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章守望幸福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k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農業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曾經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近50年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已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這成為了台灣農業的一大特色。
  然而,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行業裏面,卻有人在此「特色」上大做文章。楊文章,一個堅韌不拔的企業家,不計回報地投入17年光陰的故事。作為在大陸打拚的台商,他的故事是絕無僅有的。
  楊文章是一位企業家,也是農場的主人,他將所有的資金與精力都投入在這個農場裏,並辛勤地培育了17年,沒有任何回報。經過漫長的等待和守望,他終於站上了喜悅和幸福的制高點。
  2014年1月1日,有著「世外桃源」之稱的農場「田野綠世界」終於迎來了試營業。對於農場的創辦人楊文章來說,這一天顯然是意義非凡的,17年的付出與等待終於「開花結果」了,這也意味著自己堅持投入的「田野綠世界」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這一切宛如新生。
  憑著一股熱忱,抱有傳承大自然生態的使命感,楊文章創造了今天的「田野綠世界」。作為早期進入大陸設廠的台商之一,無論在生養他的台灣或者再創事業高峰的大陸,楊文章始終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堅持不懈,一絲不苟。
  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楊文章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園區裏的每一處,時而感慨過去17年中那段艱辛的歲月,回憶著自己曲折的心路歷程。
  轉型升級之路
  與大多數台商的經歷類似,楊文章也經歷了把企業從台灣遷移到大陸的過程。他早期在台灣從事家具玻璃生意,產業有相當大的規模,幾乎壟斷了台灣大部分玻璃市場甚至東南亞市場,年營業額可達2~3億新台幣;而後隨著版圖的日漸壯大,加之受台灣勞動法、股票、人工等因素影響,楊文章開始「轉移陣地」。
  基於對大陸玻璃市場需求的判斷,1993年楊文章將台灣的廠轉移到東莞大嶺山開始生產玻璃。楊文章介紹,那時候市場供不應求,台灣玻璃進口到大陸很受歡迎,因此一來就有生意做,無需再去找訂單。來到大陸後,楊文章逐漸深入研究各行業,開始著眼於未來。他了解到,在大陸,類似玻璃製造這種傳統產業可能會像台灣一樣,只有十幾年發展空間而已。「十幾年以後要怎麼辦?除非你的工廠和你的產業成功升級,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包括你的硬體設備以及其他的軟體部分都必須跟著升級;玻璃也有各種類型,設備都不一樣,所以當初覺得說家具玻璃以後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隨著一步一步的發展,楊文章開始佈局未來。他認為,台灣的休閒農業在大陸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因為台灣土地少,而大陸土地多,人口也多,面積夠大,能讓休閒農業發展得很好,因此他便開始找土地,尋求發展機會。
  天時地利
  優勢明顯
  台灣在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而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台灣農業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80年代以來,台灣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迅速下降,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對農業有著一股熱忱的專業戶,去海外構建夢想,就成了好的選擇。
  那麼問題來了,大陸幅員遼闊,為何選擇落戶在廣東呢?楊文章解釋道,當時很多台商選擇大陸,首先要考察大陸的地理環境,哪些地方適合農業的環境,從離台灣島最近的福建省、廣東省開始考慮,並且兼顧政策優惠、發展環境。「那個時候恰逢廣東省的佛岡縣發展鄉村風情長廊實驗區,佛岡縣又是清遠市所轄的八個縣之一,位置又在廣東中部,珠三角的三角邊緣,地形又大多都是低山、丘陵。氣候更不用說了,全年平均氣溫都在20度左右,雨量又很充沛,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農作物。對於以休閒度假、鄉村風情為主題的長期建設發展規劃來看,這個地方最合適不過了。」
  大時代背景提供了極為優越的條件,加上地理環境的得天獨厚,天時地利,自然讓楊文章有了堅定夢想的信心。
  1998年,「田野綠世界」開始興建,但事實上,從規劃到真正動工的過程中,楊文章仍面臨著許多問題。由於對大陸的土地政策認識並不是十分明確,導致楊文章在征地過程中有過許多顧慮。楊文章回憶道,「1997年7月1號我們的合同落實好,98年開始動工,農業用地的使用期限是50年,租的話是70年。儘管你國土證寫著50年,但到期之後土地是什麼政策誰也不清楚,當時就想把重點的地方都買下來,這邊一塊,那邊一塊,其他的地就用租的方式來征。」
  但是,後來楊文章發現,其實這樣的佈局並不十分正確。起初他認為,土地的指標就這麼多,自己不可能征得到這麼多土地,而實際上有很多土地並沒有指標。「那時候價格真的很便宜,水田一畝1~2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而其他的都只是幾千塊;如果當初征了1000多畝地,那這個園區現在的增值規模就不一樣了。」
  楊文章坦言,剛開始的投入並不順利,從園區的設計開始,到種樹木歷經千辛萬苦。當地的老百姓也相當不配合,好不容易種的樹木輕輕鬆松就被人砍掉了。儘管他也搜集了圖片資料,但被砍掉的樹木都是一棵一棵的,無法以面積來具體計算,難以構成違法行為,這讓他感到十分棘手:「你對他做出硬一點的動作,後面可能還會更激烈地砍。早期種的三角楓被他們砍斷了,一顆樹種了十幾年,他就給你砍了,那你也沒辦法 ,政府對於這一塊也沒有大力去解決。」這種經歷第一次讓楊文章深刻體會到,台商在大陸打拚是如此艱難,很多事情都不得不靠自己單打獨鬥,獨自面對。
