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生福画说老上海故事

来源 :连环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4r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这座传奇的城市,从开埠到解放的一百余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然变成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百年后的今天,昔日老上海的旧影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回味那些过去的岁月,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本期与大家分享的连环画,是由画家范生福根据亲身经历,描绘的上海滩各式各样小人物的生活场景,展现百年老上海的时代图景。让我们跟随画面,穿越历史,一同感受老上海的市井风情。
  01捏面人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颜料、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式面团。捏面人在手中经捏、搓,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便脱手而成。
  清朝末期,北京的民间面塑艺人汤有益曾对面塑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被人尊称为“面人汤”。南派宗师赵阔明被称为“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师”,是出生于北京的满族人,拜了一位姓韩的师傅学捏面人。1938年,赵阔明来到大上海,从摆地摊出售面人开始,最后登上南京路永安公司的大堂现场卖艺,成为上海的面人高手,人称“面人赵”。
  02烟纸店
  不少上海人的回忆,总也离不开弄堂口的烟纸店。因为是夫妻中老婆经营,所以也叫“夫妻老婆店”。烟纸店门面小,前半间营业,后半间生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烟纸店经营日常用品种类繁多,烟、酒、自来火、肥皂、草纸、雨伞、人丹、雪花膏、蛤蜊油、铅笔、橡皮、练习本,小孩子喜欢的各种零食玩具。开门早,关门晚,居民晚上要灯泡、洋蜡烛等急需的东西,只要敲一下小窗,所需的东西立马能买到。烟纸店很受市民欢迎,对我们这些老上海人实在无法忘却,这烟纸店是老上海当时的一道风景线。
  03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迎祥纳福,辟邪除灾,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春联的时候,意味着春节即将到来。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04打弹子
  弹子是由玻璃制成的彩色小球,直径大约是一厘米左右。打弹子的游戏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16世纪,当时有两名年轻人,同時喜欢上一名女孩子,便决定用弹子比赛分胜负,打弹子的游戏便因此产生。弹子有多种玩法,让孩子们玩得乐趣无穷。通常玩法是“出纲”“打老虎洞”: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弹子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五个小圆洞,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弹子吃掉,就叫“打老虎洞”。
  05老鹰捉小鸡
  童年乐趣多,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好开心。一个扮演老鹰,一个扮演母鸡,剩下的小伙伴扮可爱的小鸡,拽着前面小鸡的衣服,躲在母鸡后面。队伍像一条长长的龙尾巴左右摇摆,当老鹰冲向小鸡们的时候,母鸡展开双翅拼命保护小鸡们,小鸡们尽情地跑呀、闪呀、躲呀、追呀,玩得可快乐啦。这个游戏不但给我们快乐,还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
  06布袋戏
  布袋戏又叫被单戏。儿时多观之。一个四方形的蓝布罩,上面是一个简陋的小舞台,也有“出将”“入相”的幕布。这是一种只有一个流浪艺人表演与乞讨的街头演出。内容多为老虎吃人、将军打老虎,在锣鼓声和又唱又叫的人声中,最后老虎被打死。然后从蓝布罩中伸出一个人头,向你讨钱。
  07街头套藤圈
  在街头弄堂口有套藤圈的摊子,套藤圈上海人叫套烂泥菩萨。小贩把一些儿童玩具、泥娃娃、泥菩萨等放在地上,选择一定的距离,画一道线,花一角钱向小贩买几只藤圈,你站在线上扔藤圈套玩具,套上什么得什么。套圈是用弹性很足的藤条做的,在一定距离外是很难套上摆件的,远的套不住,近的套上会往外弹,难度极大。我小时候也玩过,好不容易套住个小的,比从商店里买一个还要贵。
  08修棕绷
  “阿有坏噶棕绷藤绷修口伐?”肩上背着棕绳、藤条的棕绷匠走街串巷吆喝着。棕绷、藤绷床透气性好,是天然材料编制的,但用久了会松,会塌下去,于是就有了修棕绷、藤绷的行当。修好了又可用很长时间。如今席梦思取代了硬板床,修棕绷、藤绷的行当也随之消失。
  09竹蜻蜓
  竹蜻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儿童玩具,也是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在螺旋桨状的竹片中插入细竹棒作轴,状似蜻蜓。玩时,双手搓转竹轴,然后手一松,竹蜻蜓就会飞上天空,旋转一会儿才会落下来。儿时,我自己会做也喜欢玩。
  10拗手劲
  拗手劲是男孩子显示自己力量的一种游戏。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摆好架势就能比输赢。我小时候也喜欢这种游戏。我长得矮小,手腕还是蛮有力的,我多次因拗过比我高大的小伙伴而沾沾自喜。
  11剪鞋花样
  买绣花鞋价钱贵,小户人家的姑娘们只有自己做。鞋面上的花样必须亲自动手,姑娘们就去街头小巷寻找剪鞋花样的师傅。
