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的产量位于世界粮食产量的前列,而在国内农业产品种植的种类中,水稻的种植面积非常广泛,而且分布全国各个区域,但水稻的病虫害种类也非常多,这对我国水稻的种植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水稻已经成为基础性农作物之一,它的产量以及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产品的良性发展。因此针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以及研究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因为在种植期间存在各种类型的病虫害所以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相关部门以及农户就需要针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有一定的突破之后,才能保证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可达到相应的目标。虽然目前国内针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以及预测机制方面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从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对农药化学的依赖度相对较高,虽然这种农药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却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
1 水稻种植的重要性
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甚至占据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一半以上。因此一直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对水稻的种植以及发展都给予极大的重视,并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但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的问题困扰着人们。据了解,水稻在种植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病虫害的问题,而且该问题一旦出现,就会极大的降低水稻的产量,并且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压力。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经济收入而言,解决水稻病虫害的问题,提高粮食的质量以及产量都是非常必要的。
2 水稻害虫的种类
要想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的种植产生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对水稻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常见的病虫进行了解。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及总结之后,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过程存在病虫害的种类主要有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以及水稻苗恶病。
2.1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对水稻种植过程产生较大破坏力的一种病虫害。一般情况下,这种病虫害主要发生在。是氮肥时施肥量比较多的区域,或者高温区域一旦出现水稻纹枯病之后,患病的水稻将不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最终导致水稻死亡。从水稻的表面进行分析这种疾病会导致水稻的稻叶上出现椭圆形状或者片状的斑痕,而且这些斑痕的颜色深浅不一,从远处看可以发现水稻的纹路会出现类似树叶的纹路。一旦出现水稻纹枯病之后,水稻的产量会大幅度减少。
2.2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与其他类型的病毒害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发病的时间相对较长,水稻处于育苗期是水稻叶枯病就开始传播并且持续较长的时间。与水稻纹枯病不同的是水稻白叶枯病对水稻的分蘖并不会影响,但是它会对水稻的稻叶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如果农户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发现水稻存在白叶枯病之后,不及时进行解决并且治疗,那么水稻的稻叶会全部枯烂,而在这种情况下,水稻就非常容易出现倒伏的现象,最终影响产量。
2.3 水稻稻瘟病
这种类型的病虫害疾病被人们称为稻热病,也就是水稻在种植期间,它的植株出现感染症状,而且疾病感染之后,感染的部位或者感染的区域与正常部位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在处于幼苗阶段是感染疾病,可称为水稻苗瘟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水稻的植株基部呈现灰黑色,上部区域呈现褐色,如果不及时对这种病害进行治疗,那么水稻会逐渐缩卷并死亡。
2.4 水稻苗恶病
这种类型的水稻病虫害会贯穿到整个水稻种植的生长期。它的发病时间相对较长,但最早出现在水稻的幼苗时间段。这样情况下,感染水稻苗恶病的水稻植株在患病之后,颜色会逐渐转变为黄绿色,整个水稻幼苗的整体高度会比其他水稻幼苗的高度要高,但是叶部狭长而且根部发育不良。从这种病害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其主要是因为病菌附着在水稻的表面,或者种子本身就带有病菌。一旦病情出现在水稻表面之后,就会从水稻幼苗的伤口进入幼苗的根部,并在出现降雨天气或农户进行水稻灌溉时进行传播。
3 防治水稻害虫的措施
3.1 水稻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
我国很多城市很多省份都种植水稻,它的整体种植面积非常广泛,但是受到气候土壤以及并融合类型的影响种植的质量和种植的产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时机产品种植时,当地的农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品种进行选择。而在品种选择期间,最重要的是对水稻抗病基因纯合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如果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同一种类型的水稻,那么至少需要三年,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和数量达到相应的要求,而且这种类型的水稻必须为抗病型的水稻品种。当然在进行水稻品种选择时,农户还需要选择适应能力较好的水稻品种。
3.2 提前做好水稻害虫的预防工作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水稻之所以出现病虫害,其主要原因是农户在进行水稻种植之前没有展开有效的预防工作。相关学者在对水稻的病虫害进行研究时发现,如果在种植前展开有效的预防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但是很多农民并没有强烈的预防意识,而是在种植水稻时仅仅给予适量的藥物,保证水稻的健康成长。但种植水稻就好比养育新生儿,在婴幼儿期间需定期接种疫苗,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水稻在后期生长时避免受到虫害的侵袭。所以,农户自身必须提高警惕性,注重对水稻的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3 关于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