  在台灣甚至大陸,產業上都是工廠占的比例比較大,休閒產業占比少,這讓楊文章的融資非常困難;而且,對於剛開始營業的「田野綠世界」來說,各方面難度都很大,它並不像生產工廠那樣,可以評估出詳細的收益報告。直至今日,楊文章還是獨自支撐著這片農場,找不到合作夥伴,各方面的操作都進行得十分辛苦。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耗費17年的時間,打造一個5300畝的農場,這恐怕在整個大陸來講都算是「獨一無二」的了,無論是陸商還是台商,能做到這樣的人恐怕也是微乎其微。對於楊文章來說,17年的付出達到今天的成就,是真正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要知道,早期交通還不是十分便利的時候,要開墾如此大面積的土地的確充滿著相當大的挑戰。楊文章回憶道,早期從東莞來到佛岡縣,開車要開4個小時,在道路及高速公路尚未發展完善時,走山路非常危險,尤其是晚上。正因為這樣,很少有人來到這裡投資興業。
  楊文章說,園區的每一塊區域的設計到施工建設他都全程參與,包括哪一棵樹木要種在哪裡都是自己親自處理。「因為我怕他們種錯,外環路都是我自己勘探,一邊看一邊設計,開完路之後我會再來看;之前沒有叫人來設計畫圖,就是自己去看,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都是親力親為,每一個點怎麼規劃設置都是我親自去落實指揮。」楊文章感歎道,做休閒產業遠遠要比做工廠辛苦,因為工廠都是固定的生產線,看一下監督一下就好;但是做休閒農場,哪個地方弄錯了想要恢復原狀就會很麻煩。「熬17年太艱難了!這跟人的個性有相當大的關係,我過去的堅持,就是想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從兩手空空打拚到現在,過程十分辛苦。當然,一個人要堅持一個事業這麼久,肯定也知道會很辛苦,但如果你很清楚未來的發展前景,那一切苦難就都不重要了。」
  農場在荒山開拓時期,一群刻苦且敬業的工作人員在這裡種植了3萬株台灣原生種果樹,他們將心意與汗水深耕在這片土地上。10年後,這片果園終於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提到這片果園,楊文章介紹道,這個果園儘管規模大,但並不是支撐整個園區發展的經濟來源。「這個果園靠天吃飯,隨便來個天氣災害,整個就廢了,投的錢都打水漂了。水果的收成根本付不了工資,每年營業額最多100多萬(人民幣,下同),少的話也就50、60萬,根本不夠開銷,包括人工費用、肥料、樹木、園區的水管等,這些耗費都很大。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撐著,沒有辦法做到今天這樣。」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經過10多年的規劃發展,從當初的荒山開拓時期到現在,「田野綠世界」已經初具規模,成為適合度假遊玩等休閒活動的理想場所。目前「田野綠世界」的內部交通佈局,從大門口至會館的1.5公里道路,鋪成了5米寬的水泥路面;而其他道路為了呈現出原生態的感覺,則不鋪設水泥路面;除了步行遊覽,還提供電動車觀光路線。
  對於很多人困惑為何園區其他路不是水泥道路,楊文章解釋道,園區本來就要打造原生態的環境,為人們留出一個最貼近自然的空間。這同樣也是考慮到後輩的發展,他認為,一個企業人生存70、80年,留下來的東西必定還能讓後人發展,不能只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利益,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的發展也要考慮到以後。
  楊文章的想法,逐漸讓周圍的村民理解,他們明白,如果不是被楊文章建成了園林,這塊荒林可能早就被砍完了,甚至被開墾了,他們慶幸這一塊土地被楊文章保留了下來。楊文章說,「農場是要賺錢,但是除了賺錢,還得考慮到後輩們的發展。我跟在我這裡工作的村民講,『你們現在做的不僅是為了我,同樣也是為了你們的子孫後代;這塊土地我拿不回台灣,最後還是歸這邊的農民所有,現在我還付給你們薪水,而你們做的也是有益於子孫後代的好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年的努力規劃,楊文章不僅收穫了自然的饋贈,更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平和與慰藉。
  以農業帶動休閒
  打造新的生活方式
  「田野綠世界」坐擁著5380畝土地,其中包括生態觀光農業項目,經營範圍為休閒農場、農牧觀光,主要產品有台灣果苗、台灣水果等。楊文章介紹說,園區目前已啟動30多項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打造以「台灣農村特色的生態休閒度假村」為主題的旅遊景點。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休閒養生成為新時尚,越來越多的人懷念鄉村淳樸的民風與新鮮的空氣,懷念田園四季的景色與恬靜的日子;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願意將空閒時間花在戶外遊玩等項目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田野綠世界」正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
  楊文章介紹道,現在園區建設的項目中,親子遊占的比重非常大,「田野綠世界」對於整個園區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視,這裡非常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來遊玩,學習科學知識。「所謂教育從小朋友做起,飲水思源,教育孩子們認識大自然的饋贈,認識到春耕才有秋收,從中收穫感動,那才是最好的教育。園區還有台灣島、兒童戲水區、迷你漂流等景點,為農家樂、親子樂提供了最佳場所。」
  據統計,以「田野綠世界」農場為中心,周邊3個小時車程的距離來算,覆蓋的人口大約有3500萬人,這對於「田野綠世界」園區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儘管農場才開業不久,來遊玩的人也不多,但楊文章淡定地表示,景區臨近人口較多的廣州地區,而且到東莞、深圳的距離都不遠,未來把行銷做好,人流量自然不是問題。以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國家對於農業休閒產業的政策會有傾斜,發展的潛力不言而喻。
  楊文章坦承,目前園區才剛剛試營業,作為從工廠轉型到休閒農場的企業來說,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園區的整個規劃可以容納5萬人,但如果真有5萬人流量的話,園區各方面還需要配套和完善。但作為一個新的景區,第一階段的任務就是把價格調下來累積人氣,目前還是按照發改委定的標準,以50元來做行銷。」
  楊文章還透露,自己早期曾計畫找東莞的台商來集資,然而這個方案卻未曾實施。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很多台商在做轉型,楊文章也曾想把股份分出去,讓多個股東來參與運營,這樣以多股東帶動的形式就會很快獲利,然而由於種種因素也未能實現。「像東莞台商大廈這樣用台商來集資模式的成功在於,一個大樓的商業模式,盈利的週期可以計算得很準確;但是農場沒有辦法算那麼精準,就算股東進來我也沒辦法告訴他們盈利狀況會怎樣。但像我們現在這樣,已經開始在回收了,如果說有人願意進來買我們的股份,我也可以讓20%~40%的股份給他。」   鄉村體驗 回歸自然