  剪鞋花样的师傅在街头避风处,将剪出的各种吉祥花样:富贵牡丹、鸳鸯、喜鹊、鲤跃龙门等白色剪纸,贴在红、绿的鞋面纸上,挂满绳子任你挑选。自己拿小剪刀,小心又熟练地将一张白纸剪成一幅幅鞋花样,给姑娘们增添美丽和快乐。
  12石库门旗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穿着旗袍的风气盛行。程乃珊曾说过,“上海女人不仅天生是穿旗袍的,而且天生是应该穿旗袍的”。当时几乎所有年龄的女人,包括小学生、纱厂女工等都穿旗袍,旗袍成了上海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石库门是上海典型的具有海派文化元素的民居,因条石周箍和乌漆木大门而得名。上海弄堂石库门里故事多,当年大明星胡蝶、名人陆小曼等都曾居住石库门。
  13擦笔铅照画
  以前,南市城隍庙一带,有很多开店设摊画擦笔铅照的行业。店铺门口挂着电影明星和不知名的人的肖像。画铅照的就是凭照片据“九宫格”放大,拿着蘸有炭粉的画笔,用放大镜看,一格一格照着小格子下的照片,画在纸上大格子里,完成后就是一张擦笔肖像画。
  旧时,在祭奠仪式上,不大见悬挂亡者遗像而多用灵牌,但丧事办过,需要有幅故人像作纪念,人不在了,只能根据留下的照片,放大画成铅照。
  14大世界里出角儿
  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创办人是黄楚九。新中国成立后曾改名“人民游乐场”。
  “大世界”曾经是旧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里面设有许多小型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曲艺、歌舞和游艺杂耍等,还设有电影院、商场、哈哈镜、小吃摊和中西餐馆等。
  “大世界”更是许多名角儿的发迹之地,人称“冬皇”的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登上上海大世界的舞台,成为响当当的角儿。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沪剧名家杨飞飞、滑稽泰斗杨华生等,一批在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角儿,都是从这里走入人们的视野。
  15皮鞋匠
  修鞋匠俗称“皮鞋匠”,流动摊贩,一副担子,大竹篮里装着铁钉、铁掌、碎皮等修鞋材料和工具。穷人终日奔走劳碌,鞋破了,舍不得扔掉,找皮鞋匠钉个掌,打个虎皮头,再凑合穿些日子。
  16堂倌的绝技
  “堂倌”是旧时对饭店、酒楼中的服务员的称谓。只要顾客进了饭店的门,就能看到堂倌的一脸笑容。引座、挂衣帽、落座、摆台、点菜、算账、送客……全由堂倌一个人招呼接待。从前是没有菜谱的,菜谱都在堂倌的脑子里,几十种菜品、菜价报得丝毫不差。顾客点菜终了,堂倌按顾客的席次和所点菜名接二连三对厨房呼叫,厨师在厨房用勺敲锅,连声答应。
  不消多时,堂倌上菜。他右手托盘,托盘里摆满汤菜。左手从手心到肩摆着一长叠盛有白饭的碗盏。他脚步轻快,还要上楼。一路上只听得饭碗叮当相碰,却不翻落。盘中菜汤晃荡,却点滴不漏。
  17更夫
  我国古代计时是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夜分为五更,即从晚上7时至次晨5时,每更约2小时,打更者用敲锣或打梆子的方式报时,一更敲一次,二更敲两次,至五更天已亮。打更是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打更者就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更夫也出現过名人,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曾是更夫,他整整干了15年的更夫。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
  20世纪30年代中期,打更这门古老职业逐渐消失。重庆磁器口古镇还保留了传统打更文化,听说许多人更是慕名而去,专门夜游磁器口,听听打更声。
  18大阳伞拔牙
  旧时老上海没有牙科医院,只有私人开设的镶牙店,代客拔牙、装牙、价钿贵,平民百姓看不起,只好到城隍庙一带找“大阳伞”牙医。操此业者,竖起一顶大油布伞,挂着“无痛拔牙”广告,自称为十代祖传的牙医,因无名无姓,人们就称他们为“大阳伞”。他们收费低廉,医术不高,捏着一把没有消过毒的钳子,不管你痛不痛,有无危险,不上麻药,伸进你的嘴里,要你大咳一声,就用力地把牙拔下,痛得你哇哇直叫,满嘴是血。
  19上海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是流行于上海的一种地方传统小吃,上海生煎馒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原为茶楼、老虎灶兼营品种,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有了生煎馒头的专业店,馅料以鲜猪肉加肉皮冻为主。
  生煎馒头外皮底部煎得金黄,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葱,闻起来香香的,咬一口满嘴汤汁,颇受上海人喜爱。经营这种风味小吃的店铺在上海遍地都是。
  20斗鸡
  斗鸡是男孩玩的游戏。斗鸡通常一对一斗,也有结队斗的。斗鸡首先要摆开架势,一条腿弯曲,放在另一条腿上,一只手握住弯曲的腿,开成一个三角形,突出部分象征鸡的嘴。斗鸡拼的是力量和脚劲,靠的是平衡,还加点技巧,谁能具备上述条件,往往就是胜利者。若两队斗鸡,则是一场混战,双方各显神通,场面激烈。这种游戏,女孩玩的极少。
  21小书摊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
  当年上海街头巷尾遍布小书摊,这些小书摊成了最受男女老少欢迎的流动图书馆。摊主在可以对折夹起收摊的书架上横排着上百本小人书,几张小板凳,让大人、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一分钱可以看几本,多付几分钱还可以租回家看。
  “小人书,大天地”,历史知识、文学故事、社会风情全都浓缩在了巴掌般大的连环画上,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心中最为深刻的儿时阅读记忆,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我儿时就是小人书迷,我照着小人书的图描绘,一年、二年……后来我成了连环画家。“小人书”是我的启蒙老师。
