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发射成功。12月15日夜,嫦娥三号探测器在精准发射、奔月飞行、绕月探测、月面软着陆、着陆器就位探测、玉兔月球车漫步虹湾、互拍成像后,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人类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的探测器,将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掌握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人类探月历经三阶段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距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产生过无限遐想。上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首先把目光投向月球,不仅发射了各类无人探测器造访月球,还相继把12位航天员送上月球。迄今为止,月球是人类唯一到访过的地球以外的星球。
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至今,全球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不算“嫦娥三号”),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洲航天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为51%。在这一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8年至1976年间,由美苏太空竞赛引发的首次探月高潮。当时苏联和美国,发射了上百个月球探测器。在这期间,苏联研制和发射了“月球”、“宇宙”和“探测器”三个系列的月球探测器,并经历多次失败。如1965年至1969年,苏联多次发射“宇宙”系列月球探测器,任务是进行月球采样,但全部失败。同一期间,美国共执行了6项月球探测计划,特别是 1968年至1972年发射的“阿波罗”8号至17号载人登月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到访这个星球。
第二阶段为1976年至1994年对探月的冷静思考阶段。在此阶段只有日本进行过一次探月活动。其原因是随着冷战形势的缓和,加之苏联解体,太空竞赛有所缓解;美国和其他准备探月的国家,总结以前探月活动的耗资大、科学目标不明确、难于持续发展等教训,提出了探月的新战略,从而将对探月的认识提升到理性阶段。
第三阶段为从1994年起至今的第二次探月高潮阶段。人类再次认识到探月在政治、社会、科技和资源开发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阿波罗”登月航天员取回的样品发现,月球表面有大量地球上少有的氦-3,它可能是一种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所以月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青睐。美国于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发现了月球两极存在水冰,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人类新的探月热情。在这个阶段,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都相继加入了探月的行列。
美国太空探索的重大转向
人类的探月之路仍然不会平坦,首先是美国的国家太空探索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向。
美国总统布什曾于2004年提议将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月球基地,为进行载人探测火星做准备。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执行了一项研发“战神”系列火箭和“猎户座”飞船的“星座计划”。奥巴马上台后,面临金融危机和财政压力,考虑到“星座计划”基本上是采用当年“阿波罗”计划的技术,月球资源开发的前景也不太明朗,中国正在发展探月技术等,他决定对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进行调整。2010年4月奥巴马提出了美国“21世纪太空探索战略”。计划在2025年实现小行星载人探索任务,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进入火星轨道的载人飞行,而后进行载人登陆火星。同年10月,奥巴马签署了《2011年NASA授权法案》,决定近地轨道以远空间的载人航天的目标,除小行星、火星外还包括月球,同时也尽可能利用“星座计划”开发的技术。
2012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可持续的载人太空探索路线图》,提出了多目的地的载人太空探索战略,探索的长期目标定为载人登陆火星,而近期则提出了捕获、转向和拖动小行星的计划,试图把应对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开发小行星矿产资源和发展载人太空探索技术结合起来。
领跑人类探月新阶段
美国太空探索战略的变化,显然有拉开与中国的技术差距的目的。其变化对中国的探月工程并无影响,但确实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探月计划,其中最明显的是印度。印度也把太空探索的重点放到火星。就在“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前一天,印度的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离开了地球轨道,踏上前往火星的旅途。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重点上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不同国家在政治、社会和技术方面的背景各不相同。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当年中国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就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今天,刚迈入小康阶段,就开展探月工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强盛的执着追寻。我国探月工程所带动的科技和系统工程,也一定会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在更深层次上,这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中国人对月球情有独钟。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满月的晶莹剔透,更加吸引中国人对亲人团圆的向往。嫦娥飞天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神阿忒弥斯,却被奉为狩猎之神。由于西方人自古以狩猎为生,常年在野外奔跑,月球有时会给他们在黑夜中带来一丝光明,但有时让人对一闪而过的身影产生恐惧。这也许是西方人不会比中国人更热衷于探月的原因之一。
“嫦娥三号”将“玉兔”号月球车送上月球,是美国取消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后的首次重大探月活动,意义非凡。由于美国改变了太空探索的重点,俄罗斯新的月球探测器尚未发射,2013年12月15日夜,我国 “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湾,中华千载梦圆。