  在採訪之餘,本刊記者有幸隨著楊文章體驗了園區的各個景點和功能區。看似與其他景點大相徑庭,卻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從大門進,映入眼簾的便是大片湖景山色,漁人碼頭、幸福橋、天鵝湖等景點相繼出現,特色鮮明;走過3.8公里的內環道,圍繞在道路兩旁的是種植的果園,品種豐富。楊文章介紹,園區內不僅提供甘甜味美的台灣水果,未來也將規劃開放旅客採摘,並先於農場產品展銷區提供新鮮水果、農場副食品等農產品;進入森林步道,擁抱最原始的自然山林,腳踏芬芳無污染的土地,呼吸恬靜、自然的空氣,能感受到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順著蜿蜒的石階拾級而上,偶爾幾個轉角似乎沒有路,但繼續前行卻柳暗花明,出現一條條小路;順路而上,是園區的生態區,區內各式各樣的花卉與植物,琳琅滿目。據了解,園區還設有有趣的蟲魚鳥獸、牛車古道以及各種各樣的親子體驗項目,為兒童遊樂提供了豐富的場所。
  縱觀整個園區可見,《桃花源記》中描述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正是「田野綠世界」的真實寫照。
  17年的守望,楊文章堅信,未來,「田野綠世界」一定會更美好,會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幸福與快樂!
  ◆國際休閒農業發展
  (1)起步階段:19世紀50年代,代表:法國巴黎貴族返鄉遊,意大利成立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
  (2)發展階段:二戰後,特點是觀光農園;
  (3)擴張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具體表現為休閒項目加入農場、莊園的規劃,觀光休閒農業繁榮;
  (4)成熟階段:80年代以後,度假農莊、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興起。
  ◆大陸休閒農業發展
  20世紀90年代大陸休閒農業開始發展,到21世紀初,休閒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佈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目前,全大陸休閒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已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閒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遊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人民幣左右。目前,休閒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陸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快速發展。根據《全國休閒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休閒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閒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休閒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總的來看,大陸旅遊需求穩步增長,同時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市場規模還和經營效益均呈現出良好趨勢,發展前景良好。
  2014年1月1日,有著「世外桃源」之稱的農場「田野綠世界」終於迎來了試營業。對於農場的創辦人楊文章來說,這一天顯然是意義非凡的,17年的付出與等待終於「開花結果」了,這也意味著自己堅持投入的「田野綠世界」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這一切宛如新生。
  憑著一股熱忱,抱有傳承大自然生態的使命感,楊文章創造了今天的「田野綠世界」。作為早期進入大陸設廠的台商之一,無論在生養他的台灣或者再創事業高峰的大陸,楊文章始終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堅持不懈,一絲不苟。
  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楊文章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園區裏的每一處,時而感慨過去17年中那段艱辛的歲月,回憶著自己曲折的心路歷程。
  轉型升級之路
  與大多數台商的經歷類似,楊文章也經歷了把企業從台灣遷移到大陸的過程。他早期在台灣從事家具玻璃生意,產業有相當大的規模,幾乎壟斷了台灣大部分玻璃市場甚至東南亞市場,年營業額可達2~3億新台幣;而後隨著版圖的日漸壯大,加之受台灣勞動法、股票、人工等因素影響,楊文章開始「轉移陣地」。
  基於對大陸玻璃市場需求的判斷,1993年楊文章將台灣的廠轉移到東莞大嶺山開始生產玻璃。楊文章介紹,那時候市場供不應求,台灣玻璃進口到大陸很受歡迎,因此一來就有生意做,無需再去找訂單。來到大陸後,楊文章逐漸深入研究各行業,開始著眼於未來。他了解到,在大陸,類似玻璃製造這種傳統產業可能會像台灣一樣,只有十幾年發展空間而已。「十幾年以後要怎麼辦?除非你的工廠和你的產業成功升級,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包括你的硬體設備以及其他的軟體部分都必須跟著升級;玻璃也有各種類型,設備都不一樣,所以當初覺得說家具玻璃以後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隨著一步一步的發展,楊文章開始佈局未來。他認為,台灣的休閒農業在大陸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因為台灣土地少,而大陸土地多,人口也多,面積夠大,能讓休閒農業發展得很好,因此他便開始找土地,尋求發展機會。
  天時地利
  優勢明顯
  台灣在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而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台灣農業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80年代以來,台灣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迅速下降,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對農業有著一股熱忱的專業戶,去海外構建夢想,就成了好的選擇。
