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本生态”校园催生向上宜人校风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跃文,广东省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省青联委员,市十杰青年、十佳校长
  
  本文所指的“人本生态”即为育人的生态。“生态”有相生,也有相克。犹如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当形成“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循环时,就风生水起,五行都兴旺发达,反之则行行受制,并致萎缩乃至消亡。如何构建一个全面育人的大系统,使人在这个相生的系统中受到熏陶浸染,并因此让自身的“金木水火土”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其实质也是育人为本,育人为本最基础的则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生态环境中实践,是促进人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的动力因素。构建学校人本文化生态,其核心就是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宜身心健康成长,素质和谐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确保学生顺利地成长,走向成熟。
  为此,我校从这个基础出发,着力建设学校的人本文化生态,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师生做学校生态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让师生成为推动学校优势发展、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学校生态文化的主人。继承老金山人爱自然、爱环境、爱人文、爱科学的办学传统,把金山当成自己的家园来经营,催生师生自我完善的能量,并由此构成优良校风的根基。
  一、拓展教育园地
  完善育人生态
  学校生态文化的建设,如同其他建设一样,必须以广大学生的权利需要和利益发展为出发点。建设学校人本文化生态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使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生态给他们成长带来的好处。有鉴于此,我校充分利用千百年来金山所积淀的优良办学环境和丰富教育资源,开辟“金山书院坛”、“文曲清晖坛”和“金山独秀坛”等校园主题文化花坛,以“名校名园”、“名师名生”、“名言碑刻”来熏陶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不遗余力地拓展校内外教育园地,逐步完善学校的育人生态。
  一是完善校内教育园地,包括“金山百年校史馆”、“金山图书馆”、“选堂书廊”、“历代摩崖石刻”、“金山学子心碑”、“金山植物环保园地”、“理化生实验楼”,以及升旗台、田径场、篮球场、游泳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校内教育文化设施。
  二是拓展和整合校外教育园地,包括市内的“潮州古城文化景点与文化遗产”、“饶宗颐学术馆”、“潮汕星河馆”、“110指挥中心和戒毒所”。外省市的“叶帅故居”、“黄遵宪故居”、“梅州客家院士广场”,以及“厦门集美学村”等校外定点教育文化园地。
  三是开展和完善校园节庆与学生社团活动,包括“新生军训”、“迎新生音乐会”、“校庆运动会及团体操”、“校庆文艺晚会”、“五四歌咏比赛”、“校园开放日系列活动”、“金山揽胜(周末对外导游)活动”,以及英语角等十多个学生社团的活动。
  四是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普调查活动,包括举行科普读物的读书活动,参观潮汕“星河馆”,进行金山植物资源的普查,韩江流域水文资源的调查,以及凤凰茶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等等。以此形成良好的校内外教育系统,立体、全面地对学生的身心、思想、道德、理想、情操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全面培育提升。
  教育园地的拓展和教育生态的完善,彰显了师生的智慧和才能,凸显了师生创造生态文化的能量,不但为我校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健康成长。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和谐的生态环境,而且传承了金山优秀传统文化的脉息,延续了金山“地灵人杰”的美妙传说。
  二、开展自我教育
  培育知行合一的校风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肯定学生是学校生态文化的主人,是推动文明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因此建设学校人本文化生态对于学生的现实意义有四:一是享受环境,二是享受体验,三是享受过程,四是享受结果。我校正是从这四种意义入手,进行学生自我教育,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一)享受环境
  所谓享受环境,就是让学生在美好校园环境的熏陶下,生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金山实验学校背靠金山,面临韩江,有粤东“第一山”之美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金山学校既有葱郁如盖的苍天古树,饱经风雨的摩崖石刻,又有错落有致的教室校舍,四通八达的石阶山道,更有美丽迷人的历史传说和名扬海内的名人遗迹等等,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去拥抱她、享受她,还要去观察她、认识她,更要去欣赏她、研究她,以此彰显文化,延续文脉。
  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发起了“身体力行,创建文明校园”、“保护环境,共建绿色校园”等课题研究,还进行了“关于金山校园‘留言壁’文化传承的调研活动”、“金山校园八景评选与宣传活动”和“为金山花木配置標示牌的活动”,同学们在享受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创造环境的意识和行动油然而生。
  (二)享受体验
  所谓享受体验,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构建学校人本文化生态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我校在营造优良文化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师生的特点,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
  首先是“行为知荣辱”。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是“金山学生行为荣辱观”,通过学习、讨论和实践,培养广大学生在仪表、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文明意识和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成立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对学生在校内各场所的行为和班风、班荣进行纠察、评比,开展文明班流动红旗竞赛,弘扬正气,抵制歪风。
  其次是“心灵明爱憎”。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地球”的“五爱”征文、演讲、手抄报比赛,以及给老师和家长写“感恩信”的活动,教育广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负责任之感,常葆报国之志”,使学生逐步形成感恩反哺,甘于奉献的情怀和品格。校团委会也经常组织“奉献爱心,扶贫助学”捐书捐款活动,并与凤凰镇华侨中学和福南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是“学习有榜样”。学校重视开发社会大课堂和名人乡贤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如参观饶宗颐学术馆、潮汕星河馆和厦门集美学村陈嘉庚纪念馆,同时还经常邀请社会贤达和著名校友到学校为师生传经送宝;请著名侨领陈伟南先生来校传授求学问、办事业、讲奉献的人生经验,使广大师生领悟到“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真谛,激发学生发愤成材、报效祖国的志向和动力。
