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语文教学中,清晰地认识语境,准确地把握语境,智慧地运用语境,能净化阅读心灵,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涵,提升阅读品质。
一、儿童语境——养护奇妙的“发现”
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儿童自有儿童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尊重,去珍视,去养护;儿童自有儿童的韵律,需要我们去聆听,去感受,去欣赏;儿童自有儿童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等待,去发现,去认同。一位教师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的第五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先引导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由诵读,然后请学生谈谈读完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有的说:“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陶醉!”老师点头赞许。有的说:“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呀,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要是生活在这样的图画中该有多好啊!”老师面露喜色,立刻夸赞学生的感受深刻……可突然有一学生没有举手,便冒出一句“我看到这美景中的荷花,就像看到了我自己”。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的脸随即沉了下来,狠狠地说:“胡说什么!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这位学生的脸顿时就红了,立刻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出声了。
细细想来,这个孩子的感悟是多么精彩,他入情入境,是真的读进去了,他完全将自己当成了王冕,走进了王冕的心灵世界,也真正读懂了王冕。可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自然就不会用心聆听孩子话语背后隐藏的精神意蕴,一个足以让人惊喜的“发现”就这样被扼杀了。倘若老师心中装着儿童,静心聆听,欣赏这份独特而珍贵的“发现”,引导孩子具体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接下来再回到王冕这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上来深入体悟,课堂一定会因为“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流淌灵动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文本语境——观照圆融的“整体”
文本语境是指由语言材料构成的影响或约束言语交际主体、交际行为的言语环境。它决定写作者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选用,包括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用语用学的视角来审察,语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促进言说者(包括说和写)依据具体的环境选择适切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二是可以帮助受话者(包括听和读)根据具体情境准确理解言说者的真正意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品悟具体的字词句篇等典型的言语现象,要着眼于整体,“观上下,审左右”, 瞻前顾后,上下串联,通盘考虑上下文的整体语境。
《麋鹿》一课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平实的说明中透出几分浓浓的情趣。其中,较多的笔墨泼洒在“传奇经历”上。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品赏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妙处,学生的基本观点有两个:第一,描写得很美,能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第二,点出了麋鹿的生活环境,静谧,悠闲,让人舒服。学生之所以没有感受到作者匠心独运的描写是为了“映衬麋鹿的神秘,凸显麋鹿的传奇”,是因为他们没有关注文本的上下文语境,没有将第一自然段置放于全文的语境之中考量。于是,我又启发学生联系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这三部分中的具体语句去揣摩第一自然段的精妙,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描写外形特点时强调了“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用巨大篇幅描述麋鹿的传奇经历……联系了文本的整体语境,再去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很自然地就能感悟到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是在有意营造一份神秘的氛围,为全文的表达定下“神秘”的基调。接下来的教学,再充分利用文本语境的整体功能强化写法的习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到:材料的选择、感情的表达,必须依据所写的内容来精心确定。这样的教学,正是基于文本的整体语境,引导学生的阅读心理经历了“读进去——跳出来”的高级活动。
三、作者语境——探寻真我的“心灵”
写作,是主观意志的客观投射,是作者的精神旨归、思想倾向、情感世界、客观认识、审美情趣等文化心理的生命映现。对作家本人而言,写作是一种自我生命的释放与发泄,更是一种带着浓浓的个人特点的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反过来讲,文学作品的背后必然蕴藏着每一个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思、心情、心境。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这句话强调了读者在解读过程中的个性和主体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没有抹杀文本的内在价值取向对读者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之间的一场私人约会,缺失了任何一方,阅读活动都不可能有力地推进,都不可能甜蜜地完成。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文本细腻描述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文词表达自然洒脱,美好的童心弥散于语言文字之间。但是,这份盎然的童真童趣背后却藏着萧红辛酸苦难的一生,教学时只有将这份童年的快乐同萧红辛酸苦难的生命历程结合起来,文本的意义才能深刻地流淌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于是,我将萧红一生坎坷的重要经历讲给学生听,然后再引导他们谈谈对“萧红心里的快乐”的理解。文心、作者心、学生心,心心交融,心心共生,语文课堂也因此有了亮度,有了温度,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高度。
四、文化语境——映射丰厚的“意蕴”
文化,是一種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涵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越是经典的佳文妙作,越是烙上了浓郁的文化印记。准确而深刻地解读文本,触摸背后藏匿的精神原点,探寻背后含蓄的文化意蕴,自然离不开文化语境的烛照。任何脱离文化语境的文本解读,都有可能走向褊狭甚至错误的窘境。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用雄浑磅礴的激情奏响的火烈豪放的诗章,是用激越的力量对旺盛生命的热情颂歌。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和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气势和神韵。其遣词造句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韵律美,与安塞腰鼓的动感融为一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如何将安塞腰鼓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炽烈的情感“擂”到学生的心坎里,透过特别的表达形式去深入探寻是个重要的路径,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文本嵌入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之中去把握,还必须将文字置于宏阔的民族心理之中去体察:黄土高原原始浓郁的意味,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文艺风情,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只有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安塞腰鼓》才可能是完整的、深刻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一、儿童语境——养护奇妙的“发现”
