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量齐增”困境下除草剂使用对粮食生产效率提升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和质量下滑严重、农药化肥零增长以及政策支持空间受限的背景下,除草剂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分析了除草剂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机制,并选择全国6个省818份农户调研数据,以小麦为例,运用OLS和ESRM实证研究了除草剂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使用除草剂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ATT为0.281,在反事实情景下,ATU为0.383.进一步将样本进行分区域异质性讨论,除草剂提升小麦生产效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提出必须科学客观认识和重视除草剂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提高农户科学使用除草剂技能,加强除草剂产品质量监督.
其他文献
公元1144年埃德萨伯国被穆斯林占领,威胁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基督教政权,耶路撒冷王国向教廷求助.受十字军布道和第一次东征的鼓舞,德意志人踊跃参加第二次十字军行动,“消灭异教徒”成为战斗目标.易北河—奥得河流域的斯拉夫地区与德意志矛盾已久,第二次十字军行动期间,由萨克森领主带领的文德十字军于公元1147年对其进行了史上最大的讨伐行动,为基督教向东传教提供了稳定环境,巩固了德意志在东北边境地区的领主地位,同时也为12世纪后期东北德沿海城市兴起和贸易繁荣创造了条件.
1923年起,李大钊史学思想较之前发生了微妙变化,在这过程中日本史学理论对他的影响不可忽视.当时,李大钊以铃木宗忠《社会哲学与历史哲学》和内田银藏《历史理论》两部日本史学理论著述为蓝本,进一步完善自身对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以及对相应的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这种做法既反映李大钊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也表现了李大钊积极参与中西史学交融和中国史学理论话语建构,以期建设中国新史学的文化诉求.
江声之《尚书集注音疏》虽主马融、郑玄之注,但是对马、郑注未合《尚书》经义之处亦有大胆质疑与辩驳,其目的在于求经义之古、真,择经义之优、确.江氏驳马、郑注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音义结合,驳旧注之释音读;二是贯通上下文,驳旧注之释词句;三是因“知”识义,驳旧注之释名物典制.江氏驳马、郑注有可商榷之处,但表现出江氏对于经注“自下己义”之抉择.
考察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所修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李氏族谱记载,发现该谱对万历年间参与吕宋对外贸易的族人多持反对态度,不符合以往认识的百姓对隆庆“开海”的态度.为此运用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重建史实,发现万历年间所修家谱是这一说法的源头.该谱这一态度反映了隆庆“开海”前后的漳州地方社会思潮,本质上与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有关.
在当前酒店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稳定的员工队伍对于酒店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酒店新生代员工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酒店领导风格对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变革型领导风格有利于降低新生代员工的离职倾向;(2)交易型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新生代员工的离职倾向.建议加强变革型领导风格,对新生代员工实行人文关怀,以稳定员工队伍,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专著《周恩来社会治理思想研究》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学术探究思维基础之上,实现了周恩来研究视域的新拓展、研究方法的精准使用、研究内容的系统表达、展示方式的匠心独具.专著展示出一种学术逻辑思维的新转向,开辟了周恩来研究的一片新天地.
1998年的时候,张强教授“准备写一部大概40万字的运河与城市研究作品,但写着写着,规模就越写越大了”.20 多年过去了,从基本文献整理到历史梳理再到理论建设,一步步拓展运河研究的疆域,一笔笔绘制中国运河学的宏大蓝图,原本40万字的著作升格为5 卷本270余万字的皇皇巨著《中国运河与漕运研究》.该书在运河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方面都有开拓性的建树,她的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国运河学的研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期刊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真实反映了中共思想路线变化的轨迹、理论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英勇斗争的业绩.在华中各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党和新四军领导人高度重视革命报刊工作,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创办了一批具有鲜明政治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党报党刊.这些革命报刊成为根据地宣传文化战线上的重要力量,为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共同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764户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概率模型,在反事实框架下评估了新媒体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同时检验不同类型新媒体的作用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新媒体使用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实际使用新媒体的农户若未使用新媒体,其生物农药采纳概率将下降26.5%,实际未使用新媒体的农户若使用新媒体,其生物农药采纳概率将提高32.9%.②不同类型新媒体对农户生物农药采纳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促进作用
基于晋南P村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考察,从外部资源获取、活动空间拓展、主体性获得等方面对乡村老年协会的快速发展做了系统解释,并基于嵌入理论,从“环境嵌入—组织嵌入—双边嵌入”三个层次分析了老年协会礼俗实践的行动逻辑.结果显示,老年协会良性发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通过对传统礼俗的发掘与利用获取外部资源;二是在合法性认同、组织价值与意义建构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三是依托礼俗活动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进而获得组织的自主性.老年协会依循政策变化与老人自觉意识觉醒成立组织;通过嵌入地方组织和乡村政府,构建起组织认同、扩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