  那麼問題來了,大陸幅員遼闊,為何選擇落戶在廣東呢?楊文章解釋道,當時很多台商選擇大陸,首先要考察大陸的地理環境,哪些地方適合農業的環境,從離台灣島最近的福建省、廣東省開始考慮,並且兼顧政策優惠、發展環境。「那個時候恰逢廣東省的佛岡縣發展鄉村風情長廊實驗區,佛岡縣又是清遠市所轄的八個縣之一,位置又在廣東中部,珠三角的三角邊緣,地形又大多都是低山、丘陵。氣候更不用說了,全年平均氣溫都在20度左右,雨量又很充沛,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農作物。對於以休閒度假、鄉村風情為主題的長期建設發展規劃來看,這個地方最合適不過了。」
  大時代背景提供了極為優越的條件,加上地理環境的得天獨厚,天時地利,自然讓楊文章有了堅定夢想的信心。   1998年,「田野綠世界」開始興建,但事實上,從規劃到真正動工的過程中,楊文章仍面臨著許多問題。由於對大陸的土地政策認識並不是十分明確,導致楊文章在征地過程中有過許多顧慮。楊文章回憶道,「1997年7月1號我們的合同落實好,98年開始動工,農業用地的使用期限是50年,租的話是70年。儘管你國土證寫著50年,但到期之後土地是什麼政策誰也不清楚,當時就想把重點的地方都買下來,這邊一塊,那邊一塊,其他的地就用租的方式來征。」
  但是,後來楊文章發現,其實這樣的佈局並不十分正確。起初他認為,土地的指標就這麼多,自己不可能征得到這麼多土地,而實際上有很多土地並沒有指標。「那時候價格真的很便宜,水田一畝1~2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而其他的都只是幾千塊;如果當初征了1000多畝地,那這個園區現在的增值規模就不一樣了。」
  楊文章坦言,剛開始的投入並不順利,從園區的設計開始,到種樹木歷經千辛萬苦。當地的老百姓也相當不配合,好不容易種的樹木輕輕鬆松就被人砍掉了。儘管他也搜集了圖片資料,但被砍掉的樹木都是一棵一棵的,無法以面積來具體計算,難以構成違法行為,這讓他感到十分棘手:「你對他做出硬一點的動作,後面可能還會更激烈地砍。早期種的三角楓被他們砍斷了,一顆樹種了十幾年,他就給你砍了,那你也沒辦法 ,政府對於這一塊也沒有大力去解決。」這種經歷第一次讓楊文章深刻體會到,台商在大陸打拚是如此艱難,很多事情都不得不靠自己單打獨鬥,獨自面對。
  在台灣甚至大陸,產業上都是工廠占的比例比較大,休閒產業占比少,這讓楊文章的融資非常困難;而且,對於剛開始營業的「田野綠世界」來說,各方面難度都很大,它並不像生產工廠那樣,可以評估出詳細的收益報告。直至今日,楊文章還是獨自支撐著這片農場,找不到合作夥伴,各方面的操作都進行得十分辛苦。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耗費17年的時間,打造一個5300畝的農場,這恐怕在整個大陸來講都算是「獨一無二」的了,無論是陸商還是台商,能做到這樣的人恐怕也是微乎其微。對於楊文章來說,17年的付出達到今天的成就,是真正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要知道,早期交通還不是十分便利的時候,要開墾如此大面積的土地的確充滿著相當大的挑戰。楊文章回憶道,早期從東莞來到佛岡縣,開車要開4個小時,在道路及高速公路尚未發展完善時,走山路非常危險,尤其是晚上。正因為這樣,很少有人來到這裡投資興業。
  楊文章說,園區的每一塊區域的設計到施工建設他都全程參與,包括哪一棵樹木要種在哪裡都是自己親自處理。「因為我怕他們種錯,外環路都是我自己勘探,一邊看一邊設計,開完路之後我會再來看;之前沒有叫人來設計畫圖,就是自己去看,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都是親力親為,每一個點怎麼規劃設置都是我親自去落實指揮。」楊文章感歎道,做休閒產業遠遠要比做工廠辛苦,因為工廠都是固定的生產線,看一下監督一下就好;但是做休閒農場,哪個地方弄錯了想要恢復原狀就會很麻煩。「熬17年太艱難了!這跟人的個性有相當大的關係,我過去的堅持,就是想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從兩手空空打拚到現在,過程十分辛苦。當然,一個人要堅持一個事業這麼久,肯定也知道會很辛苦,但如果你很清楚未來的發展前景,那一切苦難就都不重要了。」
  農場在荒山開拓時期,一群刻苦且敬業的工作人員在這裡種植了3萬株台灣原生種果樹,他們將心意與汗水深耕在這片土地上。10年後,這片果園終於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提到這片果園,楊文章介紹道,這個果園儘管規模大,但並不是支撐整個園區發展的經濟來源。「這個果園靠天吃飯,隨便來個天氣災害,整個就廢了,投的錢都打水漂了。水果的收成根本付不了工資,每年營業額最多100多萬(人民幣,下同),少的話也就50、60萬,根本不夠開銷,包括人工費用、肥料、樹木、園區的水管等,這些耗費都很大。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撐著,沒有辦法做到今天這樣。」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經過10多年的規劃發展,從當初的荒山開拓時期到現在,「田野綠世界」已經初具規模,成為適合度假遊玩等休閒活動的理想場所。目前「田野綠世界」的內部交通佈局,從大門口至會館的1.5公里道路,鋪成了5米寬的水泥路面;而其他道路為了呈現出原生態的感覺,則不鋪設水泥路面;除了步行遊覽,還提供電動車觀光路線。
  對於很多人困惑為何園區其他路不是水泥道路,楊文章解釋道,園區本來就要打造原生態的環境,為人們留出一個最貼近自然的空間。這同樣也是考慮到後輩的發展,他認為,一個企業人生存70、80年,留下來的東西必定還能讓後人發展,不能只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利益,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的發展也要考慮到以後。
  楊文章的想法,逐漸讓周圍的村民理解,他們明白,如果不是被楊文章建成了園林,這塊荒林可能早就被砍完了,甚至被開墾了,他們慶幸這一塊土地被楊文章保留了下來。楊文章說,「農場是要賺錢,但是除了賺錢,還得考慮到後輩們的發展。我跟在我這裡工作的村民講,『你們現在做的不僅是為了我,同樣也是為了你們的子孫後代;這塊土地我拿不回台灣,最後還是歸這邊的農民所有,現在我還付給你們薪水,而你們做的也是有益於子孫後代的好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年的努力規劃,楊文章不僅收穫了自然的饋贈,更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平和與慰藉。
  以農業帶動休閒
  打造新的生活方式
