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荣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熟悉你的朋友们都知道,几年前你妻子因病去世,能讲讲你们的故事?
  答:我和荣荣是1993年3月15日相识并成为朋友的。虽然原来曾经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但是并不熟悉。那天带着她去淄博窝疃村拍照,就从那天开始,竟促成了我们十年感情的缘起。
  1997年9月11日我和荣荣结婚,2002年12月31日有了我们的女儿,2004年9月8日她因肠癌在淄博金陵寺往生。
  从与荣荣相识到她去世这十年中,我拍摄了大约四本相册的纪念照,从数量上看并不太多,今天,当我翻阅这几本一直从山东伴随我到上海来的胶粘相册时,相册的边缘已经泛黄,很多照片也开始变色,但一张张照片从我眼前闪过的时候,过去的时光仿佛重现于脑海,这些日常的照片竟然将我拖拽回那十年艰苦、简单而幸福的光阴中……
  问:你在拍摄荣荣的十年里,有没有觉得自己角色和位置很特殊?
  答:认识荣荣的时候,我知道她是一个生了病的人,但被她的精神感染,开始了对她的拍摄。最初的拍摄还是很用心的,随着拍摄,渐渐被她的气质影响,就有了情感因素投入里面。拍摄就由拍摄与被拍摄的关系,成为朋友和情侣的关系,对拍摄本身的用心程度反而减少了。太熟悉了,反而拍摄转向一些很平常的东西,不太关注一些作为纪实或者报道中习惯关注的东西。再后来,这种照片甚至成为单纯的纪念照,但10年后我回头看时,却发现即使是很平常的纪念照,当放在这种历史长度中打量时,我依然很容易被这些图片所感染。就像过去某些关键的时间点中所喜爱的歌曲或者音乐,经过很多年后,偶然听到就会突然被带回那种情境中。但是有时又会觉得用照片表现一个人,却是那么为难,因为照片本身承载的信息还是单薄的,想获得一张声情并茂刻入记忆的照片真的很难!
  问:这个前后的风格是统一的吗?
  答:有变化的,因为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给亲人拍摄的时候没有想过什么风格,只是希望拍下能够在当时打动自己的照片。回头看这些照片时,会发现变化挺明显的。
  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角色上的变化,一个是自己会受到当时流行的视觉语言风格所影响。还有就是年龄、生活境况和情绪变化对照片的呈现也有明显的影响。
  问:我觉得你拍荣荣与一般摄影师不太一样,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你们两人的痕迹。比如说你拍摄荣荣生活的同时,也是在参与你自己的生活。影响它的因素也许不只是胶片之类的技术因素,还有很多其他摄影师无法想象的。你们生命的转折会影响你的拍摄进程,如果有个进程的话。
  答:是这样。在她最初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很多照片是很阳光的。她生病时,我无法忍心去记录那时的东西。即使她得了癌症以后,我还是想表现她比较阳光、积极的一面。
  不仅是我,包括她,也很反感拍摄一些她不太好的时候,觉得那是对她的一种伤害。只有到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很多过去我拍摄别人时没有顾及到的东西。这也是西方摄影教材中经常提到的道德原则,实际这也是我们在拍摄时忽略的。
  问:按你的说法,你拍摄的荣荣生命过程的照片是不完整的?缺的是不是最真实的荣荣,最痛苦的荣荣,包括产房里的荣荣?
  答:产房里是有的,她在做剖腹产以前的那一段和做剖腹产以后的一段都是我拍的。但是进手术室那一段,我没敢进去拍,是好朋友丁宁进产房拍摄的。
  还有她1999年那一次孩子的夭折,那一次相机就在我的手中,但我没有勇气拿起来。她在产床上,那个孩子躺在冰凉的器械上。她在产床上哀求大夫救孩子,但那时孩子已经死了,医生已经放弃了,要把孩子装在一个黑色垃圾袋里。如果我回想起来,要留下一个孩子的印象的话,我是应该拍摄的,但我真的不忍心。如果那时我拿起相机,她会恨我一辈子。就是说,在拍摄自己的亲人时,与普通的拍摄者情感心理的因素不一样。
  问:这就是你当时放弃产房拍摄的原因,当时你有没有犹豫过?
