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财富。中国画的传统和创新,是多年来人们论争和关心的问题。众多理论千头万绪,其主张可归纳为三个方向:一是以尊重传统为名而守旧传统;二是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三是继承传统努力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我们认为这第三种态度是正确的。中国人民把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吸收外来的艺术精华和时代精神、先进技术相结合,看做是发展文化艺术的必由之路。
(一) 关于传统
艺术中“传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指以往形成的一定表现技法,又指比较一致的民族审美习惯,同时还泛指整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精神或意识等。所谓“传统”,是我们世代相传共同统一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法则。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能源”。它不但存在于历史生活中,也存在于当代生活中。传统不是凝固、僵死而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活力的遗传因子,它的生命在于新陈代谢。时代的发展是连续的,新的东西总是在旧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画的真正传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融合精神。这个发展着的艺术体系,没有终点,而是一脉相承。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内容和形式、题材和体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我国各个时代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和国际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传统的概念,要随着现代中国画家观念的更新而拓宽它的内涵,向着中国现代的方向发展。
尊重传统也就是尊重创新,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传统的创新,任何令人震惊的新创造,都不能和传统文化脱节。否定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否定中国画的民族性而使中国画丧失艺术特征,不会赋予中国画新的艺术生命。正确意义的继承,自身也就是一种创造。历史悠久的传统,都是一代一代创新的结果。现在的创新,以后也要变成传统。过去的传统,曾包含着当时的创新;未来的传统,也会包含着现在的创新。创新与传统是分不开的,不要传统,是无源之水;不要创新,是有源无流。
有人把中国画的现代性和传统性对立起来,仿佛不和传统割裂就没有现代的生命力,有的人完全否定传统,说自己画不好是传统害了自己。我们说,在古人之前没有古人,但从没有传统到有传统,这个过程很不容易的。时代进展了,有些东西不适用了,这不能错怪古人,他们并未用什么束缚后人啊!科学家牛顿说:“个人的成就,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得到的。”对于传统,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利用它、补充它、完善它、发展它,但不可以完全抛弃它。几千年来,我国绘画优良的艺术传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研究和实践;通过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经验积累,不仅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也总结出许多失败的教训。每一个技法,每一个发现,每前进一步,前人都曾付出巨大的代价。今天中国画的面貌,是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晶啊!两千年的绘画史,历史多少名家的智慧,总比我们今人所知道的丰富的多。那么多宝贵经验不继承,岂不是傻子?古人所积累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今天创作出新的重要条件。
否定传统的人,往往与他们对传统的无知有关系。事实证明,割断历史的做法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位画家说:“我抛开传统搞现代,结果此路不通,走了一段弯路,现在我又转回来了。”
学习传统,学习前辈艺术家,“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语)。也就是说,既要认真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又不食古不化,不做古人的代言人或其作品的翻版,而是要消化吸收,要“留精去粕古为今用”。既要看到传统中的消极因素,也要看到它的积极因素。对于传统中消极、保守的因素,要大胆的突破其束缚。不能站在传统的立场上批评现代,也不能站在现代的立场批评传统。传统和现代本来就是一条河,一条川流不息的河。传统的核心是民族艺魂、中华品格、审美特质、笔墨语言、特殊形式等,应该得以弘扬并赋以时代精神。我们尊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是为了使创新更有基础,更有方向,从而更有成功的把握。使它像铁轨一样,沿着创新的方向延伸。中国画的传统是继往开来的路基。
(二)关于创新
中国画的创新,就是中国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如何发展变化的问题。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从而得到新的启发,以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创造与前人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表现方法。中国画代代相承而又代代有新意。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当代人的思维。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时代的感情自有领略,作品的风采亦有各异。实际上中国画的创新,是指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再有所发展。当画家以新的观点和思想感情来处理所选择的题材内容,感到传统的表现方法和技法不够使用,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努力探求新的表现形式,改造旧的表现形式。石涛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绘画的全部历史,就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变革中创新形成的。中国画真正的创新,同时也是使历史重新焕发出光彩,使传统重新跃动着活力,是对历史对传统的已然和未然的一种发现,从而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和提高。现代画家,除了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外,还从中国古典诗词、戏剧、舞蹈、音乐中吸取营养;有的画家从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有的画家,虽然采用的是旧的传统形式,但是表现了新的题材,新的生活内容;有的中国画,即使是用传统形式表现古代题材、历史故事,但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去创作,同样能出新意。
