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衰竭108例临床分析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angis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衰竭(DILF)的主要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及转归,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科收治的DILF患者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08例,男性46例(42.6%),女性62例(57.4%);年龄11~81岁,中位年龄48(35,61)岁。108例患者中,48例(44.4%)患者服用西药,43例(39.8%)为中药,13例(12.0%)为中西药联用,4例(3.7%)药物分类不详。61例患者发生DILF与西药或中西药联用相关,可疑致DILF西药居前3位者依次为抗结核药(18例,29.5%)、NSAID(11例,18.0%)和抗结核药以外的抗感染药物(9例,14.7%)。56例患者发生DILF与中药或中西药联用相关,其中为治疗骨关节病和皮肤病用药者各15例,共占服用中药及其制剂患者的53.6%。有10例患者无疾病诊断,仅为调养或保健而服用中药,占43例可疑中药致DILF患者的23.3%。108例DILF患者中,亚急性肝衰竭44例(40.7%),急性肝衰竭41例(38.0%),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19.4%),慢性肝衰竭2例(1.9%);66例(63.4%)为肝细胞型肝损伤,6例(5.8%)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32例(30.8%)为混合型肝损伤。108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183 d,中位住院时间为22(10,44)d。出院时治愈3例(2.8%),好转40例(37.0%),无效32例(29.6%),住院期间死亡33例(30.6%)。有效组(治愈+好转)和无效组(无效+死亡)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别为(24.2±6.7)和(36.4±12.3)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4,P<0.001)。DILF患者无效或死亡风险的MELD评分折点为32.3分(敏感性60.0%,特异性93.0%)。

结论

导致DILF的西药以抗感染药物(尤其是抗结核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最为常见;中药及其制剂也是引起DILF的重要原因,包括中药保健品。DILF病理特点以肝细胞型肝损伤为主,DILF的预后较差,MELD评分可以用于预测DILF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测定桔梗中三萜总皂苷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分离得三萜总皂苷,以熊果酸为对照品,5%香草醛-冰乙酸溶液、高氯酸显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度法测定三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与Lichtenstein术治疗成年人复发性腹股沟疝术后疼痛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选取60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P组和Lichtenstein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TAPP和Lichtenstein术进行治疗,术后6 h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TAPP组VAS评分为(3.76 ± 1.47)分,Lic
目的探讨医用缝合拉扣在全胸腔镜手术切口闭合过程中应用的适应证、技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接受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121例,按切口闭合方法分为传统缝合组(53例)和医用缝合拉扣组(68例),记录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切口缝合时间、愈合时间、愈合情况、切口愈合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1例医用缝合拉扣组患者术后进行性出血,二次手术时拆除拉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