关于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空气土壤水分发生变化,病虫害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针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管理期间,种植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治理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进行及时的治疗。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的类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水稻种植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使用不同的农药,但在使用农药时,也需考虑农药对水稻质量和产量产生的影响。
3.4 关于水稻病虫害的宣传工作
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的类型在不断的增多,在进行学到种植时,政府必须加强对相关病虫害类型的宣传以及普及。例如:印刷相关的知识手册发放到农户家中等提高农户对水稻病虫害的认知程度,从而引导其积极治理病虫害。
3.5 应用生物与物理防治
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方法,目前在我国仍然处于试行的阶段,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分析,这一病虫害的治疗方法将会得到广泛的使用,因为它可以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好的保护。
3.6 关于水稻病虫害的指导工作
该选用何种方式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治理,是目前农户最关心的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努力的展开相应的指导工作,让农民认识到水稻病虫害的危险性,并给予其相应的技术指导支持。
4 结语
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进行农业产品管理的过程当中,针对水稻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水稻的质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而且我国农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那么在针对水稻进行研究是就需要培养新型的杂交水稻,并且对水稻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从病虫害防治的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病虫害的治疗对水稻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以预防为主,将预防工作作为病虫害防治的重点。且在进行水稻种植期间,一旦发现病虫害,就是要立即采取合理的措施,从而保证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
参考文献
[1] 徐志伟.探析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科学,2020,3(2):42-43.
[2] 吴惠秋,许莉,李爱国,等.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次数及药剂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0(7):107-108.
[3] 罗吨.勐遮镇常见水稻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9(3):216-217.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因为在种植期间存在各种类型的病虫害所以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相关部门以及农户就需要针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有一定的突破之后,才能保证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可达到相应的目标。虽然目前国内针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以及预测机制方面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从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对农药化学的依赖度相对较高,虽然这种农药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却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
1 水稻种植的重要性
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甚至占据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一半以上。因此一直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对水稻的种植以及发展都给予极大的重视,并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但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的问题困扰着人们。据了解,水稻在种植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病虫害的问题,而且该问题一旦出现,就会极大的降低水稻的产量,并且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压力。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经济收入而言,解决水稻病虫害的问题,提高粮食的质量以及产量都是非常必要的。
2 水稻害虫的种类
要想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的种植产生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对水稻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常见的病虫进行了解。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及总结之后,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稻种植过程存在病虫害的种类主要有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以及水稻苗恶病。
2.1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对水稻种植过程产生较大破坏力的一种病虫害。一般情况下,这种病虫害主要发生在。是氮肥时施肥量比较多的区域,或者高温区域一旦出现水稻纹枯病之后,患病的水稻将不能有效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最终导致水稻死亡。从水稻的表面进行分析这种疾病会导致水稻的稻叶上出现椭圆形状或者片状的斑痕,而且这些斑痕的颜色深浅不一,从远处看可以发现水稻的纹路会出现类似树叶的纹路。一旦出现水稻纹枯病之后,水稻的产量会大幅度减少。
