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k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语言表达样态、语言传播样式都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作为电视语言主要构成元素的电视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如何既符合媒体作为公众传播的规范性要求,又进一步彰显个性、突出时代特色、符合新媒体语境下的语言传播规律和受众审美需求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关注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遵循语言传播规律、打造媒体语言特色。
  关键词: 新媒体 东北文化 主持人 语言特点
  一、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概述
  (一)东北方言是关键——区域性群体构建的审美心理。
  在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叙事中,许多主持人不约而同地用东北方言取代了普通话。普通话标准,但是对于使用方言的人们来说,难免缺少亲切感和共鸣感,当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用东北方言主持节目,甚至可以说以“更幽默和夸张化了”的方式呈现东北方言时,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收视效果,这源于区域性群体经过天长日久的生活、劳作对于文化中语言因素产生的共鸣感,这也是为什么各地都有方言性节目存在的根本原因。尤其在东北,农村占据了地域版图的大半,媒体锁定的收视人群就不可能都以“都市精英”为主,兼顾广大农民乡镇地区人口的收视趣味和审美取向也是必须参考的节目评价要素。在这种情况下,方言就是主打的第一张牌。大多数“唠嗑”等东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只依赖于方言,而是将方言加以浓缩、提炼,搞笑、风趣、幽默、大量使用俗语、俚语成为主要特色。
  (二)千人一面——本我与媒体塑造的“我”。
  在媒体中,主持人作为节目中最核心的元素,往往讲究其“独特性”:独特的个性及语言特色的综合体现。但是放眼东北电视媒体,却是另一番“千人一面”、“千台一面”的景象。从东北特色娱乐主持人英子的“东北风娱乐精神”,到王刚、牛群落户东北媒体展示主持新颜,再到葵嫂、周全、大羊等新一批语言中东北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主持人兴起,甚至连湖南时尚娱乐的先锋教主何炅落户东北也“入乡随俗”地带上了浓浓的东北味儿。可见,主持人的本性在节目中趋于次要位置,展示在电视媒体上的形象往往成了媒体塑造的“我”。因为纵观东北媒体的现状,本来清新漂亮的女主持人,都被塑造成了东北丫头,盘腿大坐,说东北方言、表情夸张,这一系列现象都印证了东北媒体对于“东北特色化电视”的理解和塑造,主持人作为其中的导向性元素更是成为东北特色的一部分。
  (三)“审丑”、“审逗”、“审东北方言秀”。
  电视本身是为大众服务并提供娱乐、教育功能的视听载体。电视独特的媒体产业链决定了媒体生存的关键在于收视率,曾经关于“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探讨现在已经不再火热,但是媒体间恶性竞争,甚至动辄将低俗、暴力、丑陋搬上荧幕以吸引受众眼球,这种“灰色”的收视率带来的经济效益确实可观。收视率与广告商的利益息息相关,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境遇下,东北媒体的“异军突起”除了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地域外,在大多数时候,也不得不展示东北民俗文化中的“疮疤”,例如低俗、暴力,等等。在东北电视节目中,“审丑”、“审逗”、“审东北方言秀”已经成为一种特色,而这种特色无疑还需要在新的媒体形式及从节目及品牌长久生命力上考虑,不得不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地方。
  二、新媒体环境带给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样态的改变
  文化是滋生艺术的土壤,东北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造就了东北独特的媒体文化。作为媒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的话语呈现更是个人综合特质和地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植根于东北文化的电视节目,无论是从节目的特色上,还是已经蔚然成风的“主持人”集群式的共性语言表达样态上确实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了东北文化的走向,是东北气质的电视化呈现,是打造地方媒体特色的一大亮点。那么新媒体环境带给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哪些语言样态的改变呢?
