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师刘树德 削桐为琴,绳丝为弦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b5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树德将底板和面板合起来,上面加上一个绷子的模具。手指拨动绷子上的弦,按住,从一头滑向另一头,反复调试琴的音色。“如果听出来音色不对,就需要重新打磨。听,这个地方就有点不平整。”
  刘树德的乐器制作经验算起来已经有二三十年,但具体到起始时间,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些模糊。
  那大概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刘树德想给女儿买一架古筝,遍寻不得,只好找到工厂订做。也是从那时开始,他第一次有了要自己做乐器的想法。
  豆腐营恰好有位民间手艺人会做乐器。刘树德听说后时常跑去找这位老人。他看着老人将老房窗户木板一片片拿下来,经过巧手妙思,做出古拙的月琴或者古筝。
  1995年,北京大栅栏背后的一个小胡同里出现了刘树德的身影。他去找斫琴大师田双琨,无果,又跑到乐器厂,最后得以跟着田双琨大师学斫琴,还随同到河南兰考讲学,回云南后也未曾断了联系。
  宋人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有言:“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良质”指的就是选料。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的意思是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意即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伏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古代制琴大多用桐木,后来包括老房子的木料,甚至棺木都会用来做琴。且木料越老越好。”刘树德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专门谈到了古琴选材——琴虽用桐,然需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
  “烘烤干后的活树木材,因为温度升高,木材中的纤维已经断掉了,音质就燥。而自然风干的木材木纹完整,音色要更好。”
  在刘树德的工作室内,几个装有各类工具的木箱子将空间一分为二。一边是乐器制作的工作台,一边用来存放木料。刘树德说,那都是自己多年从各地找回的老木料,“是无价的宝贝”。“这个枫木是上世纪90年代我在苍山上找到的。”
  刘树德曾经带着一棵整树的木材料子到北京找提琴制作大师郑荃,“想把木材料子送给他做一套弦乐四重奏”。在刘树德看来,同一棵树的木材其物理性能一样,而“聲音和年轮又是想通的”。
  古琴和半成品古琴都被一一悬挂在刘树德工作室的墙上。与其他琴室不同,这里的主人并不把卖琴当回事。
  “现在,一张古琴的制作周期至少需要几个月,多则一年,其间要经过的手工工序更是难以计算。”选好木材后按照原来的模型制作好轮廓,要求形体合适、线条流畅。一面用锉刀为我们演示掏槽腹,刘树德一面说道:“古琴是否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掏槽腹也是关键。”古琴的槽腹是一个复杂的、不规则的曲面,有经验的斫琴师,在一边掏槽腹的同时还会一边敲击听声。
  刘树德拿起案台上的面板,用手敲了几下,又低头继续工作,看不出表情的变化。案台一旁摆放着木挫刀、木凿、磨刀石、刨刀、卡尺等斫琴工具,进门处还有电锯、车床等等机械器具。各种工具型号齐全。从木箱子里,刘树德拿出一个铁盒子,里面是一套精细的小工具。“拇指刨因为非常小,可以用在打磨精细处。”
  刘树德将底板和面板合起来,上面加上一个绷子的模具。手指拨动绷子上的弦,按住,从一头滑向另一头,反复调试琴的音色。“如果听出来音色不对,就需要重新打磨。听,这个地方就有点不平整。”
  制作好的琴身还要披一层麻(裹一层麻布)。一张披麻的面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木板上面有许多细碎的虫眼。“木材上有自然空洞,披麻后小洞被盖上了,但又不能完全将其封住,刮上腻子后依然还会留有空隙,这样做出来的古琴音色就更好。”
  按照正常工序,披麻后就该上灰胎了。髹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古琴的外观,而且与琴的音色密切相关,历代斫琴家在髹漆工艺上,都付出了巨大心血。“首先要给木料上一层很厚的胎子,胎子是由漆、鹿角霜(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和瓦灰等制成的混合物,非常坚硬,使音质的松透度和传导性更好。”
  刮腻子是做古琴最为费工费时的活。木架上的几罐粉状物就是刘树德的鹿角霜和瓦灰。 “我的瓦灰分粗的和细的。以前拆花鸟市场甬道街的时候,我每周二去胜利堂排练都会拎个袋子,去捡那些拆下来的瓦片,拿回来再把它打磨、舂细。”
  如今,刘树德的徒弟所制的一张琴已经可以卖到四五万元,而他做的琴价格仅是那些琴价格的四分之一。“做琴纯粹就是自己的爱好。”刘树德说。
其他文献
近些天,总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到正义坊后的马家大院参观云南茶壶、汽锅的收藏展。  这些藏品都来自于主人刘光淮。  刘光淮十几年前开始收藏云南题材的古董茶壶、汽锅。目前在马家大院展出的几十只器具,产出的时间大概从清早期到民国时期,是他目前几百件藏品中的一部分。  一件古董一个故事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一参观了展出的藏品。  一把刘光淮在茶马古道上收到的铁质茶壶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铁壶中空,可以直接放炭
