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长期不懈加强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际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粮价上涨、供给偏紧将“普遍化、长期化”,国际性粮价不稳,区域性粮荒不断。近几年尽管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安全依然不容忽视,不仅关系到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更重要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 安全 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的,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没有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从2004年党中央连续9年以“中央一号”的形式来解决和指导“三农”问题,可见农业的特殊和重要。农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基础性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件大事,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是第一位的问题。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抓好农业生产,多方面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确保粮食安全。
  一、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充分认识粮食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经说:“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古今中外的诸多事例都已说明粮食的重要。而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粮荒”,考验着各国的粮食安全,面对各种危机,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加强“三农”建设,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意义非凡。
  粮食是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没有“三农”提供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就无法生存,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从未离开过农业供养,尤其是粮食的有效供给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她不仅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而且更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农业不仅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也解决了人类的发展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原料的40%,其中轻工业原料的70%,纺织工业原料的90%来自农业。同时8亿农民收入的60%来自农业。对于我们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的人口大国,没有理由不加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就不能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一切社会非生产部门也就不能独立存在。没有农业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广泛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农业,尤其是粮食的不断发展,才能为第二、三产业的独立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才能把人们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其他生产活动。
  粮食性质的特殊,更显得农业基础的重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件大事。农业的发展,粮食的有效供给,是社会安定和谐的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挖洞,广积粮”就是对粮食重要性的真实写照,1962年毛泽东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总的主导方针。加强农业发展,注重粮食生产,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显得尤为重要,时刻都不能马虎大意。
  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业发展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尤其是粮食生产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1.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热衷于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打工浪潮的兴起,人口流动加剧,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和对粮食生产的观念。在广大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收入远远高于守地种粮,宁愿外出打工,不愿守地种田,相比之下打工投入少收益高,种粮投入大收益小,因此他们择优而从。结果农业发展及其粮食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2.自然灾害的频发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农村大量的农田无人耕种而荒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我国农村农民大都是靠天吃饭,严重的自然灾害增加了农民未来收成的不确定性,他们另寻出路也不愿意去种粮。因此,近年来广大农村出现了“是田不长粮,草有一人长”土地荒芜现象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每年春节过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工涌入城市,留下老弱病残的人们坚守着毫无生机农村,守望着荒芜的土地,直接后果是粮食生产锐减,考验着我国农村的粮食安全。
  3.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压缩基本农田,出现农业结构性失衡
  农业是弱质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在农村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不太愿意种植粮食作物,更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不断压缩粮食种植面积,追求农田产值最大化,如果长期以往不重视不干预,必将影响粮食安全。上世纪非洲一些国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基本农田上改种咖啡豆,致使粮食安全无法保障,很长时间受制于人。
  4.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致使农民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近些年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加上国内粮价低水平运行,各项种粮成本的加大,往往會出现增产不增收或增产减收的现象,再加上农业受自然的影响比较大,靠天吃饭的情况在农村还普遍存在,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多,增大了粮食生产的风险性,影响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5.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也影响了粮食生产
  农业走向市场,生产要素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但农业的自身特性,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农业给予支持、引导和保护。目前政府对市场的预期不够,对农业持续支持不足,出现了政府引导种植不管销售情况,或引导种植的农作物而无销路的情况。
  三、切实加强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粮价上涨、供给偏紧普遍化长期化。国际粮价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上涨,并不断突破历史高位,目前世界市场稻米实际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点,小麦价格创28年新高。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市场恐慌蔓延,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应对。   1.形成重视粮食生产的共识和氛围,进一步树立吃饭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的思想
  面对当前,放眼未来,必须树立吃饭是最大的民生的思想,养活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必须靠自己。保障粮食安全,保证13亿人口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这得益于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指导思想,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从2004年以来已连续9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指导“三农”问题。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加强和调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使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我国今后还将会加大对“三农”的宏观调控力度,统筹兼顾,科学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粮食安全形势,从关注民生问题的高度,加强农业发展,确保粮食等农产品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破
  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我国则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安全依然压力很大。目前的现实是农业发展的土地逐年减少,淡水资源逐年紧缺,因此我们必须执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和水资源利用政策,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加大对《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宣传,坚持“不与粮争地”,同时重点支持基本农田的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积极发展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设施历史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些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些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扩大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支持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措施如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18亿亩耕地红线能够坚守,18%的粮食安全线才有保障,我们可以从容应对国际复杂的粮食问题。
  3.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
  面对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好多青壮年农民远离了土地,失去了种粮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国家连续出台了9个一号文件加强和指导“三农”发展,继2006年国家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后,加大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力度,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等。2011年“四补贴”资金再创新高,总额达到1406亿元,关键就是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调动各级政府重视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吸引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成为稳定的农业生产者,这将是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4.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确保粮食生产的技术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虽然得到53%,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吃喝拉撒,在现有情况下只有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取得新突破。目前我国粮食实际收益增幅不大,时有下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培育选育引进优良新品种,提高单产数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推广增产新措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作物各自的自然规律,总结出抗旱防涝、促弱控旺、防病治虫的一些新措施。培训造就新农民,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懂科技、会种田、能经营的能人大户,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5.深化“三农”改革,增强粮食生产发展活力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我们应长期坚持完善,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土地流转,尤其是耕地向种粮大户和能人流转,增强粮食生产活力。一是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合理规划总体布局,建设一些辐射力强特色明显的粮食批发市场或交易所。二是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允许民营粮食企业进入市场,形成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格局,才有利于发展。三是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的发展,允许国有粮食企业破产或推出粮食购销序列,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鼓励其二次就业。四是拓宽粮食产销渠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通过最低收购价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保护粮农利益。只要粮食价格不大起大落,避免“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就能实现农业的稳定和粮食安全。
  我国拥有粮食生产的潜能,只要采取科学的措施,贯彻正确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现代科技的潜能,防止恶意炒作,我国农业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辛守良主编
  作者简介:张海飚(1972-),男,汉,中共西和县委党校讲师。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肾组织中CD4+、CD8+细胞浸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组118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肾组织进行CD4+、CD8+ 细胞测定.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肾组织中CD4+、CD8+细胞浸润明显(P<0.01),轻、中、重、危重型HFRS各组间肾组织中CD4+、CD8+细胞浸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HFRS患者肾组织中CD4+、CD
【摘 要】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向既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是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 培训 转移 制约 破解  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民增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主要利用无线电磁波理论和实验数据,对无线局域网环境中“非法”AP的检测追踪与审计发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为加强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该团在大田进行了三膜十八行高密度植棉和膜下滴灌配套植棉技术播种试验 ,结果表明 ,采用此项新技术栽培棉花 ,不仅出苗整齐 ,而且可大大减轻
江苏省大丰市盆栽花卉研究所在国内草花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从1998年成立至今,已育出上百个菊花品种,40多个种类的草花新品种,其中还包括花毛茛、美人蕉、朱顶红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