  (一)从“审丑”到“审美”,让语言真正娱乐起来。
  新媒体兴起的时代,娱乐是王牌,是媒体战争的核心阵地。如何娱乐是所有媒体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对于东北媒体来说尤其如此。真正的娱乐是高品质的幽默、较高的节目制作手段、极具个人特色和魅力的主持人、体现创作力和创新能力的节目制作理念,如此四点结合起来,节目才能真正娱乐起来。东北人的娱乐细胞丰富,极具幽默感,单纯的靠夸张的服饰和表情、肤浅的幽默赢得受众不是东北媒体的解决之道和长远之计。赵本山曾经11年蝉联小品王,但是人们深刻记住的仍然是最初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其中经典的台词、包袱和笑料可以说是让人百看不倦,后期的小品通过嘲讽、挖苦、扮演残疾人等方式设置笑点,这样的幽默注定是肤浅的幽默。纵观东北的大多数节目,仅靠百姓口中的“装疯卖傻”吸引受众的注意,这种“丑角”式的媒体策略却不可广泛行之。要迎合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在语言规范性的基础上探究真正“语言的审美”,让语言真正娱乐起来,才是当务之急。
  (二)主持人语言样式的新探索。
  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土”、“俗”、“直”、“楞”,此语虽难免有其偏颇之处,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东北主持人的特色。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角度讲,所有主持人都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省级以上频道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应达到一级甲等的水平,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对于各地的特色方言,合理使用能够保证各地语言文化的特色,但是大范围使用会干扰电视媒体对于传播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责任体现,在此基础上,也要求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尽快寻找符合自己语言特点、符合受众审美习惯同时也符合新传播形态下主持人语言表达特点的新的语言样式。
  (三)短平快的新媒体传播时代,东北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急需通过高质量的节目迎来“审美”时代。
  随着电视技术手段的高速发展,推广更多制作精良、水平高的电视节目势在必行。东北媒体中众多娱乐节目受地域、经费等因素影响,将粗糙的节目直接搬上荧幕及将剧场版的二人转直接录制播出,或者主持人的语言当中过多的借鉴和使用东北二人转的语言特色等,电视播出效果相对较差,受众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不高,这样的节目必须提高其节目制作的精细程度。网络的风行已经让人们降低了对电影和电视网络化的质量要求,电视作为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媒体传播载体,如果也降低对节目质量的要求,那么必将在未来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三、如何打造新媒体环境下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色
  (一)辩证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角度讲,所有主持人都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省级以上频道应达到一级甲等的水平,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尽管东北化的语言特色已经成为东北电视主持人语言表达的特点,但是必须辩证处理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一方面主持人可以在使用方言时注重频率、使用场合,尽量摒弃方言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尽管是受新媒体环境的客观影响,主持人语言的话语样态面临挑战,但传统媒体仍然承载着使用、推广普通话的客观责任,也因此,要求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辩证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二)急需打造“东北化”的幽默样式和主持人个人风格。
  研究东北媒体和文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媒体制作者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更多的人期冀提高媒体的节目制作质量,我们在地域化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这些探索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有学者指出:东北文化的特点就是憨厚、土气、实在,若是没有了这些特点,东北文化的魅力就会逐渐丧失。此言不无道理,作为东北人,东北人的憨厚实在和天生的幽默感值得称赞,但是年轻一代对于媒体的期冀是希望更时尚的幽默,文化也需要不断成长成熟和完善。去掉粗糙的(对二人转艺术的简单使用、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及造型中过于低俗的元素),保留东北文化的真、逗、实在,将东北的媒体打造成真正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进一步打造更多有个人风格和魅力的东北电视节目主持人。
  (三)探索符合新媒体的语言传播规律和受众审美的语言特色。
  受众是媒体服务的对象,是决定媒体生存的重要因素。时代的变迁、受众的换代对媒体的节目形态影响巨大,“新媒体时代”、“互联网 时代”、“微博”时代、“高清时代”、后“网络”时代,都在深深地影响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现在的调查显示,很多人已经彻底放弃了电视媒体,电脑、手机已经具备电视、广播、报纸等综合传播力,电视广告的份额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努力应对这种变化,并且及早做出准备,尽快探索符合新媒体时代语言传播规律、强化个人语言特质、注重“短、平、快”的语言传播样式和语言风格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
  [2]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张颂,乔实.论播音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4]姚喜双.播音主持语言评价的发展[J].学术前沿论坛,2008年.
  [5]林小瑜.新世纪以来播音主持学术研究态势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0月.
  [6]任俊英.主持人话语分析[J].新闻大学,2004年秋季版.
  [7]潘知常,孔德明,主编.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其他文献
使用高水平的从头算CCSD(T)/aug-cc-pVTZ方法,经过Counterpoise校正,计算了He2F^-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面.在He2F^-体系的相互作用势能面的最小值处,发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适应现实生活,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促进者.而中学生网络生活中的素质关怀,就是要在当今高科技、高信息的时代潮流中,
颈动脉狭窄可能会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颈动脉血管形态对于评估脑卒中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颈动脉三维重建的研究,可以还原颈动脉的结构,对于研究脑血管疾病的成因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针对CTA图像的特点,在管状结构CT值筛选和多尺度滤波图像增强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基于区域特征的中心点追踪的分割方法,并在2套CTA图像上进行了实验。初步结果表明,算法对于颈动脉血管大部分二维图像能够较
基于金属胶束催化反应的三元复合物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金属胶束作为一类特殊的超分子体系,其参与催化反应的特殊动力学行为与体系中可能出现的白组织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