  「田野綠世界」坐擁著5380畝土地,其中包括生態觀光農業項目,經營範圍為休閒農場、農牧觀光,主要產品有台灣果苗、台灣水果等。楊文章介紹說,園區目前已啟動30多項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打造以「台灣農村特色的生態休閒度假村」為主題的旅遊景點。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休閒養生成為新時尚,越來越多的人懷念鄉村淳樸的民風與新鮮的空氣,懷念田園四季的景色與恬靜的日子;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願意將空閒時間花在戶外遊玩等項目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田野綠世界」正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   楊文章介紹道,現在園區建設的項目中,親子遊占的比重非常大,「田野綠世界」對於整個園區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視,這裡非常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來遊玩,學習科學知識。「所謂教育從小朋友做起,飲水思源,教育孩子們認識大自然的饋贈,認識到春耕才有秋收,從中收穫感動,那才是最好的教育。園區還有台灣島、兒童戲水區、迷你漂流等景點,為農家樂、親子樂提供了最佳場所。」
  據統計,以「田野綠世界」農場為中心,周邊3個小時車程的距離來算,覆蓋的人口大約有3500萬人,這對於「田野綠世界」園區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儘管農場才開業不久,來遊玩的人也不多,但楊文章淡定地表示,景區臨近人口較多的廣州地區,而且到東莞、深圳的距離都不遠,未來把行銷做好,人流量自然不是問題。以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國家對於農業休閒產業的政策會有傾斜,發展的潛力不言而喻。
  楊文章坦承,目前園區才剛剛試營業,作為從工廠轉型到休閒農場的企業來說,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園區的整個規劃可以容納5萬人,但如果真有5萬人流量的話,園區各方面還需要配套和完善。但作為一個新的景區,第一階段的任務就是把價格調下來累積人氣,目前還是按照發改委定的標準,以50元來做行銷。」
  楊文章還透露,自己早期曾計畫找東莞的台商來集資,然而這個方案卻未曾實施。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很多台商在做轉型,楊文章也曾想把股份分出去,讓多個股東來參與運營,這樣以多股東帶動的形式就會很快獲利,然而由於種種因素也未能實現。「像東莞台商大廈這樣用台商來集資模式的成功在於,一個大樓的商業模式,盈利的週期可以計算得很準確;但是農場沒有辦法算那麼精準,就算股東進來我也沒辦法告訴他們盈利狀況會怎樣。但像我們現在這樣,已經開始在回收了,如果說有人願意進來買我們的股份,我也可以讓20%~40%的股份給他。」
  鄉村體驗 回歸自然
  在採訪之餘,本刊記者有幸隨著楊文章體驗了園區的各個景點和功能區。看似與其他景點大相徑庭,卻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從大門進,映入眼簾的便是大片湖景山色,漁人碼頭、幸福橋、天鵝湖等景點相繼出現,特色鮮明;走過3.8公里的內環道,圍繞在道路兩旁的是種植的果園,品種豐富。楊文章介紹,園區內不僅提供甘甜味美的台灣水果,未來也將規劃開放旅客採摘,並先於農場產品展銷區提供新鮮水果、農場副食品等農產品;進入森林步道,擁抱最原始的自然山林,腳踏芬芳無污染的土地,呼吸恬靜、自然的空氣,能感受到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順著蜿蜒的石階拾級而上,偶爾幾個轉角似乎沒有路,但繼續前行卻柳暗花明,出現一條條小路;順路而上,是園區的生態區,區內各式各樣的花卉與植物,琳琅滿目。據了解,園區還設有有趣的蟲魚鳥獸、牛車古道以及各種各樣的親子體驗項目,為兒童遊樂提供了豐富的場所。
  縱觀整個園區可見,《桃花源記》中描述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正是「田野綠世界」的真實寫照。
  17年的守望,楊文章堅信,未來,「田野綠世界」一定●休閒農業旅遊潛在客源市場
  根據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潛在客源市場有以下4類:
  1.傳統觀光旅遊市場
  傳統的觀光旅遊市場仍是休閒農業發展的重點,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富有鄉村野趣的農村生活,對久居城市的人們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農業觀光旅遊,集田園風光和高科技農業於一體,可以滿足旅遊者回歸大自然的需求。農業觀光旅遊通常採用農場的形式,引種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以及養殖各種動物,使遊客可以參觀,也可以品嘗或購買新鮮的農副產品,這類市場目前處於主導地位。
  2.城市白領度假旅遊市場
  利用週末及假期去郊區度假,以放鬆緊繃的神經,對現代白領階層極有吸引力。到休閒農業旅遊區去度假需求的城市居民較多,可利用鄉村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農耕文化,滿足他們貼近自然、體驗農業的需求。通過建設一些體驗農園、度假農場及旅遊度假村,讓更多的城市白領享受鄉村生活的恬靜與愜意。
  3.遊覽、體驗農家生活的學生市場
  青少年修學旅遊己成為旅遊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旅遊是青少年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家長都非常重視,因此開發青少年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4.懷舊市場
  大陸很多城市居民都在鄉村生活過,有的甚至在農村從事過勞動。遷居到城市後,面對著日益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他們常常回想起農村的樸素田園,並且渴望回到故地生活,重溫昔日情景。在大陸,這類旅遊者的數量非常大,他們對鄉村旅遊地要求較為隨意,喜歡體驗地道的農村自然環境。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的原因,有相當多的已建成的農業遊覽區,就是針對當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而開發的。這些事業有成、具備很強消費能力的老知青很有舊地重遊的願望。會更美好,會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幸福與快樂!
