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艾灸疗法对中风患者高危状态的影响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wang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艾灸疗法对中风患者高危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高危状态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艾灸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显效率60.87%(28/46)和总有效率95.65%(44/46)均明显提高,而无效率4.35%(2/46)则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而DARS评分值则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艾灸疗法能调节中风高危状态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眩晕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风;治未病;中医;艾灸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99-03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中风发病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仍以每年约10%的高速率递增。临床研究显示,中风在具有高发病率的基础上,还具有高致残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便是能够幸存的中风患者,有75%存在残疾,其中又有40%为重度残疾,从而导致患者机体呈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病情较重者甚至会出现死亡,故早期预防是降低中风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避免和降低中风危害的有效途径之一[1]。目前,临床上从疾病发展分析,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视为中风前高危状态[2]。相关研究表明,“治未病”理论为中医现代预防医学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治未病”理论指导中风病的预防和防治,充分彰显了中医防治中风病的原创思维与精髓[3]。有研究[4]证实,中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尚无公认和普适的预警方法,基于“治未病”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理论探索和干预中风病发生前的高危状态可能为中风病的早期预防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有资料[5]显示,灸法作为针灸疗法中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其在中风病的预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艾灸疗法对中风患者高危状态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中风高危状态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平均(48.49±5.95)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6~70岁,平均(48.52±5.9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以眩晕为主诉就诊;②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且存在颈椎退行性改变;③无脑卒中影像学诊断证据;④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由于脑外伤、内耳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所引起的眩晕者;②心、肺、肝、肾存在严重疾病者;③恶性肿瘤及全身系统性疾病者;④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西药治疗,具体如下: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236),剂量为100mg/d,14d为1个疗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剂量为50mg/d,14d为1个疗程。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艾灸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并使穴位充分暴露,采用灸盒对患者的双侧神阙穴和印堂穴施灸;采用灸架对患者的双侧丰隆穴和足三里穴施灸,30min/穴/次,1次/d,14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疗效评定标准[6]:治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且随访未见复发;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及随访偶有发作;有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有所减轻,治疗及随访仍不时发作;无效:治疗过程中眩晕及伴随症状无改善;总有效为治愈、显效、有效三者之和。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记录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眩晕程度采用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进行评定,每项计0~5分,总分0~35分,分数越高表明眩晕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60.87%和总有效率95.65%均明显提高,而无效率4.35%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而DARS评分值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风病多数建立在内伤损积的基础之上,并伴有情志不遂、劳逸失度、饮酒饱食、外邪侵袭,从而诱发腑脏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涨,内风旋动,扶痰挟火,横窜经脉,蒙蔽清窍,最终造成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7]。拜阿司匹林和盐酸氟桂利嗪主要是通过改善大脑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等供血不足而消除其大脑皮层功能性障碍,虽然在症状表现上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往往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始终处于中风高危状态[8]。文献研究资料显示,中风多数不是突发的,在发生之前往往是有症可循的,故采用“治未病”理论治疗中风发生前的先驱症状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以期达到截断疾病进程,避免中风发生的目的[9]。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核心,一方面可以通过未病先防对易感体质、易感因子及相关诱因予以干预;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既病防变对眩晕、头痛、心悸等病证予以治疗,从而有效防止中风的发生和发展。   晕眩实为体虚,并附带痰和瘀,故在治疗上应以补虚为主,化痰祛瘀为辅[10]。有研究[11]证实,艾叶气香、味辛苦而性温,具有通经络而行气血的功效,故通过艾灸可以达到补虚、化痰、祛瘀的目的。本研究中选择神阙穴、印堂穴、丰隆穴、足三里穴四个穴位,其中灸神阙穴能够生血祛瘀;灸印堂能够宁神止眩,活血化瘀;灸丰隆穴及足三里穴则能够有化痰之效。本研究对实施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艾灸疗法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的观察后发现,该组中风高危状态患者的显效率60.87%和总有效率95.65%均明显提高,而无效率4.35%则明显降低,这与徐瑾的研究报道相一致[12],说明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艾灸疗法可以帮助患者从根本上消除和缓解中风高危状态,从而达到预防中风的治疗目的。本研究中对采用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艾灸疗法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统计后发现,该组中风高危状态患者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提高,而DARS评分值则明显降低,这与唐农等[13]的文献报道相符合,表明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艾灸疗法可能是通过积极调解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而改善中风高危状态患者的眩晕程度,最终实现临床疗效的改善。
  综上,基于“治未病”理论的中医艾灸疗法能调节中风高危状态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眩晕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蒋立,王爱红.中风一级预防的中医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196-198.