  第四是知行求合一。学校鼓励师生自主策划、创办和管理各种学生社团,如记者社、文学社、文艺社、英语协会、毽球协会、书画协会和摄影社等等。通过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组织、交际、调查、研究和广告宣传、展示等方面的能力。
  第五是“艺体有个性”。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个性化艺体活动,如开展插花、泥塑、书画、卡通、古筝、戏剧、诗歌等艺术实践活动和集体舞、健美操、团体操、太极拳等健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崇尚美、塑造美、表现美的践行中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这些个性化的教育实践不但有益学生的身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艺体兴趣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享受过程
  所谓享受过程,就是让学生把构建学校人本文化生态当做日常生活的方式和创造文化的技能。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立起各种有利于个性发展和共性发展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具有活力的过程共同体。我校充分地挖掘、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以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拓展,学习体验的深入。如开展“金山校园八景评选与宣传活动”,从选景命题、摄影展示、评选统计、写导游词到组建导游队,为新生及来访的校外人员讲解金山风景名胜等,均由学生策划,组织和承担。
  在这一个又一个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提升了收集资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展示成果的水平,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如举办“金山开放日”校园文化展示活动、“金山揽胜”学生励志活动和“金山家园”招生海报设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和才华,真切享受到作为一名金山学子的骄傲和自豪。
  (四)享受结果
  所谓享受结果,就是让学生在构建学校人文生态的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成绩,创造实实在在的成果,从而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和综合实践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又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优势发挥的学科竞赛和艺体比赛项目。再如,以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的教育内涵,创新课程的教育手段,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人文性、实践性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完善身心素养,发挥综合特长的目的,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学生们通过努力的“跳一跳”,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实,享受收获的喜悦与满足。
  三、加强内外交流
  提升育人品位
  构建学校人本文化生态的目的是:第一,引导师生明确人生成长和生活环境的关系;第二,引导师生通过努力改善学习生活环境,与自然、社会建立和谐的关系;第三,引导师生在向自然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与自然、与他人交流的情感;第四,引导师生养成整体、和谐、平等、均衡的思维方式,践行自觉维护和发展学校生态文化的责任。为此,我校通过加强内外交流、开阔教育视野来达成这四个方面的目的。
  “养金山灵气,育时代英才”关键在于继承金山名校的教育文化和优秀传统,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构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育人生态系统。据此,我们着力丰富和完善育人的资源和途径。
  一是经常请刘世孝、林福权等老名师介绍金中优秀的文化传统,指导教师的备课和评课。同时,校党支部还总结出“新老金山人八种师德意识”,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学习、讨论和践行,并结合“教师十项考评”、“班主任七项到位”和“优秀教师评选”等制度的推行,使“爱家园、育英才、勤实严、敢创新”和“勤进修、善合作、顾大局”等师德、教风蔚成风气。
  二是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进有理论前景和实践效果的研究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如引进国家重点课题《班主任专业化》中的《班级建设与学生成长》的子课题,结合研究;举行“求同存异的系列主题班会”、“励志班训感言与学段奋斗目标”、“学情调查与互助合作学习”、“多彩集体活动与班级写真”等活动,引导师生共同开展班级建设和校本德育的探究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品位和学生学习研究的层次。
  三是融合别人的经验和学校的实际,发扬金山教育教学的优秀传统,激发教师教育创新的活力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活力,完善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合作学习,全方位满足学生追求成长、追求成功的愿望和要求。以此全面改善育人系统中的各种关系,落实育人过程中的各项责任,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实现构建师生共同迈向成功的“人本生态乐园”的办学理想,切实提升育人的品位。
  四、育人成效
  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校风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一)风气淳朴
  以前校园中常出现些不和谐的音符——打群架、勒索小同学,抽烟、逃课、进游戏厅、奇装异服等。近年来这些歪风逐渐递减,纵有些“特殊个体”,也找不到市场和土壤,兴不起风浪。现在,金山学子行为规范,举止礼貌,语言文明,学生的人格修养不断完善,初步显现出“文明小公民”的品质。食堂用餐有序,礼让成风;宿舍互帮互助,互爱互谅,温馨和谐;师生融洽,风气淳朴;扶贫济困,乐于奉献。
  (二)人地共荣
  以前的校园,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但时常可见教室内外的廢纸、生活垃圾,树叶树枝杂草也容易呈现满地的“自然态”。如今的校园,每天每时都保持洁净优美、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赏心悦目。师生们初步确立了“爱校从我做起,美化从身边做起”的宗旨和创建“人本生态校园”的使命感,自觉参与金山景观的保护和宣传工作,每个金山人都以金山为荣,都是金山的形象大使,都是金山风景名胜的合格导游,真正达到人地互动,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活动和谐
  过去,领导和教工中总有不少隔膜,师生之间也易产生冲突,学生与学生、教工与教工也常常会闹点别扭,在各种活动中,常常难免留下些不够愉快的插曲。而今,领导关心教工、教工理解支持领导,老师关爱学生,学生也感激爱戴老师的风气越来越浓。校园开展的各种活动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有序,师生生活更加舒适,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更高。如今的金山已初步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共同家园。我们通过师生问卷、学生座谈和家长访谈等一系列的调查反馈,证明了依托校园环境、依托师生体验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比一般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更受学生欢迎,更有教育效果,更有发展潜力。
  
  责任编辑/李书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