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两个办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anshuan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陈情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孝”文化。《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奏章,但这份奏章更像是一封表恩情的抒情散文,情深意浓,言辞恳切,晋武帝读后深受感动。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孝”文化展开:“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相吻合的,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包括文化理念,又包括制度礼仪。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景元四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晋武帝以“孝”治天下,想要通过“孝”来彰显自己的清正廉明,以获得百姓的信任,而当时的李密因为至孝而深得民心,若是能够重用他,则能借此维系民心。但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李密只能上奏谢绝晋武帝的知遇之恩。教师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开阔他们的眼界。
  二、讲述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离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些故事:
  1.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他。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的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将其丢进江里,想着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就形成了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有一个楚国人叫伍子胥。他的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同意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的宰相受越国的贿赂,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了,便要赐死子胥。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来,将其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人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人将子胥的尸体投入大江,所以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相关的故事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选择其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必须进行学习与传承。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陶冶高中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适时开展比較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介绍两种开展比较阅读活动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题材相同而主题不同的作品  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可以发现一些古诗词的题材是相同的,而这些有着相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常常借助“疤痕”来展示现实生活,揭露社会弊端,如孔乙己的“疤痕”、阿Q的“癞疮疤”、祥林嫂的“伤疤”等,这些“疤痕”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笔者就来谈谈鲁迅小说中的“疤痕”。  一、孔乙己的“伤痕”:封建教育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肉体上残害、精神上毒害的标记  《孔乙己》一文两次提到了孔乙己脸上的“伤痕”。他一出场便是“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说明他经
期刊
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品三国》节目第一集里讲了一句话,说曹操虽然抢走了关羽的老婆,却也被别人抢走了“空城计”的“发明权”。此言一出,立即招致批评。  这就很有些意思了。既然有这么多人较真,那我也不妨来钻钻牛角尖。当然,我们还得把曹操那个故事再讲一遍。  先看《资治通鉴》怎么说。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万多人从东缗(故城址在山东
期刊
散文是一种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形式灵活的文学体裁。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认为散文晦涩难懂,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实际上,这是因为大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下面,笔者就以《故都的秋》为例,介绍阅读散文的两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结合背景,通读全文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
期刊
我曾询问一位种植香草的老人:“当一株香草被割伤后,为什么它的伤口会溢出香气呢?”老人說:“因为香草的茎是香的,它的叶也是香的,从伤口溢出来的当然也是香气了。”  当一个善良的人遭受伤害和欺骗时,从他心灵的伤口溢出的依然是善,因为他的本性是善。不管别人怎样对待他,不管他遭遇了多少不公平,他总是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并用发自内心的善带给别人芬芳。  一天,孩子问我:“羊是温顺、善良的动物,但它为什么要长一
期刊
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课本,还应该把目光投向生活。我们要本着“从生活来,到生活去”的原则,“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就说说如何学好语文。  一、关注生活中的标语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只有从课堂走向生活,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课内习得的知识和方法,感受语文的魅力。在休息时间,我们可以多关注生活中的宣传标
期刊
古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丰富作品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中的典故,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中的典故。  一、介绍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用典的目的  学生如果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就难以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要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
期刊
记叙文是高中英语常见的写作文体之一,通常用于写人叙事。文章将结合实例谈谈记叙文写作的相关技巧,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升写作能力。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般来说记叙文讲究的就是要把事件描写得清清楚楚,把人物刻画得立体形象,所以记叙文的开头部分,我们需要将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有关人物和人与人之间的關系交代清楚,并且这些方面还包含着导致未来发展变化的因素,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整个过
期刊
诗词鉴赏是一个灵动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不断地思考、分析,感受古诗词的美。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眼、口、脑、耳的协调作用,才能感受到作品的韵律美。因此,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
期刊
新课标的要义为三句话“以核心素养为纲,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为呈现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巧设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任务”是指课堂上要解决的主问题,是核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情境”是指为学生完成任务所创设的环境,是关键,是学生完成任务的保障。  下面,笔者就以学习任务群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辛弃疾”为例,说说如何创设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