  [2]何秋. 脑中风防治与康复[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6-58.
  [3]唐荣华. 内经治未病的临床体会[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81-1382.
  [4] 夏忠诚,李敬会,何慧. “治未病”思想指导中风防治探析[J].河北中医,2015,37(7):1073-1076.
  [5]徐海燕,陈娟,张尚鑫. “治未病”理论对防治中风的指导意义[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6):259-260.
  [6]陈生弟, 宋永建, 傅毅. 脑卒中(第二版)[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25-127.
  [7]赵宇辉,吴义龙,司文,等. 艾灸预处理预防中风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7,32(11):2256-2258.
  [8]李丹. 氟桂利嗪与阿司匹林联合长春西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河南醫学研究,2018,27(5):853-854.
  [9]周利,程艳萍,徐华芳,等. 浅谈“治未病”思想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J]. 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2):54-55.
  [10]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 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7):883-885.
  [11]赵丽娟. 艾灸疗法干预中风高危状态的临床疗效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6):2382-2383.
  [12]徐瑾. 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艾灸疗法对中风高危状态效果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9):130-131.
  [13]唐农,邱石源,雷龙鸣,等.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艾灸疗法干预中风高危状态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9):2061-2063.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体外对人脐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获取单核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因子组、桂枝茯苓丸组和桂枝茯苓丸+细胞因子组)进行体外细胞培养,观察各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变化、表面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及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各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均可诱导为树突状细胞;各组细胞表面标志物蛋白随树突状细胞成熟表达增强,尤以桂枝茯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白族药用植物梁王茶的化学成分。方法:植物样品以80%乙醇冷浸提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纯化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梁王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路路通内酯(1),三对节酸(2),丁香脂素(3),3-oxo-6β-hydroxylean-12-en-28-oic acid(4),3β,29-dihyd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效果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硝酸甘油治疗)和观察组(46例,参麦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耳聋左慈丸水煎剂联合针治疗肾虚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肾虚耳鸣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85例单纯采取针刺治疗,研究组85例则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耳聋左慈丸水煎剂。疗程为4周,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听力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29%,高于对照组的84.71%(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听力水平明显优于
期刊
【摘 要】 慢性咳嗽是临床门诊常见肺系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导师陈炜主任长期从事临床,在慢性咳嗽的诊治方面心得颇丰,具体表现在以“风、痰、瘀”临证施治。  【关键词】 慢性咳嗽;经验探析;陈炜  【中图分类号】R249.21.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83-03  Abstract: Chronic cough is a commo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沙格列汀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低血糖发生率、FPG、2hP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采用沙格列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水平变化情况、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与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对比
期刊
【摘 要】 目的:系统评价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万方和 CBM,检索时间限定为2016~2017年,检出所有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关文献,由2名研究员独立严格地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用 Stata 12.0 软件进行 Meta分析。采用敏感性检验或 Egger 检验进行发表偏
期刊
【摘 要】 目的:建立丹绿补肾胶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丹绿补肾胶囊中白花丹、绿包藤、射干及胡椒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次野鸢尾黄素作为指标成分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法能清晰地鉴别丹绿补肾胶囊中的白花丹、绿包藤、射干及胡椒,阴性无干扰,专属性强;次野鸢尾黄素在1.097~32.91μg/mL(r2=0.9999)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椎体动脉平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合补阳还五汤在肥胖T2DM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肥胖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随机抽样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七味白术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两组的FPG、2hPPG、HbA1C以及HOMA-IR进行检测,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低糖血症的发生率。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