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4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教师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课程的统合,这是教师教育终身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须秉持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理念和内涵,体现职前技能培训、入职培训、职后研修等环节,努力朝着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目标前进,以真正满足教师职业生涯整体规划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关  键  词]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结构;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6-0090-02
   一、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需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专业性原则
  教师是一个具有很强专业性的特殊职业。要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除了要掌握深厚的基本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一个合格教师的成长和培养过程,理论和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具有“双专业”的特点,那就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结合。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本导向,根据这个导向进行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课程设置,其中有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也有教育知识和技能。整个过程中,既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引,也要加强对教育实践的实战训练。
  (二)坚持持续性原则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发展状态和专业需求,这就需要特定教育课程的支持。纵观全局,教师专业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不间断的,所以教师专业的发展更是持续性的。因此,对于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审慎考虑持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根据教师教育的整体目标及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发展特性进行不同的定位。其过程必须遵循教师终身教育化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特别是职前、入职、职后教育的特殊环节,规划和设置出有利于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课程体系。还需强调一点,那就是要在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把控好不同阶段教师教育课程的内部衔接问题,一改原来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之间脱节和交叉重复等问题,为教师教育持续性专业发展作贡献。
   (三)坚持融合性原则
  教师教育的融合性是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基础知识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科知识的融合;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融合,这都是需要坚持的原则。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这两个基本要素,才能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知识真正、全面的融合。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结构
  1.坚持课程的传统性和稳定性,并实现创新和发展
  师范类课程具有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有价值和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课程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效果,具有维持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稳定性。教育课程的选择除了考虑学科专业因素外,还要兼顾社会对课程发展的需求。社会文化的变革、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对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中除了要考虑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还要在面对社会需要、科技发展、新思想、新事物的出现时能够尽快做出调整,最终实现传统性、稳定性、创新性、发展性并存的状态。
  2.坚持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现专题性和时效性并存
  师范教育课程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可通过增加小型化、专题化、即时化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结构调整。例如,在如何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存在问题的环节,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综合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八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内容、效果,并对比国外课程改革问题的情况,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这种专题化的课程既体现了完整性、系统性、专题性的特点,又能针对特殊问题深入探析,有效增强教育信息的强度和时效性。
  (二)增强实践课程
  1.重视教师需求,提高课程的可操作性
  教师是一个既重专业理论又强调操作性的职业。但是,当前的师范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教师一味地专注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和积累。所以,在对教师素质的改革要求中,应该注重职前师范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加强课程的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应贯穿于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传达能力的基本素质,教师教育课程也要根据前面的需要特别加强此部分内容的训练。
  2.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实现教育和学校的发展
  课程的实用性是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课程不只是为训练动作技能的课程,更是发展人的实践智慧、形成每个个体实践能力的中坚力量。教育课程有理论也有实践,随着社会和教学教育体系的发展,课程实用性的作用愈加重要。为满足教育转型和学校新发展的需要,相应的课程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和变革,这是外部环境对其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适应新课改能力的要求。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应一改传统的讲授方式,增加案例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情景让学生获得知识,这样既能增加课堂乐趣,又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师范教育学校应多开设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更好地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比如,理论和务实为重点的课程;教育过程的原理;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论和教学法;以课件制作和多媒体运用为主的教学心理学;以教师行动研究方案为主的教育研究方法等。   (三)优化课程内容
  1.坚持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结合
  由于师范院校课程各学科之间联系较少,这种发展的模式不利于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发展,会制约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因此,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打破学科界限,抓住课程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教育专业知识,把一些学科专业课程融合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2.加强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在整合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学科。其中,教育科学学院为师范学生提供教学的是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在学段中,心理学早于教育学开课。教育心理学主要培养师范生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教学能力。而师范生所在学院专业教师为其提供教学的是学科教学法学科,这使学科教学法与基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联系减少,缺乏沟通,不利于师范生整体教育技能的培养。所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迫在眉睫。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课程的纵横关系,纵向不重复、横向保持相互沟通。
  3.加强综合课程的开设
  教师教育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高度融合和交叉的现象,对此我们要把握机会,在条件充足的基础上,开设交叉、广域、融合等综合课程,不断探寻多样性、多系列且具有研究性的课程。例如,在师范教育中开设相应综合性课程,既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学科领域,扩大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多学科视角,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全方位的,包含教师教育改革和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主要从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践教学的强化、课程内容的整合等方面进行论述,而教师教育课程中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也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也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学科中,对于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单新梅.基于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黄露,刘建银.“国培计划”背景下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现状调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9).
  [3]武军会.基础教育教师一体化教育模式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认清这一点,根据已有的经验与实际情况铸造更好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环境,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变得更有意义,也是对本国知识文化的吸取,在课堂教学中要会使用技巧途径让语文学习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兴趣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语文上课形式中主体变成了教师而不是学生,在这种状态下
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产生了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Nowadays, under the long-term working pressure, primary an
期刊