其他文献
新、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关于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的一段记载中,分别讲到:"南衙、北门兵"与"南衙、北门兵马"。此处之"南衙"为"番上宿卫"的府兵,即南衙禁军,"北门"乃指北门屯营之兵,亦即戍守玄武门的左右屯营之兵。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中华书局本新、旧唐书标点者均在"南衙"与"北门"之间加了一个顿号,则显谬。  要澄清其错误之所在,搞清唐初"南衙"与"北门"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新唐书·
期刊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课,在讲这节课时,我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很好的作用。  一、国内  (一)经济方面:  材料1.(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
期刊
《马介甫》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讲的是直隶大名府秀才杨万石因惧内而终日忍辱偷生,致全家老少遭其妻尹氏虐待。狐仙马介甫得知尹氏恶及全家,便告知杨万石施法术疗治其妻凶悍怪癖,然杨万石不忍妻子受难,遂违马泄密,法术失灵,杨万石全家又陷入家暴灾难中。  1 直隶大名府有一名叫杨万石的秀才,一向怕老婆。他的妻子尹氏奇悍无比,稍不顺心便对家人棍棒相加,大打出手,家中老小常常遭其虐待却怒不敢言!  2 家门不
期刊
明代才子唐伯虎思维敏捷,聪明过人,诗画精通。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祝寿本是件庄重的事,唐伯虎却以先抑后扬的笔法来写祝寿诗,起初给人造成一种大失所望的感觉,可之后,唐伯虎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一波三折之势,把气氛烘托到最高点。真可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曲折才动人”。  阅读拓展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文学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
期刊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的名窑,是传统制窑工艺的珍品,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而得名。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时期,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历史长达1600年,在宋代达到制瓷顶峰,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窑系。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  1 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龙泉县有一个老窑工叶有根,日夜为官宦人家烧造龙泉青瓷为生,他有一个善良、美丽而
期刊
2000年8月16至20日,由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元史研究会及香港教育学院共同举办的"马可波罗与13世纪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英国、意大利、瑞士、日本、韩国、克罗地亚等国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各大学、科研院所、机关团体及新闻出版界的60余位学者专家。本次讨论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9篇,与会学者专家围绕马可波罗来华与否,马可波罗及其《寰宇记》,《寰宇记》所描述的13世纪中
期刊
区域文化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诸多的研究中,齐文化研究已经历了近二十个春秋,这一时期大量相关论著的发表和出版,表明这一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将这种研究提升到系统、整体的学科化的角度来进行,尚有一定的距离。最近由宣兆琦、李金海研究员主编的《齐文化通论》(新华出版社〖XZ(〗2000〖XZ)〗年版)一书的出版,正是向这个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可以说它是建立齐文化学科的奠基之作。  《齐文
期刊
请温柔靠岸,屏住呼吸。  像只猫,误入我的身体,并没有溅出水花。  这是座陋室,  孤立、无望,被时光雕琢。  在成为碎片以前,  我要通过美,与你隔水同居。    编辑:凌荷
期刊
口述/姗姗 记录/海中鱼    我和苏林是结婚五年后感情出现问题的。五年的柴米油盐,磨尽了全部的激情。也许还有另外一个解释,那就是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总之,他爱上了别的女人。   苏林和那个女人出国后,一直没有消息。我知道如果有消息,就是要求离婚。我默默地等待着一个结果,我之所以不提出来,是因为我了解他,等他提出来,那么我就有理由谈条件,比如房子、存款,尽可能地多得。这个想法越来越清晰地靠近我。爱
期刊
暖秋终于过去了,天开始变冷。  早上,走在细细的雨中,风吹过来的时候,紧了紧身体。  路上,很多人撑伞,我没有伞,总是在可以不撑伞的时候就不带伞。  从来都不喜欢下雨天,从7岁那年黑色的旋转风刮倒家里的房子后,就开始排斥雨天。  公交车上很挤,我站着听着歌,呆呆地望着窗外,没有任何表情,脸上却一片冰凉。  我想,昨天与羽翼的一段对话,还在我眼前,所以,我眼前的世界才会突然模糊。  也或许我是害怕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