我国在人类探月新阶段中,稳居了领跑位置。这意味着中国探月之路,风险和荣誉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责编:萧茵)
人类探月历经三阶段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距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产生过无限遐想。上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首先把目光投向月球,不仅发射了各类无人探测器造访月球,还相继把12位航天员送上月球。迄今为止,月球是人类唯一到访过的地球以外的星球。
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至今,全球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不算“嫦娥三号”),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洲航天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为51%。在这一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8年至1976年间,由美苏太空竞赛引发的首次探月高潮。当时苏联和美国,发射了上百个月球探测器。在这期间,苏联研制和发射了“月球”、“宇宙”和“探测器”三个系列的月球探测器,并经历多次失败。如1965年至1969年,苏联多次发射“宇宙”系列月球探测器,任务是进行月球采样,但全部失败。同一期间,美国共执行了6项月球探测计划,特别是 1968年至1972年发射的“阿波罗”8号至17号载人登月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到访这个星球。
第二阶段为1976年至1994年对探月的冷静思考阶段。在此阶段只有日本进行过一次探月活动。其原因是随着冷战形势的缓和,加之苏联解体,太空竞赛有所缓解;美国和其他准备探月的国家,总结以前探月活动的耗资大、科学目标不明确、难于持续发展等教训,提出了探月的新战略,从而将对探月的认识提升到理性阶段。
第三阶段为从1994年起至今的第二次探月高潮阶段。人类再次认识到探月在政治、社会、科技和资源开发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阿波罗”登月航天员取回的样品发现,月球表面有大量地球上少有的氦-3,它可能是一种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所以月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青睐。美国于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发现了月球两极存在水冰,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人类新的探月热情。在这个阶段,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外,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都相继加入了探月的行列。
美国太空探索的重大转向
人类的探月之路仍然不会平坦,首先是美国的国家太空探索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向。
美国总统布什曾于2004年提议将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月球基地,为进行载人探测火星做准备。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执行了一项研发“战神”系列火箭和“猎户座”飞船的“星座计划”。奥巴马上台后,面临金融危机和财政压力,考虑到“星座计划”基本上是采用当年“阿波罗”计划的技术,月球资源开发的前景也不太明朗,中国正在发展探月技术等,他决定对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进行调整。2010年4月奥巴马提出了美国“21世纪太空探索战略”。计划在2025年实现小行星载人探索任务,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进入火星轨道的载人飞行,而后进行载人登陆火星。同年10月,奥巴马签署了《2011年NASA授权法案》,决定近地轨道以远空间的载人航天的目标,除小行星、火星外还包括月球,同时也尽可能利用“星座计划”开发的技术。
2012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可持续的载人太空探索路线图》,提出了多目的地的载人太空探索战略,探索的长期目标定为载人登陆火星,而近期则提出了捕获、转向和拖动小行星的计划,试图把应对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开发小行星矿产资源和发展载人太空探索技术结合起来。
领跑人类探月新阶段
美国太空探索战略的变化,显然有拉开与中国的技术差距的目的。其变化对中国的探月工程并无影响,但确实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探月计划,其中最明显的是印度。印度也把太空探索的重点放到火星。就在“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前一天,印度的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离开了地球轨道,踏上前往火星的旅途。
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重点上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不同国家在政治、社会和技术方面的背景各不相同。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当年中国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就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今天,刚迈入小康阶段,就开展探月工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强盛的执着追寻。我国探月工程所带动的科技和系统工程,也一定会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在更深层次上,这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中国人对月球情有独钟。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满月的晶莹剔透,更加吸引中国人对亲人团圆的向往。嫦娥飞天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神阿忒弥斯,却被奉为狩猎之神。由于西方人自古以狩猎为生,常年在野外奔跑,月球有时会给他们在黑夜中带来一丝光明,但有时让人对一闪而过的身影产生恐惧。这也许是西方人不会比中国人更热衷于探月的原因之一。
“嫦娥三号”将“玉兔”号月球车送上月球,是美国取消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后的首次重大探月活动,意义非凡。由于美国改变了太空探索的重点,俄罗斯新的月球探测器尚未发射,2013年12月15日夜,我国 “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任务——“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湾,中华千载梦圆。
我国在人类探月新阶段中,稳居了领跑位置。这意味着中国探月之路,风险和荣誉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