  答:非常犹豫,但我想即使我进去也没法拍的,我肯定会放下相机,去安慰她。也就是说当我回头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我会很理性地去思考摄影师的角色问题,因为和你的关系变化,我的拍摄,我的关注都不一样了。
  问:你拍摄时已经不是记录的本能了,而是参与的本能。在产房门前,也许你的参与本能战胜了你的记录本能。如果说一般摄影师能够中立地记录,但你已经无法记录了,更本能的参与性表现出来了?
  答:对,是这样。在她去世后十年再看这些照片时,会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已经无法弥补只能留在我的记忆中,但视觉上的观看却没有记录下来,这种遗憾其实是当时情感因素所影响的。
  问:你怎样评价你给荣荣一生留下的这些照片呢?
  答:这些照片在我的心中是不存在成功与失败、好与坏的概念。从媒体评判的角度讲,可能这不是一个最理想的结果。但从个人家庭的生活记忆角度来说,它是有价值的。因为我拍摄经验的不足,在拍摄时,观察的角度常会处在一种游离的状态。有些时候存在功利的想法,有时就是一种记录的想法,想保存一下,这样就造成了整体上看照片的风格是不统一的。加上当时随着经济收入的变化,在拍摄的数量和照片质量上落差也非常大。
  问:如果说有的摄影师拍摄是有预谋的,你的有没有预谋?
  答:没有。如果不是突然出现生死离别这种急剧恶化的状况,我可能还是不会去整理这些图片。可当她去世10年后,再整理会发现非常吃力,你会觉悟到照片等资料的及时的梳理,对一个摄影师来说是多么重要。
  问:你用10年时间来经历这组片子,这里面在别人看来有很多遗憾,但若回过头来在做一遍,你是选择现在的状态还是选择放弃或者是去理性地谋划着拍摄呢?
  答:肯定是现在的这个选择,因为我不可能以伤害自己爱人的方式,来做这种满足自己需要的表达。
  这组照片让我来给它下个定义的话,应该是家庭生活照片。它不属于报道摄影,不属于图片故事。它对我们一家人来说是有价值的。我想它对于其他人来说,在于告诉别人,家庭照片也是可以很生活化,而不仅仅是留念。
  问:在这组图片的选择中,你持的标准是什么?
  答:我想还是从荣荣生命的节点上来选择。包括她的工作节点,生活和寻医问药的过程,她作为女人的生活方式,她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憧憬,直至对生死的态度和最终的归宿。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是想尽量还原一个我印象中的荣荣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十年的这个家庭的生活,因为我们的女儿出生才两岁荣荣就去世了,她对自己的妈妈没有什么印象,若是这组照片能够让她认识妈妈、想起妈妈、了解妈妈、怀念妈妈,而不要去误会妈妈,或者不理解我和荣荣的这段感情这个家庭,这就足够了。现在我女儿12岁,我想,可以给她看我们的生活照了。
其他文献
作为史书,不应机械地回顾过往的历史,作者从何种视角、秉持怎样的历史观审视史实脉络,直接影响其史论的价值趋向。摄影史的书籍亦不例外。  内奥米·罗森布拉姆的《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没有枯燥晦涩之感,其鲜活的文风以及对摄影这种媒介发展描摹的细腻笔触,都让人感受到历史在现实中流淌,其在序言中对摄影功能的界定就是一例。  罗森布拉姆关于摄影之社会作用的描述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结合当下摄影
期刊
2013年11月7日,以“色彩佳能,精彩人生”为主题的2013佳能博览会在成都盛大开幕。在历时四天的展会上佳能致力于通过色彩将积极向上的“佳能量”传递给华西人民的色彩影像盛宴上。  佳能此次在成都的博览会共搭建20个具有特色的展台,向参观者展示佳能最新的影像产品、解决方案、服务以及最前瞻的影像技术。为了实现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佳能正在围绕“色彩”优势进行着一场全面多元化布局,即依靠佳能在数码相机
期刊
摄影让他“风光无限”  问:去年您凭借一组《极地》摄影作品荣获了“中国摄影金像奖”,在南北极这种极端气候下,您使用的是哪种相机?  答:近些年来我一直使用佳能EOS相机,我曾经10次前往极地拍摄,每次都是携带两套佳能相机。从最早的EOS 5D,到EOS 5D Mark Ⅱ,再到现在的EOS 5D Mark Ⅲ相机,佳能的“5”系列数码单反相机一直是我的主力拍摄工具。  问:有人说您是中国风光摄影师
