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汲厚取 摇曳生姿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terv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是期盼学生的语文习得轻松而灵动,但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积累,不寻觅到语文的根本,那么这种习得就只能显得滞重或浅薄。笔者以为,除了平日的积累,在语感的培养、言语思维和言语实践等方面用心施教,可以帮助学生语文习得灵性生成。
  一、张弛有度地“看”和“听”
  一般认为,语感是语文素养极为重要的表现。 “看”和“听”是语感表现的最基本能力,而培养学生看和听的能力需要张弛有度。平时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把文章读准以外,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在词句积累中培养学生语感。
  例如,读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四次“流泪”:家庭变故,悲哀的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临别远望,惜别的泪;读信思人,伤心的泪。泪都是作者的泪,但蕴含的感情却不一样。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二、勇敢自信地“想”和“说”
  学生最终不但要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而且还要运用语言反映社会。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至关重要。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比如,教《核舟记》一文时,紧扣“奇巧”这一特点,我没有沿用原始的逐句翻译课文的方法,而是以想象、表演活动来带动学生理解。要求学生在多层次的朗读文本后,将文本文字转化为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表演出来。这一活动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想象能力以及听说表达能力。第一,学生要将文中有效的语言信息挑出来;第二,学生要对文字进行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第三,学生要把脑中浮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较为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了多元化的习得。
  三、自由快乐地“画”和“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学生不愿意学语文,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关。解题、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几乎成为一个公式。年年如此,篇篇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兴味索然。如果将绘画这一表现方式引进语文教学中,借助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帮助语文的理解和习得,就能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
  《海燕》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诗。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先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回到那个革命潮流汹涌的年代,感受革命战争的气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中“海燕”形象及其他形象之间的对比烘托关系理解得不是很清楚,于是我让学生即兴作画。展开自己的想像,以小组为单位把场景描绘出来,把相应的介绍文字写在画面下方,再分小组读、讲、评、比。绘画开始了,课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他们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画着,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画完后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一句句生动的话语,一个个逼真的动作,一幅幅充满想像的画面,让在场的人仿佛看到了波浪滔天的大海,看到了翻滚的乌云,看到了海上展翅高飞的海燕,看到了吓得躲在岩石下的海鸭……,从一幅幅简单的画里,有的人体会到的是海燕的勇敢,有的人体会到的是战争的严酷,有的人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一幅简简单单的画就让课堂不再沉默,就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就让学生畅所欲言,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可能千言万语都难显其效的熏陶。
  这一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过程,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崔小春老师曾说:“语文的‘根本’是什么?是要给学生一张外交家式的‘嘴’,要给学生一颗圣人的‘脑’,还要给学生植一株人类文化的‘根’。”只要语文老师提高语文修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深汲厚取,让学生乐学,学生的语文习得必会有灵性的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274600)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是“满堂灌”,学生思想不能高度集中,一节课下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轻松地接受知识,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  我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中进行了一次教学实验,寓教学于愉悦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课堂效果极好。《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充满了夸张、
期刊
2013年南通市中考早已落下帷幕,作为重头戏的作文题目《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备受人们关注。对于文题中的“声音”,“写作提示语”从自然、生活、情境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读。这个提示语表明,可以写的声音非常广泛,只要是在记忆深处停留的、有价值的,能“潮湿眼眸,温暖人生”即可。这极大地拓宽了考生的选材空间。“声音”诉诸于听觉,与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相比,“声音形象”不容易描述,这给考生具体表现
期刊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名篇,并且在单元中安排了经典文学的欣赏提示,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让初中生获得经典文学的滋养,另一方面通过欣赏,让学生学会从人物角色、情节设置、故事架构等多个角度,感悟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提高人文水平。下面,笔者结合《智取生辰纲》教学实践,谈谈初中阅读教学中对经典文学的欣赏策略。  一、预设疑问,确定经典文学的学习主题  《智取生辰纲》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生
期刊
《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面对同一个受害人和同一只狗的情境下,围绕着狗是否是“将军家的”而把自己的态度变来变去,彻底暴露出一副可恶的“变色龙”嘴脸。他对狗的称谓变换是其卑下人格的真实写照,他的变色行为证明,他自己也是一条狗,一条搜刮民脂民膏的“走狗”。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从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谓变化上,看到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善变”性格和丑恶
期刊
背景:   杨绛在《老王》中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把握人物性格,感悟人物形象,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老王和作者一家人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陶冶美好情操。  案例描述:   一、图片导入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
期刊
谢池春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乐寿(今河北献县)人,出生于无棣李氏名门望族。他22岁就进士
期刊
在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它也走进了语文教学。可是在家里,不少家长担忧两点:一是把看电视看作是纯粹的娱乐,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二是怕看电视时间长了,影响孩子的视力。因而把孩子与电视完全隔离。把有弊端的事物视为洪水猛兽,加以完全拒绝的做法,就正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举的一个例子: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房子,因为反对房子的主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鲁迅评价这样的人“是昏蛋”
期刊
作文,是我们中学教育中一个多少年来使学生生厌、教师头疼、家长无所适从的课程,是一个久攻不破的堡垒。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许多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他们把写作当成了一件痛苦的事。鉴于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谈一谈几点粗浅认识,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加强“三个联系”,拓宽作文训练天地    1 加强作文训练内容与课文教学的联系。  针对语文教学与作文训练脱节的现象,语文教学要把作文训练作为单
期刊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这首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
期刊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对于说明文这一文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已有所接触,八年级时又进行了系统学习,该文体虽知识性较强,但其知识点较简单,很多问题在文本阅读时就可以找到答案。  2.学情分析  九年级语文该文体较少,学生作文很少选择该文体,这就导致:最简单的文体阅读,学生反而掌握不好。  语文中考时间为120分钟,用来阅读的时间不可能太多。很多学生为了抢时间,省去读文章环节,对文章内容不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