2.2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与其他类型的病毒害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发病的时间相对较长,水稻处于育苗期是水稻叶枯病就开始传播并且持续较长的时间。与水稻纹枯病不同的是水稻白叶枯病对水稻的分蘖并不会影响,但是它会对水稻的稻叶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如果农户在进行水稻种植时,发现水稻存在白叶枯病之后,不及时进行解决并且治疗,那么水稻的稻叶会全部枯烂,而在这种情况下,水稻就非常容易出现倒伏的现象,最终影响产量。
2.3 水稻稻瘟病
这种类型的病虫害疾病被人们称为稻热病,也就是水稻在种植期间,它的植株出现感染症状,而且疾病感染之后,感染的部位或者感染的区域与正常部位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在处于幼苗阶段是感染疾病,可称为水稻苗瘟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水稻的植株基部呈现灰黑色,上部区域呈现褐色,如果不及时对这种病害进行治疗,那么水稻会逐渐缩卷并死亡。
2.4 水稻苗恶病
这种类型的水稻病虫害会贯穿到整个水稻种植的生长期。它的发病时间相对较长,但最早出现在水稻的幼苗时间段。这样情况下,感染水稻苗恶病的水稻植株在患病之后,颜色会逐渐转变为黄绿色,整个水稻幼苗的整体高度会比其他水稻幼苗的高度要高,但是叶部狭长而且根部发育不良。从这种病害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其主要是因为病菌附着在水稻的表面,或者种子本身就带有病菌。一旦病情出现在水稻表面之后,就会从水稻幼苗的伤口进入幼苗的根部,并在出现降雨天气或农户进行水稻灌溉时进行传播。
3 防治水稻害虫的措施
3.1 水稻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
我国很多城市很多省份都种植水稻,它的整体种植面积非常广泛,但是受到气候土壤以及并融合类型的影响种植的质量和种植的产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时机产品种植时,当地的农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品种进行选择。而在品种选择期间,最重要的是对水稻抗病基因纯合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如果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同一种类型的水稻,那么至少需要三年,才能保证水稻的产量和数量达到相应的要求,而且这种类型的水稻必须为抗病型的水稻品种。当然在进行水稻品种选择时,农户还需要选择适应能力较好的水稻品种。
3.2 提前做好水稻害虫的预防工作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水稻之所以出现病虫害,其主要原因是农户在进行水稻种植之前没有展开有效的预防工作。相关学者在对水稻的病虫害进行研究时发现,如果在种植前展开有效的预防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但是很多农民并没有强烈的预防意识,而是在种植水稻时仅仅给予适量的藥物,保证水稻的健康成长。但种植水稻就好比养育新生儿,在婴幼儿期间需定期接种疫苗,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水稻在后期生长时避免受到虫害的侵袭。所以,农户自身必须提高警惕性,注重对水稻的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3 关于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
关于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空气土壤水分发生变化,病虫害的种类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针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管理期间,种植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治理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进行及时的治疗。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的类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水稻种植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使用不同的农药,但在使用农药时,也需考虑农药对水稻质量和产量产生的影响。
3.4 关于水稻病虫害的宣传工作
近年来,水稻病虫害的类型在不断的增多,在进行学到种植时,政府必须加强对相关病虫害类型的宣传以及普及。例如:印刷相关的知识手册发放到农户家中等提高农户对水稻病虫害的认知程度,从而引导其积极治理病虫害。
3.5 应用生物与物理防治
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方法,目前在我国仍然处于试行的阶段,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分析,这一病虫害的治疗方法将会得到广泛的使用,因为它可以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好的保护。
3.6 关于水稻病虫害的指导工作
该选用何种方式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治理,是目前农户最关心的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努力的展开相应的指导工作,让农民认识到水稻病虫害的危险性,并给予其相应的技术指导支持。
4 结语
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进行农业产品管理的过程当中,针对水稻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水稻的质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而且我国农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那么在针对水稻进行研究是就需要培养新型的杂交水稻,并且对水稻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从病虫害防治的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病虫害的治疗对水稻的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以预防为主,将预防工作作为病虫害防治的重点。且在进行水稻种植期间,一旦发现病虫害,就是要立即采取合理的措施,从而保证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
参考文献
[1] 徐志伟.探析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科学,2020,3(2):42-43.
[2] 吴惠秋,许莉,李爱国,等.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次数及药剂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0(7):107-108.
[3] 罗吨.勐遮镇常见水稻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9(3):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