期刊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社长小川治男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奥林巴斯公司。从早期的OM系统到数码影像时代的E系统,再到最新的PEN系列和OM-D系列, 小川治男均参与或主持过产品的研发、检测以及市场开发工作。2012年4月,他出任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社长。2013年10月19日,本刊记者与其他摄影媒体的同行一同采访了前来中国市场指导工作的小川治男先生。奥林巴斯(中国)映像销售有限公司的大浦康达、丁莹等高层人士
期刊
在报纸上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中年男人滑雪时遇到不测被埋在雪里,他靠着吃雪和棉衣里的填充物坚持了7天被救出。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他多次几乎放弃,但是有一种信念支撑着他坚持下来,他说那个信念就是亲人情感给予的力量。在生命的边缘他回忆着父母妻儿的美好和温暖。  亲人的力量,有时是超乎我们想象地强大,对挚爱的人们的情感可以汇成巨大的力量,改变和左右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给自己的亲人拍照绝不是摄影师的专利,
期刊
彩色的卡帕  时间:2014.1.31—5.4地点: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纽约国际摄影中心(1CP)以《彩色的卡帕》(Capa in Colour)作为新年的开场展览,首度呈现罗伯特·卡帕的彩色摄影作品。此次展出的125张卡帕彩色作品,包括出版物文本和个人文档,全部出自ICP的收藏,它们呈现出这位黑白摄影大师的全新面貌。策展人辛西娅·杨(Cynthia Young)表示,JCP共收藏了4000余张
期刊
10月26日,冰城哈尔滨褪去雾霾的第二天,在漂亮气派的哈药集团美术馆三楼会议室,《中国摄影》走进哈尔滨影友联谊会如期召开。本次活动中,杂志社第二编辑部主任陈奇军和资深编辑陈攻分别以《眼前的风景与心中的风光》和《摄影要则》为题进行摄影讲座交流,吸引了来自哈尔滨、大庆、绥化、鹤岗、鸡西、伊春、延吉等地近200位摄影爱好者。  美丽的风光摄影作品为何被人说成是“美丽垃圾”?很多风光摄影爱好者起早贪黑拍摄
期刊
自《梦溪》始,魏壁在摄影上,有了自己的一方田地。  他的照片,是回得了家门,呈给老母亲看的。  魏壁曾是浪子,南下深圳,北上大连,一去廿载。大城磨人,身漂荡,魂寄乡。幸家里还有田地老宅,尚可归去,有丰而茂的草木,日夕相与。  不由忆起的,就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数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古往今来,爱田园者,精神世界总是相似的。  魏壁很性情,谦而真,直而诚,长得清
期刊
魏壁照片上的文字,初看之下,这些毛笔字的形式让人联想起石涛的话语录,但也许真的如他所说,这些文字的内容更多地是一种社会学的属性。以魏壁《梦溪》首张“鸟瞰湖州”为例:“此次出门,没有春林和汪老五作伴。一人辗转到汉寿,仅徒步十多公里的太阳桥就足够乏味的了,除了拍下这张鸟瞰湖景外别无所获。”,这段话表面上记录了照片拍摄的一个过程,但是一旦变为书法,与他的照片并置,却并不这么简单,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
期刊
2012年10月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伪造:Photoshop之前的摄影操控》(Faking it:Manipulated Photography before Photoshop)的摄影展。顾名思义,这里展出的所有的照片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被修改、处理(manipulated)过的。与此同时,在它对面的展厅里举办的是名为《Photoshop之后:数字时代的摄影操控》(After P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