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儿童自有儿童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尊重,去珍视,去养护;儿童自有儿童的韵律,需要我们去聆听,去感受,去欣赏;儿童自有儿童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等待,去发现,去认同。一位教师教学《少年王冕》一课的第五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先引导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由诵读,然后请学生谈谈读完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有的说:“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陶醉!”老师点头赞许。有的说:“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呀,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要是生活在这样的图画中该有多好啊!”老师面露喜色,立刻夸赞学生的感受深刻……可突然有一学生没有举手,便冒出一句“我看到这美景中的荷花,就像看到了我自己”。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的脸随即沉了下来,狠狠地说:“胡说什么!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这位学生的脸顿时就红了,立刻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出声了。
细细想来,这个孩子的感悟是多么精彩,他入情入境,是真的读进去了,他完全将自己当成了王冕,走进了王冕的心灵世界,也真正读懂了王冕。可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自然就不会用心聆听孩子话语背后隐藏的精神意蕴,一个足以让人惊喜的“发现”就这样被扼杀了。倘若老师心中装着儿童,静心聆听,欣赏这份独特而珍贵的“发现”,引导孩子具体谈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接下来再回到王冕这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上来深入体悟,课堂一定会因为“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流淌灵动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文本语境——观照圆融的“整体”
文本语境是指由语言材料构成的影响或约束言语交际主体、交际行为的言语环境。它决定写作者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选用,包括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用语用学的视角来审察,语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促进言说者(包括说和写)依据具体的环境选择适切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二是可以帮助受话者(包括听和读)根据具体情境准确理解言说者的真正意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品悟具体的字词句篇等典型的言语现象,要着眼于整体,“观上下,审左右”, 瞻前顾后,上下串联,通盘考虑上下文的整体语境。
《麋鹿》一课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平实的说明中透出几分浓浓的情趣。其中,较多的笔墨泼洒在“传奇经历”上。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品赏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妙处,学生的基本观点有两个:第一,描写得很美,能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第二,点出了麋鹿的生活环境,静谧,悠闲,让人舒服。学生之所以没有感受到作者匠心独运的描写是为了“映衬麋鹿的神秘,凸显麋鹿的传奇”,是因为他们没有关注文本的上下文语境,没有将第一自然段置放于全文的语境之中考量。于是,我又启发学生联系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这三部分中的具体语句去揣摩第一自然段的精妙,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描写外形特点时强调了“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用巨大篇幅描述麋鹿的传奇经历……联系了文本的整体语境,再去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很自然地就能感悟到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是在有意营造一份神秘的氛围,为全文的表达定下“神秘”的基调。接下来的教学,再充分利用文本语境的整体功能强化写法的习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到:材料的选择、感情的表达,必须依据所写的内容来精心确定。这样的教学,正是基于文本的整体语境,引导学生的阅读心理经历了“读进去——跳出来”的高级活动。
三、作者语境——探寻真我的“心灵”
写作,是主观意志的客观投射,是作者的精神旨归、思想倾向、情感世界、客观认识、审美情趣等文化心理的生命映现。对作家本人而言,写作是一种自我生命的释放与发泄,更是一种带着浓浓的个人特点的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反过来讲,文学作品的背后必然蕴藏着每一个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思、心情、心境。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这句话强调了读者在解读过程中的个性和主体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也没有抹杀文本的内在价值取向对读者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之间的一场私人约会,缺失了任何一方,阅读活动都不可能有力地推进,都不可能甜蜜地完成。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文本细腻描述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文词表达自然洒脱,美好的童心弥散于语言文字之间。但是,这份盎然的童真童趣背后却藏着萧红辛酸苦难的一生,教学时只有将这份童年的快乐同萧红辛酸苦难的生命历程结合起来,文本的意义才能深刻地流淌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于是,我将萧红一生坎坷的重要经历讲给学生听,然后再引导他们谈谈对“萧红心里的快乐”的理解。文心、作者心、学生心,心心交融,心心共生,语文课堂也因此有了亮度,有了温度,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高度。
四、文化语境——映射丰厚的“意蕴”
文化,是一種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涵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越是经典的佳文妙作,越是烙上了浓郁的文化印记。准确而深刻地解读文本,触摸背后藏匿的精神原点,探寻背后含蓄的文化意蕴,自然离不开文化语境的烛照。任何脱离文化语境的文本解读,都有可能走向褊狭甚至错误的窘境。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用雄浑磅礴的激情奏响的火烈豪放的诗章,是用激越的力量对旺盛生命的热情颂歌。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和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气势和神韵。其遣词造句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韵律美,与安塞腰鼓的动感融为一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如何将安塞腰鼓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炽烈的情感“擂”到学生的心坎里,透过特别的表达形式去深入探寻是个重要的路径,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文本嵌入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之中去把握,还必须将文字置于宏阔的民族心理之中去体察:黄土高原原始浓郁的意味,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文艺风情,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只有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安塞腰鼓》才可能是完整的、深刻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