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都得到了消化,变成养料被吸收,促进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如敦煌石窟中就有许多印度的东西。事实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在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互相交流中创新发展的。因为中国画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吸收外来营养和创新,只会使祖国的民族艺术变得更加丰富灿烂,更有生命力。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创作的宽容精神,正是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在自身的演变中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如果中国画没有自己的特色,那就很难设想有其久传不衰的生命力。因而,中国画创新和接受外来的东西,还要使它有特色的发展。
艺术的功能,由于时代不同,可能有所变化。动荡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审美功能突出一些。有时候,画家压根没有考虑要去创新,可是,由于他充分的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深刻的感受,发掘出了别人未曾发掘过的美感,其结果却是必然而又自然地创新了。创新,实际是生活本身提出的必然课题。创新来自画家对于新的生活的新感受。
(三)画家的责任
中国画作者,要提高对传统和创新的认识,力求使中国画创作的起点更高些。要对社会有较深刻的把握和认识,要遵从和把握艺术规律,对当今社会及人生,新的哲学及价值观念等有所研究,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脉搏。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才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画面的生动,即精神所在。“神”与“意”是画家集主要力量刻画的对象;深刻而生动是画家历来追求的效果,求人品、修养、品质的表现。现代社会要求艺术适应面广,我们的作品要给同行看,但更是给不画画的人看,否则必然失去生命力。有的人违反美学规律和造型艺术法则,违反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大众的欣赏习惯,简单的认为“新”就是与众不同。于是就不惜一切手段,施展各种特技。我们说“与众不同”不难,但作品是否美却是最关重要的。
创新不应该作为画家创作时直接追求的目的。画家在进入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应是运用自己能运用的一切绘画语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艺术手段,以尽情的、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一味地考虑如何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甚至追求时髦,则势必在创作动机上受到干扰。在作品效果上暴露出矫揉造作、故寻新奇的痕迹,而这正是艺术上的致命伤。
反映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中国画创新离不开当前的创作实际;离不开人们的审美情趣;离不开当今的社会需要。新技法的产生,新形式的出现,又往往得力于新题材的推动,总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即是作品所表现的是生活中所不能存在的宗教内容,艺术家也总是以他所处的现实生活为其内容依据。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要改变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倾向,要重视绘画的社会功能。有的作品群众看不懂,美术界也看不懂。用“信息论”来看,信息传出去的表征、表意,使双方理解才能起作用,起共鸣。艺术也是一种信息,也存在着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反馈关系与作用。如果画的信息使人看不懂,也就不能产生共鸣,那这样的画还有什么意义?不仅要注意信息传递的“量”,而且还要重视信息传递的“优质值”。缺少优质的信息,对方虽然能理解,但却起不到什么作用。那千篇一律、缺少新意的作品,虽然人人能看懂,但没有意义。
画家要不断重视对新形势的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绘画是视觉艺术,形式的新颖和完美,不但关系到作品内容的表达,还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笔墨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绘画形式上的种种演变,里面都包含着笔墨上出新的成绩。画家应该认识到,传统笔墨之长和笔墨当随时代而变化的规律。要创作富有“意境”的作品。“意境”是艺术深度的具体反映,也是作品感染力的集聚点,它包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意”就是理想,“境”就是现实。好的中国画,都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作品意境的创造,基于作者的素质和修养,以及对景物产生的感受和演化的认识,加以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合适的立意和表现形式。富有意境的作品,既表现画中自然景物的情趣,又富有寄意深远的情意,构成一种清新而幽深的境界,产生蕴藉含蓄的美和惹人遐想的魅力。
作为艺术家,尽管每个人的基本条件和才赋不同,基本功取得的方式不同,但对基本功的要求,却都是不可缺少的。潘天寿先生说过:“画家需要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这里的“功力”即指基本功。它不但包含着高超的技艺、形式美的因素和许多美学价值,也是一个画家一生造诣深浅的标志。有人把基本功比作树的“根”,建筑的“基”。“根”不深,如何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人学习难以提高,其基本功不踏实,根基不深,有碍事物的成长,往往是个重要的原因。
画家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有人打个比喻:学画的历程好比长途赛跑,艺术修养高的人,越是接近冲线越有后劲;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好比生豆芽,开始好像劲头挺足,但长不了几天,就没有后劲了。陶潜说的“功夫在诗外”,对画家也是适用的。一般讲,艺术修养包括技术修养和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如古代名作与画论方面、其它姊妹艺术、书法修养及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有进步而健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
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不仅提供了新的表现内容,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从而对艺术提供了新的要求。要求现代的中国画表现出对古人更深刻的哲理性与象征性。要能体现出当代社会前进的脉搏与萌动中希望,给人们以有关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新的启迪。