  2014年1月1日,有著「世外桃源」之稱的農場「田野綠世界」終於迎來了試營業。對於農場的創辦人楊文章來說,這一天顯然是意義非凡的,17年的付出與等待終於「開花結果」了,這也意味著自己堅持投入的「田野綠世界」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這一切宛如新生。
  憑著一股熱忱,抱有傳承大自然生態的使命感,楊文章創造了今天的「田野綠世界」。作為早期進入大陸設廠的台商之一,無論在生養他的台灣或者再創事業高峰的大陸,楊文章始終都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堅持不懈,一絲不苟。
  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楊文章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園區裏的每一處,時而感慨過去17年中那段艱辛的歲月,回憶著自己曲折的心路歷程。
  轉型升級之路
  與大多數台商的經歷類似,楊文章也經歷了把企業從台灣遷移到大陸的過程。他早期在台灣從事家具玻璃生意,產業有相當大的規模,幾乎壟斷了台灣大部分玻璃市場甚至東南亞市場,年營業額可達2~3億新台幣;而後隨著版圖的日漸壯大,加之受台灣勞動法、股票、人工等因素影響,楊文章開始「轉移陣地」。   基於對大陸玻璃市場需求的判斷,1993年楊文章將台灣的廠轉移到東莞大嶺山開始生產玻璃。楊文章介紹,那時候市場供不應求,台灣玻璃進口到大陸很受歡迎,因此一來就有生意做,無需再去找訂單。來到大陸後,楊文章逐漸深入研究各行業,開始著眼於未來。他了解到,在大陸,類似玻璃製造這種傳統產業可能會像台灣一樣,只有十幾年發展空間而已。「十幾年以後要怎麼辦?除非你的工廠和你的產業成功升級,但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包括你的硬體設備以及其他的軟體部分都必須跟著升級;玻璃也有各種類型,設備都不一樣,所以當初覺得說家具玻璃以後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隨著一步一步的發展,楊文章開始佈局未來。他認為,台灣的休閒農業在大陸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因為台灣土地少,而大陸土地多,人口也多,面積夠大,能讓休閒農業發展得很好,因此他便開始找土地,尋求發展機會。
  天時地利
  優勢明顯
  台灣在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而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台灣農業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80年代以來,台灣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迅速下降,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對農業有著一股熱忱的專業戶,去海外構建夢想,就成了好的選擇。
  那麼問題來了,大陸幅員遼闊,為何選擇落戶在廣東呢?楊文章解釋道,當時很多台商選擇大陸,首先要考察大陸的地理環境,哪些地方適合農業的環境,從離台灣島最近的福建省、廣東省開始考慮,並且兼顧政策優惠、發展環境。「那個時候恰逢廣東省的佛岡縣發展鄉村風情長廊實驗區,佛岡縣又是清遠市所轄的八個縣之一,位置又在廣東中部,珠三角的三角邊緣,地形又大多都是低山、丘陵。氣候更不用說了,全年平均氣溫都在20度左右,雨量又很充沛,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農作物。對於以休閒度假、鄉村風情為主題的長期建設發展規劃來看,這個地方最合適不過了。」
  大時代背景提供了極為優越的條件,加上地理環境的得天獨厚,天時地利,自然讓楊文章有了堅定夢想的信心。
  1998年,「田野綠世界」開始興建,但事實上,從規劃到真正動工的過程中,楊文章仍面臨著許多問題。由於對大陸的土地政策認識並不是十分明確,導致楊文章在征地過程中有過許多顧慮。楊文章回憶道,「1997年7月1號我們的合同落實好,98年開始動工,農業用地的使用期限是50年,租的話是70年。儘管你國土證寫著50年,但到期之後土地是什麼政策誰也不清楚,當時就想把重點的地方都買下來,這邊一塊,那邊一塊,其他的地就用租的方式來征。」
  但是,後來楊文章發現,其實這樣的佈局並不十分正確。起初他認為,土地的指標就這麼多,自己不可能征得到這麼多土地,而實際上有很多土地並沒有指標。「那時候價格真的很便宜,水田一畝1~2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而其他的都只是幾千塊;如果當初征了1000多畝地,那這個園區現在的增值規模就不一樣了。」
  楊文章坦言,剛開始的投入並不順利,從園區的設計開始,到種樹木歷經千辛萬苦。當地的老百姓也相當不配合,好不容易種的樹木輕輕鬆松就被人砍掉了。儘管他也搜集了圖片資料,但被砍掉的樹木都是一棵一棵的,無法以面積來具體計算,難以構成違法行為,這讓他感到十分棘手:「你對他做出硬一點的動作,後面可能還會更激烈地砍。早期種的三角楓被他們砍斷了,一顆樹種了十幾年,他就給你砍了,那你也沒辦法 ,政府對於這一塊也沒有大力去解決。」這種經歷第一次讓楊文章深刻體會到,台商在大陸打拚是如此艱難,很多事情都不得不靠自己單打獨鬥,獨自面對。
  在台灣甚至大陸,產業上都是工廠占的比例比較大,休閒產業占比少,這讓楊文章的融資非常困難;而且,對於剛開始營業的「田野綠世界」來說,各方面難度都很大,它並不像生產工廠那樣,可以評估出詳細的收益報告。直至今日,楊文章還是獨自支撐著這片農場,找不到合作夥伴,各方面的操作都進行得十分辛苦。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耗費17年的時間,打造一個5300畝的農場,這恐怕在整個大陸來講都算是「獨一無二」的了,無論是陸商還是台商,能做到這樣的人恐怕也是微乎其微。對於楊文章來說,17年的付出達到今天的成就,是真正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要知道,早期交通還不是十分便利的時候,要開墾如此大面積的土地的確充滿著相當大的挑戰。楊文章回憶道,早期從東莞來到佛岡縣,開車要開4個小時,在道路及高速公路尚未發展完善時,走山路非常危險,尤其是晚上。正因為這樣,很少有人來到這裡投資興業。
  楊文章說,園區的每一塊區域的設計到施工建設他都全程參與,包括哪一棵樹木要種在哪裡都是自己親自處理。「因為我怕他們種錯,外環路都是我自己勘探,一邊看一邊設計,開完路之後我會再來看;之前沒有叫人來設計畫圖,就是自己去看,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都是親力親為,每一個點怎麼規劃設置都是我親自去落實指揮。」楊文章感歎道,做休閒產業遠遠要比做工廠辛苦,因為工廠都是固定的生產線,看一下監督一下就好;但是做休閒農場,哪個地方弄錯了想要恢復原狀就會很麻煩。「熬17年太艱難了!這跟人的個性有相當大的關係,我過去的堅持,就是想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從兩手空空打拚到現在,過程十分辛苦。當然,一個人要堅持一個事業這麼久,肯定也知道會很辛苦,但如果你很清楚未來的發展前景,那一切苦難就都不重要了。」