期刊
小小的工作室被图纸、刀料、皮料、刀具等填得满满的。坐在雕刻机前,章志民神情专注。他将一把约10厘米左右的刀固定在操作台上,先用铅笔在光滑纯净的刀面上勾勒出图案的框架,这步叫走线。接下来,用雕刻刀将图案雕刻成型。这是初步工作,随后还要对刀具进行精细化处理,少则几天,多则几十天。而这个过程,需要在放大20倍的显微镜下完成。  “倒爷”  章志民的工作室隐于闹市,位于一幢住宅楼的天台。原本空旷的天台被一
期刊
云南  “就爱去”文旅传媒新生态系统启动  9 月27 日,以“就爱去·新启航”为主题的就爱去文旅传媒新生态系统,在昆明108 智库空间正式启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产办、省网信办、省旅发委、省文化厅、省财政厅、云报集团等领导,以及协会、创客、合作伙伴、合作客户等200 余人出席参加了启动仪式。  云南礼物  妙趣横生的开远根雕  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其根雕是利用树根、竹藤等材质因形就势,
期刊
钱币还有“评级”盒  每逢假日杨星辰都会到古玩城淘钱币,但凡出差,也总是要先研究清楚出差地附近是否会有古玩市场,以便利用闲暇去捡漏。  在杨星辰家中,他拿出厚厚的一叠文件套,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各式各样装在塑料盒中的钱币。“这是江南币,这是吉林币,这是云南产的……”眼前各式各样的钱币至少也有几千枚。平时这些钱币都存在银行里,得知我们要来,杨星辰特地取出带回家中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相信原来
期刊
刘丹,七零后,计算机专业出身,手下掌握着几家科技公司,云南汉服协会的掌门人。  他还记得自己首次接触汉服是因为2001年的APEC会议。“当时各国领导人都穿上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马褂,然后就有人提出质疑,说马褂不能代表中国,有统一制式和文化内涵的汉服才能代表中国。”刘丹因此对汉服产生了好奇,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案台上摆了3盆石菖蒲,并有香蕉、苹果等水果作为祭品,焚香、念祭文、修剪菖蒲……不久
期刊
峰岩洞村位于文山州广南县南屏镇的大山深处,是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连续居住时间最长、唯一穴居的村落。  以前,全村有着近60户人家300多人口,他们祖辈居住在峰岩洞内足有200多年,全村“共用一片瓦,同进一道门,鸡鸣全村应,相似一家人”。  我们从广南县城出发,在行驶了30多公里的路程后,远远就看见了山坡上零散分布着的石头房屋。这些房屋是新的峰岩洞村。  2001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
期刊
8 月 13 日上午,首届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全球文创设计大赛颁奖仪式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 7 号馆顺利举行。此次大赛共收到 1474 件参赛作品,其中 106 件作品突出重围,入围决赛。此次大赛的指导单位是云南省文产办和云南省文化厅,主办单位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和云南省博物馆,由云南报业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大观周刊》承办。大赛共收到 1474 件参赛作品,其中 106 件作品成功入围。6 件作品分
期刊
康德说:“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  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天空划过流星,总会对着它许下心愿。深邃的夜空里,璀璨的星星给人们带来了遐想。如果有一天,真的可以摘下星星,将它捧在手里,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不要以为这是在“痴人说梦”,这样的事情真的有人实现了——寻找一颗陨石就可以!  陨石品种多  走进昆明市经典文化广场商业楼的5楼,云南省收藏家协会的展厅内,“天外珍宝——陨石展”
期刊
“风景”这一词,从来就不局限于现实中肉眼可见的林林总总,它甚至完全能够延伸到精神层面上,直至每一个人内心中的“风景”。  本土的许多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得天独厚的地域风景,很容易就成了靈感。昆明风景画学会就出现在这个到处都是风景的地方。  这是昆明风景画学会举办的第四届双年展,它的意义在于,参展的艺术作品不限于风景写生,没有一个风景是单一或重复的。  在展出的100余幅作品中,有油画、版画、水
期刊
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了拿破仑的国王加冕仪式。彼时,法国画家大卫绘制了《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成为传世杰作。  在昆明,有一位71岁的法国大叔Richard以拿破仑加冕仪式为原型创作了微型雕像作品。这件只有几十毫米的微型雕像,精致得不像话。  Richard的270多件微型雕像  拿破仑衣饰华贵,衣袂间的褶皱明暗有致,单衣服上的红色就有5种不同类别  《拿破仑加冕仪式》是Ric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