中国画进入市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对中国画的创作,有促进的一面,也有冲击的一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有出息的中国画家要求高品位、高质量,要坚持艺术创作的严肃性。把较高的艺术作品推向市场,逐渐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今天的画家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革新的胆识、广博的学识、勤奋的实践和不畏艰难的探索,创作出不愧为这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的艺术作品。
(一) 关于传统
艺术中“传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指以往形成的一定表现技法,又指比较一致的民族审美习惯,同时还泛指整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精神或意识等。所谓“传统”,是我们世代相传共同统一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法则。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能源”。它不但存在于历史生活中,也存在于当代生活中。传统不是凝固、僵死而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活力的遗传因子,它的生命在于新陈代谢。时代的发展是连续的,新的东西总是在旧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画的真正传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融合精神。这个发展着的艺术体系,没有终点,而是一脉相承。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内容和形式、题材和体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我国各个时代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和国际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传统的概念,要随着现代中国画家观念的更新而拓宽它的内涵,向着中国现代的方向发展。
尊重传统也就是尊重创新,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传统的创新,任何令人震惊的新创造,都不能和传统文化脱节。否定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否定中国画的民族性而使中国画丧失艺术特征,不会赋予中国画新的艺术生命。正确意义的继承,自身也就是一种创造。历史悠久的传统,都是一代一代创新的结果。现在的创新,以后也要变成传统。过去的传统,曾包含着当时的创新;未来的传统,也会包含着现在的创新。创新与传统是分不开的,不要传统,是无源之水;不要创新,是有源无流。
有人把中国画的现代性和传统性对立起来,仿佛不和传统割裂就没有现代的生命力,有的人完全否定传统,说自己画不好是传统害了自己。我们说,在古人之前没有古人,但从没有传统到有传统,这个过程很不容易的。时代进展了,有些东西不适用了,这不能错怪古人,他们并未用什么束缚后人啊!科学家牛顿说:“个人的成就,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得到的。”对于传统,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利用它、补充它、完善它、发展它,但不可以完全抛弃它。几千年来,我国绘画优良的艺术传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藏。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研究和实践;通过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经验积累,不仅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也总结出许多失败的教训。每一个技法,每一个发现,每前进一步,前人都曾付出巨大的代价。今天中国画的面貌,是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晶啊!两千年的绘画史,历史多少名家的智慧,总比我们今人所知道的丰富的多。那么多宝贵经验不继承,岂不是傻子?古人所积累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是我们今天创作出新的重要条件。
否定传统的人,往往与他们对传统的无知有关系。事实证明,割断历史的做法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位画家说:“我抛开传统搞现代,结果此路不通,走了一段弯路,现在我又转回来了。”
学习传统,学习前辈艺术家,“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语)。也就是说,既要认真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又不食古不化,不做古人的代言人或其作品的翻版,而是要消化吸收,要“留精去粕古为今用”。既要看到传统中的消极因素,也要看到它的积极因素。对于传统中消极、保守的因素,要大胆的突破其束缚。不能站在传统的立场上批评现代,也不能站在现代的立场批评传统。传统和现代本来就是一条河,一条川流不息的河。传统的核心是民族艺魂、中华品格、审美特质、笔墨语言、特殊形式等,应该得以弘扬并赋以时代精神。我们尊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是为了使创新更有基础,更有方向,从而更有成功的把握。使它像铁轨一样,沿着创新的方向延伸。中国画的传统是继往开来的路基。
(二)关于创新
中国画的创新,就是中国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如何发展变化的问题。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从而得到新的启发,以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创造与前人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表现方法。中国画代代相承而又代代有新意。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当代人的思维。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时代的感情自有领略,作品的风采亦有各异。实际上中国画的创新,是指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再有所发展。当画家以新的观点和思想感情来处理所选择的题材内容,感到传统的表现方法和技法不够使用,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努力探求新的表现形式,改造旧的表现形式。石涛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绘画的全部历史,就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变革中创新形成的。中国画真正的创新,同时也是使历史重新焕发出光彩,使传统重新跃动着活力,是对历史对传统的已然和未然的一种发现,从而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和提高。现代画家,除了学习传统绘画艺术外,还从中国古典诗词、戏剧、舞蹈、音乐中吸取营养;有的画家从民间美术中吸取营养;有的画家,虽然采用的是旧的传统形式,但是表现了新的题材,新的生活内容;有的中国画,即使是用传统形式表现古代题材、历史故事,但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去创作,同样能出新意。