  農場在荒山開拓時期,一群刻苦且敬業的工作人員在這裡種植了3萬株台灣原生種果樹,他們將心意與汗水深耕在這片土地上。10年後,這片果園終於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提到這片果園,楊文章介紹道,這個果園儘管規模大,但並不是支撐整個園區發展的經濟來源。「這個果園靠天吃飯,隨便來個天氣災害,整個就廢了,投的錢都打水漂了。水果的收成根本付不了工資,每年營業額最多100多萬(人民幣,下同),少的話也就50、60萬,根本不夠開銷,包括人工費用、肥料、樹木、園區的水管等,這些耗費都很大。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撐著,沒有辦法做到今天這樣。」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經過10多年的規劃發展,從當初的荒山開拓時期到現在,「田野綠世界」已經初具規模,成為適合度假遊玩等休閒活動的理想場所。目前「田野綠世界」的內部交通佈局,從大門口至會館的1.5公里道路,鋪成了5米寬的水泥路面;而其他道路為了呈現出原生態的感覺,則不鋪設水泥路面;除了步行遊覽,還提供電動車觀光路線。
  對於很多人困惑為何園區其他路不是水泥道路,楊文章解釋道,園區本來就要打造原生態的環境,為人們留出一個最貼近自然的空間。這同樣也是考慮到後輩的發展,他認為,一個企業人生存70、80年,留下來的東西必定還能讓後人發展,不能只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長遠的利益,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的發展也要考慮到以後。
  楊文章的想法,逐漸讓周圍的村民理解,他們明白,如果不是被楊文章建成了園林,這塊荒林可能早就被砍完了,甚至被開墾了,他們慶幸這一塊土地被楊文章保留了下來。楊文章說,「農場是要賺錢,但是除了賺錢,還得考慮到後輩們的發展。我跟在我這裡工作的村民講,『你們現在做的不僅是為了我,同樣也是為了你們的子孫後代;這塊土地我拿不回台灣,最後還是歸這邊的農民所有,現在我還付給你們薪水,而你們做的也是有益於子孫後代的好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年的努力規劃,楊文章不僅收穫了自然的饋贈,更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平和與慰藉。
  以農業帶動休閒
  打造新的生活方式
  「田野綠世界」坐擁著5380畝土地,其中包括生態觀光農業項目,經營範圍為休閒農場、農牧觀光,主要產品有台灣果苗、台灣水果等。楊文章介紹說,園區目前已啟動30多項配套設施建設,全力打造以「台灣農村特色的生態休閒度假村」為主題的旅遊景點。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休閒養生成為新時尚,越來越多的人懷念鄉村淳樸的民風與新鮮的空氣,懷念田園四季的景色與恬靜的日子;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願意將空閒時間花在戶外遊玩等項目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田野綠世界」正迎合了這一市場需求。
  楊文章介紹道,現在園區建設的項目中,親子遊占的比重非常大,「田野綠世界」對於整個園區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視,這裡非常適合家長帶著孩子來遊玩,學習科學知識。「所謂教育從小朋友做起,飲水思源,教育孩子們認識大自然的饋贈,認識到春耕才有秋收,從中收穫感動,那才是最好的教育。園區還有台灣島、兒童戲水區、迷你漂流等景點,為農家樂、親子樂提供了最佳場所。」
  據統計,以「田野綠世界」農場為中心,周邊3個小時車程的距離來算,覆蓋的人口大約有3500萬人,這對於「田野綠世界」園區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儘管農場才開業不久,來遊玩的人也不多,但楊文章淡定地表示,景區臨近人口較多的廣州地區,而且到東莞、深圳的距離都不遠,未來把行銷做好,人流量自然不是問題。以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國家對於農業休閒產業的政策會有傾斜,發展的潛力不言而喻。
  楊文章坦承,目前園區才剛剛試營業,作為從工廠轉型到休閒農場的企業來說,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園區的整個規劃可以容納5萬人,但如果真有5萬人流量的話,園區各方面還需要配套和完善。但作為一個新的景區,第一階段的任務就是把價格調下來累積人氣,目前還是按照發改委定的標準,以50元來做行銷。」
  楊文章還透露,自己早期曾計畫找東莞的台商來集資,然而這個方案卻未曾實施。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很多台商在做轉型,楊文章也曾想把股份分出去,讓多個股東來參與運營,這樣以多股東帶動的形式就會很快獲利,然而由於種種因素也未能實現。「像東莞台商大廈這樣用台商來集資模式的成功在於,一個大樓的商業模式,盈利的週期可以計算得很準確;但是農場沒有辦法算那麼精準,就算股東進來我也沒辦法告訴他們盈利狀況會怎樣。但像我們現在這樣,已經開始在回收了,如果說有人願意進來買我們的股份,我也可以讓20%~40%的股份給他。」
  鄉村體驗 回歸自然
  在採訪之餘,本刊記者有幸隨著楊文章體驗了園區的各個景點和功能區。看似與其他景點大相徑庭,卻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從大門進,映入眼簾的便是大片湖景山色,漁人碼頭、幸福橋、天鵝湖等景點相繼出現,特色鮮明;走過3.8公里的內環道,圍繞在道路兩旁的是種植的果園,品種豐富。楊文章介紹,園區內不僅提供甘甜味美的台灣水果,未來也將規劃開放旅客採摘,並先於農場產品展銷區提供新鮮水果、農場副食品等農產品;進入森林步道,擁抱最原始的自然山林,腳踏芬芳無污染的土地,呼吸恬靜、自然的空氣,能感受到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順著蜿蜒的石階拾級而上,偶爾幾個轉角似乎沒有路,但繼續前行卻柳暗花明,出現一條條小路;順路而上,是園區的生態區,區內各式各樣的花卉與植物,琳琅滿目。據了解,園區還設有有趣的蟲魚鳥獸、牛車古道以及各種各樣的親子體驗項目,為兒童遊樂提供了豐富的場所。
  縱觀整個園區可見,《桃花源記》中描述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正是「田野綠世界」的真實寫照。
  17年的守望,楊文章堅信,未來,「田野綠世界」一定會更美好,會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幸福與快樂!
