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云南“山坝结构”民族分布的新变化看民族互嵌交融——基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三个案例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31494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区与坝区的结构关系,即\"山坝结构\",不仅反映了云南的基本地理特征,也代表了云南特有的民族分布结构,影响了云南民族关系的发展。近年来,山区民族逐步搬迁到坝区,传统的二元\"山坝结构\"开始改观,民族分布出现新变化,山区民族与坝区民族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互嵌交融。文章基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三个案例,探讨了云南\"山坝结构\"中民族互嵌和交融的三种路径——家庭式嵌入、社区式嵌入和城镇化嵌入,展示出云南\"山坝结构\"中民族互嵌交融的新趋势。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中环水务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总体要求,精心安排部署,深化创新实践,在党史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找准\"五个定位\",夯实\"五项基础\",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壮族族称的前身"撞"与"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出现的"撞丁"一词.元代广西屯田与"防徭"政策,是"撞"从一个特定民丁的称谓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族称的关键.随着广西屯田范围的扩展,"撞"的所指也逐渐延伸.在元朝官府、省民及"徭人"都在借用"撞"这个身份标签来叙述自身立场的过程中,"撞"的内在含义逐渐扩大.到元中叶,"撞"已由屯兵专称,扩大为与屯田、守隘与"防徭"密切相关的一个身份标签.在元末寇乱中,脱离官府控制"撞人"变成了"獞",其称呼具有了族类标签的意义.明初广西撞兵屯田被废除后,撞兵失去了屯田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