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都得到了消化,变成养料被吸收,促进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如敦煌石窟中就有许多印度的东西。事实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在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互相交流中创新发展的。因为中国画有着非常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吸收外来营养和创新,只会使祖国的民族艺术变得更加丰富灿烂,更有生命力。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创作的宽容精神,正是在不同文化的冲击下,在自身的演变中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如果中国画没有自己的特色,那就很难设想有其久传不衰的生命力。因而,中国画创新和接受外来的东西,还要使它有特色的发展。
艺术的功能,由于时代不同,可能有所变化。动荡的时代、变革的时代,审美功能突出一些。有时候,画家压根没有考虑要去创新,可是,由于他充分的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深刻的感受,发掘出了别人未曾发掘过的美感,其结果却是必然而又自然地创新了。创新,实际是生活本身提出的必然课题。创新来自画家对于新的生活的新感受。
(三)画家的责任
中国画作者,要提高对传统和创新的认识,力求使中国画创作的起点更高些。要对社会有较深刻的把握和认识,要遵从和把握艺术规律,对当今社会及人生,新的哲学及价值观念等有所研究,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脉搏。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才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画面的生动,即精神所在。“神”与“意”是画家集主要力量刻画的对象;深刻而生动是画家历来追求的效果,求人品、修养、品质的表现。现代社会要求艺术适应面广,我们的作品要给同行看,但更是给不画画的人看,否则必然失去生命力。有的人违反美学规律和造型艺术法则,违反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大众的欣赏习惯,简单的认为“新”就是与众不同。于是就不惜一切手段,施展各种特技。我们说“与众不同”不难,但作品是否美却是最关重要的。
创新不应该作为画家创作时直接追求的目的。画家在进入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应是运用自己能运用的一切绘画语言,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艺术手段,以尽情的、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一味地考虑如何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甚至追求时髦,则势必在创作动机上受到干扰。在作品效果上暴露出矫揉造作、故寻新奇的痕迹,而这正是艺术上的致命伤。
反映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中国画创新离不开当前的创作实际;离不开人们的审美情趣;离不开当今的社会需要。新技法的产生,新形式的出现,又往往得力于新题材的推动,总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即是作品所表现的是生活中所不能存在的宗教内容,艺术家也总是以他所处的现实生活为其内容依据。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要改变脱离群众脱离生活的倾向,要重视绘画的社会功能。有的作品群众看不懂,美术界也看不懂。用“信息论”来看,信息传出去的表征、表意,使双方理解才能起作用,起共鸣。艺术也是一种信息,也存在着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反馈关系与作用。如果画的信息使人看不懂,也就不能产生共鸣,那这样的画还有什么意义?不仅要注意信息传递的“量”,而且还要重视信息传递的“优质值”。缺少优质的信息,对方虽然能理解,但却起不到什么作用。那千篇一律、缺少新意的作品,虽然人人能看懂,但没有意义。
画家要不断重视对新形势的探索,不断丰富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绘画是视觉艺术,形式的新颖和完美,不但关系到作品内容的表达,还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笔墨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绘画形式上的种种演变,里面都包含着笔墨上出新的成绩。画家应该认识到,传统笔墨之长和笔墨当随时代而变化的规律。要创作富有“意境”的作品。“意境”是艺术深度的具体反映,也是作品感染力的集聚点,它包含着作者的真实情感。“意”就是理想,“境”就是现实。好的中国画,都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作品意境的创造,基于作者的素质和修养,以及对景物产生的感受和演化的认识,加以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合适的立意和表现形式。富有意境的作品,既表现画中自然景物的情趣,又富有寄意深远的情意,构成一种清新而幽深的境界,产生蕴藉含蓄的美和惹人遐想的魅力。
作为艺术家,尽管每个人的基本条件和才赋不同,基本功取得的方式不同,但对基本功的要求,却都是不可缺少的。潘天寿先生说过:“画家需要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这里的“功力”即指基本功。它不但包含着高超的技艺、形式美的因素和许多美学价值,也是一个画家一生造诣深浅的标志。有人把基本功比作树的“根”,建筑的“基”。“根”不深,如何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人学习难以提高,其基本功不踏实,根基不深,有碍事物的成长,往往是个重要的原因。
画家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有人打个比喻:学画的历程好比长途赛跑,艺术修养高的人,越是接近冲线越有后劲;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好比生豆芽,开始好像劲头挺足,但长不了几天,就没有后劲了。陶潜说的“功夫在诗外”,对画家也是适用的。一般讲,艺术修养包括技术修养和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如古代名作与画论方面、其它姊妹艺术、书法修养及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有进步而健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
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不仅提供了新的表现内容,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从而对艺术提供了新的要求。要求现代的中国画表现出对古人更深刻的哲理性与象征性。要能体现出当代社会前进的脉搏与萌动中希望,给人们以有关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新的启迪。
中国画进入市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对中国画的创作,有促进的一面,也有冲击的一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有出息的中国画家要求高品位、高质量,要坚持艺术创作的严肃性。把较高的艺术作品推向市场,逐渐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今天的画家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革新的胆识、广博的学识、勤奋的实践和不畏艰难的探索,创作出不愧为这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