其他文献
眾所周知,如今台商已經進入新老交替的時代,台商二代的「傳承」與「再造」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二代接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這些新生力量在傳承父輩的產業與精神上發揮出了自己的優勢。然而,在競爭激烈、企業面臨的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守業容易,繼續拓展新事業卻相對較為困難,一定程度上「再造」比「傳承」所面臨的挑戰要大得多。  如何因應挑戰,在順利「傳承」的基礎上成功「再造」,成為擺在各個行業的台商二代面前的
期刊
剛進入2015年,在低碳發展領域大陸就有幾件大事,一是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開始實施,二是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三是碳排放權管理暫行辦法,四是建立了能效「領跑者」制度。  新環保法的實施,陸續公佈了4個配套辦法,並逐漸展現對違法排污的「零容忍」,環保主管部門實施按日計罰的處罰辦法,實施查封、扣押、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辦法,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等,對企業都將帶來層層壓力。大陸環保部門繼實施《清潔
期刊
在大陸新環保法實施後,嚴格的懲罰機制,對企業不僅是成本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後,企業如何挖掘和規避這一潛藏在企業內部的價值與風險,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損益與資產。  從2011年中國大陸公佈碳權管理,2013年深圳碳權交易所率先啟動以來,大陸陸續推動完成5市2省7個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成立。2014年中,7個省市順利平穩完成了碳履約,讓大陸官方甚有信心。2014年5月9日公佈的「金融國九
期刊
在大陸新環保法實施後,嚴格的懲罰機制,對企業不僅是成本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後,企業如何挖掘和規避這一潛藏在企業內部的價值與風險,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損益與資產。  北京碳排放權交易所擬開放個人參與碳排放權交易,也鼓勵重點排放單位及其他持有配額者,開展碳排放配額抵押式融資,配合回購式融資、配額托管等業務。希望企業透過碳資產管理,利用碳市場交易機制,推動節能減排。  中信証券與北京華遠
期刊
以偷逃稅為目的而簽訂的房屋買賣「陰陽合同」,會被認定為無效,所以在房價出現大幅波動的情形下,可能出現賣方或買方據此毀約的情形。這不僅會增加交易的不穩定因素和法律風險,當事人還可能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  「陰陽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就同一事項訂立兩份以上的內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對內,一份對外。其中對外的一份並不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而是以逃避國家稅收等為目的;對內的一份則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可以是
期刊
大陸「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值得市場關注。建立這個體系的意義在於,更全面地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同時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特別是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的使用制度;並且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環保市場,推動節能、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等4大生態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建
期刊
大陸各級政府逐漸重視環保、綠色、低碳,也延伸出新的商機,在政府購買中,加強了對服務提供全過程的跟蹤監管和對服務成果的檢查驗收。同時也更加強化了綠色採購,開始考慮到產品的碳排放。財政部也針對政府採購中重點行業的10種代表性產品,如計算機、電視、投影儀、電熱水器、空調產品、照明產品、便器、家具、打印機、多功能一體機等,進行碳排放信息試點調查,涵蓋了碳排放情況,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行動和目標等。  大陸
期刊
古人說人要一日三省,而自省需要默思。決定做一件事情需要一定的時間思考,要堅定最初的決心,就必須留出一段時間來靜思默想,奮勇前進。建築設計是需要從基地觀察相地,默想立意,到果斷構圖,最終發現如何落地設計構思和最初的設計想法。創意來自於生活中的發現,原創未必比生活裏的重新發現更加前沿。所謂的發現是內心和領悟的提升,人的思想需要不斷升級才能突破自我的局限。設計的目的是展示人生真味的體會,發現之前更多是探
期刊
不久前,本刊曾詳細介紹一個騙子「成功」後又「失手」的案例——一個騙子詐騙貴州省貴陽市台協會長藍贊登「順利得手」的全過程,當報導在全大陸台商中傳開後,該騙子又故技重演,流竄到吉林省長春市繼續行騙長春市台協會長周榮昌。因對藍贊登會長被騙「流程」留下深刻印象,周會長接獲騙子電話後立刻「起疑心」,當確認「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騙術與藍贊登會長被騙手法如出一轍後,周會長利用與騙子見面時間手機拍下了騙子尊容,並
期刊
在一年多的5市2省重點排控企業實施碳配額交易後,大陸在加快了碳交易體系的建設速度,在公佈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後,為進一步擴展至未被列入排放的企業、機構、團體與個人的參與,《國家自願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正式上線運行;同時,參與方開立賬戶,即可進行國家核証自願減排量(CCER)的持有、轉移和注銷。  與証券、期貨市場的早期發展一樣,大陸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方興未艾。而今大陸証券市場的日成交值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