
  2.这类句子,表达说话人主观评价的“不得了”可以前置。如:
  (6)'不得了,自己有钱不会享福,却都花在别人身上,甚至还有人在散布谣言。
  (7)'不得了,现在的女人。
  (8)'不得了,他的罪名。
  尽管如此,互换以后,话语的焦点信息发生了变化,正如前面所讲到的那样,“不得了”在前,用于指向后面的信息。而当“不得了”在后时强调的是它本身,确切地说,是后果的不得了,主观性更强。
  3.当“不得了”用在句尾时起着劝告、警示的作用。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言语期待是很高的,通过对严重事态的强调,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能够有所注意或作为。如:
  (9)人听见,不得了。
  (10)动了胎气,不得了。
  (11)一说出去,让长毛知道不得了。
  以上例句中,说话人针对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对听话人进行劝戒或警示,希望听话人能够有所警觉,对现有的情势作出相应的改变。
  总之,由于受到话语意图的控制,说话人通过“不得了”所处的不同位置,对听话人的言语信息期待是不一样的。
  
  二、听说双方的背景信息认知
  
  拥有相同的背景信息,是听说双方顺利进行交际的前提,是听话人真正理解并领会说话人话语含义的关键。分别对例(4)-(5)和例(9)-(11)以及相关句子进行考察,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听话人对背景信息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同例(4)-(5)相关的句子称作甲式,同例(9)-(11)相关的句子称作乙式。
  (一)甲式中,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和他拥有相同的背景信息,且该信息处于听话人的认知激活状态。因此,当听话人提到某种事态时,他认为听话人能够很好地对背景信息进行认知,从而迅速准确地领会他的话语意图,积极作出反馈,采取相应措施。如例(4)和(5)。在(4)中,说话人相信“老叔”和他一样占有相同的背景信息,在人被打这件事上都能够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老叔”能很快地认知信息。对于(5),说话人所提到的背景信息是普遍认同的常识性知识,所以,听话人领会起来是不难的。
  (二)乙式中,听话人具备了交际中所需要的背景信息,并且该信息是否被激活,对于说话人来说不一定是很清楚的。因此,说话人觉得有必要通过提示“把背景信息从说话人的自有状态转换为听说双方的共有状态,从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休眠状态转换为当前激活状态”,说话人认为他所提供的背景信息“对于听话人来说是不太熟悉,不容易想到,不愿意接受或理解的信息”,因此说话人需要通过对“不得了”的强调,引起听话人的重视。在(10)中说话人认为听话人没有意识到“动了胎气”的严重后果,有必要对其进行提醒。(11)中,说听双方对于背景信息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说话者认为自己对严重后果的认知更深刻一些。
  
  三、现实世界域和逻辑推理域
  
  甲式和乙式中,“不得了”的用法涉及到认知域中的现实世界域和逻辑推理域。现实世界域反映客观的实际情况,逻辑推理域侧重于说话人对陈述事件的主观态度和认识,显示出较强的主观性。
  (一)甲式中,“不得了”是说话人根据客观的现实世界得出的结论,所述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如例(4)“咱们的人叫人打了”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已然,它是说话人得出结论的客观依据,反映了实际情况。再如:
  (12)不得了,不得了,有强盗在抢银行呀!
  很明显,“在”相当于“正在”,是时间副词,表示事情正在进行当中,说话人根据眼前发生的事实,得出了“不得了”的结论。
  (二)乙式中,说话人依据个人经验和主观分析,对事件的事态作出了结论,从言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对事理必然性的推论和强调。虽然结果尚未实现,但是根据逻辑推理,结果是必然的。如例(11),听话人没有意识到把某个信息说出去的后果,但是说话人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了“不得了”的判断,并且希望听话人也能意识到这种必然。
  由于乙式反映的是一种逻辑推理,所以融入了假设成分,因此可以在句子中添入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万一……(那)”,起标识作用。如:
  (9)'如果/万一让人听见,那就不得了。
  (10)'如果/万一动了胎气,那不得了。
  (11) '如果/万一说了出去,让长毛知道不得了。
  其实,有的句子本身在表达时,说话人已主动加上了关联词。如:
  (13)如果他们上街,不得了。
  (14)万一京里的御史老爷参上一本,不得了。
  (15)万一被奶奶知道,我可不得了。
  在乙式中,言者依据逻辑推理,对尚未实现的结果作出了必然性的推论,使得这种推论的假设程度受到弱化,从而导致表示假设意义的关联词脱落。
  
  四、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话人在不同话语意图的控制下,通过“不得了”所处位置的差异,使得对听话人的言语期待值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背景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同,说话人有必要依据表达需要把听话人当前认知语境的休眠状态转换为激活状态,引起对方注意。文章在最后指出,乙式中的“不得了”虽然是一种逻辑推理,但是它的假设性在某种程度上已被减弱,所以造成表示假设意义的标志词的脱落。
  
  参考文献:
  [1]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
  [2]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2).
  [3]陶红印.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J].中国语文,2003,(4).
  [4]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 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引言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以变异网络的形式存在的,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和标志社会身份(这里所谓的社会身份是指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等,并不特指某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手段。没有一个社会所有的成员所掌握和运用的语言是完全一致的。人类社会由男性与女性构成,俗话说“男女有别”,男女除了心理、生理上的区别之外,反映在语言上,男女用语也存在着变化与差异。  对语言和性别关系的考察最早发生在古希腊和
一、科学系统观    科学系统观是一种整体性的科学观,它强调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思辩思想。如果我们把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作为一个大系统来看,把它周围的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称作子系统,把它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总和称作系统环境,那么它和其他系统一样,始终都与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表现出相对复杂的结构。如果对这个复杂的系统关系缺乏完整、正确的认识,缺少对这
阳泉话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的,有近指、中指和远指的区别,并且通过不同的语音变读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本文试对阳泉话的指示代词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